孕婦小孩慎吃魚!營養師曝「5大藏毒料理」 吃錯恐傷身
(記者陸潔玫/綜合報導)魚類富含優質蛋白質與Omega-3脂肪酸,是日常飲食中的重要來源之一。不過,營養師張語希提醒,魚類雖有營養價值,但若食用方式不當,反而可能攝入重金屬、毒素或寄生蟲,特別是孕婦與兒童,更應留意選擇與料理方式。
示意圖/魚類富含優質蛋白質與Omega-3脂肪酸,是日常飲食中的重要來源之一。(擷取自 Freepik)
張語希指出,部分魚類部位如「魚皮」、「魚鰓」與「魚內臟」容易累積污染物。魚皮雖含膠原蛋白與好油脂,但同時也是重金屬累積區域,特別是來自海洋的大型魚類,風險更高。魚鰓位置常見於清蒸或燉湯中,但若未徹底清潔,可能殘留寄生蟲與毒素。至於魚內臟,營養價值有限,卻是毒素與重金屬的集中地,建議腸胃較弱者避免食用。
她進一步點名5類需特別注意的高風險魚料理:
大型魚類料理:如旗魚、鮪魚、鯊魚等,由於位處食物鏈高層,體內容易累積汞與其他重金屬,孕婦與幼童應避免攝取。
炸魚料理:高溫油炸會產生反式脂肪,長期攝取恐增加心血管負擔,建議偶爾食用即可,避免作為日常主食。
中式重口味魚料理:如紅燒魚、糖醋魚等,雖具風味,但鈉含量較高,對高血壓與水腫體質者不利。
深海魚類料理:雖富含Omega-3,但同時可能藏有重金屬,建議選擇體型小、有明確產地標示的魚類,如秋刀魚、鯖魚。
生食魚類料理:如生魚片等,若未經妥善冷凍或處理,可能含有寄生蟲或細菌,免疫力較差者、孕婦與孩童應避免食用。
為了降低攝取污染物的風險,張語希也提供「安心吃魚」建議:
料理前可去皮再煎,有助減少約四成重金屬殘留。
選擇體型小、食物鏈短的魚種,如秋刀魚、小黃魚等,污染風險較低。
煮魚湯前先汆燙,能有效去除腥味與雜質,並降低殘留污染物。
挑選有CAS標章或產銷履歷的魚品,可確認來源與品質,保障食安。
張語希提醒,攝取魚類重點在於選擇正確魚種與料理方式。透過適當的飲食習慣與風險管控,不僅能獲得所需營養,也能減少攝入有害物質的可能,達到真正的健康飲食目標。
- 記者:陸潔玫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