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職安系碩士生莊寶茹研究成果獲「台灣流行病學學會114年度碩士論文優等獎」

中醫大職安系碩士生莊寶茹研究成果獲「台灣流行病學學會114年度碩士論文優等獎」
中國醫藥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碩士生莊寶茹,在公共衛生學院黃彬芳教授/院長指導下,並與醫療資訊學系助理教授暨附設醫院大數據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廷進行合作,發表研究成果「孕前與孕早期PM2.5暴露與胎兒罹患神經系統畸形風險之關聯」刊登流行病學頂尖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同時榮獲2025年台灣流行病學學會114 年度研究生碩士論文優等獎。

本研究採全國性巢氏病例對照研究設計(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以臺灣婦幼主題資料庫(TMCHD)為基礎,納入2004–2017年共 2,571,300名新生兒,其中12,383名被醫師新診斷罹患中樞神經系統畸形個案,並以1:10比例配對 123,830名對照;關注之胎兒神經系統畸形包含無腦症、脊柱裂、腦膨出、先天性水腦、小頭症及其他腦/脊髓/神經系統畸形。暴露評估整合1公里空間解析度之衛星遙測氣膠光學厚度(AOD)、土地利用與氣象資料,採用XGBoost 模型建立逐日 PM2.5,並轉換為受孕前13週至妊娠1–8週之週平均暴露值;十倍交叉驗證顯示CV R²=0.90、RMSE=0.52 μg/m³,顯著提升暴露估計之準確度。研究結果發現孕婦每增加10 μg/m³ PM2.5,胎兒神經系統畸形整體風險上升21%(aOR=1.21;95% CI: 1.18–1.25);其中腦膨出風險上升56%(aOR=1.56;95% CI: 1.33–1.84),而無腦症在受孕前13週亦達48%(aOR=1.48;95% CI: 1.02–2.51)。分佈延遲非線性模型(DLNM)顯示,風險自受孕前 8–11 週延伸至妊娠 1–8 週皆呈升高;暴露–反應曲線在妊娠第8週顯示,約 30–110 μg/m³ 的 PM2.5 濃度區間與風險增加相關。

莊寶茹碩士生表示:「研究團隊整合1公里解析度的衛星、土地利用與氣象資料,以XGBoost建構PM2.5模型,大幅提升暴露估計準確度。」林育廷助理教授表示,「本研究首度證實「孕前-孕早期」敏感週期:以全國性樣本與高解析度暴露模型,精確估算受孕前至妊娠初期為胎兒神經發育的關鍵防護期,填補以往文獻對「孕前暴露」證據的不足。」

黃彬芳教授表示,「結合1公里網格的 PM2.5模型與 DLNM,同時考慮劑量-反應與時間滯後關係,將可提供臨床與政策制定可直接採用的量化風險估計,為備孕與產前門診導入空污暴露評估與個人化衛教提供依據(如通勤與居家暴露管理、室內空氣品質提升、口罩與空氣清淨設備使用),並可提醒孕婦在胎兒神經發育的關鍵防護期,特別留意戶外空氣品質預報與警示,減少PM2.5的暴露,以確保胎兒的健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