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地圖升級中!生多所運用遙測大數據讓棲地分布更清晰
報新聞/記者蔡昀臻/台北報導
保育策略與行動的有效推動,有賴一張清晰且可靠的棲地地圖作為依據。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近期即以恆春半島的玉帶鳳蝶(Papilio polytes)為例,首次結合遙測大數據與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開放的物種分布資料,成功繪製出高解析度的棲地地圖,不僅突破傳統製圖在時間與空間解析度上的限制,更清楚描繪出物種對棲地特徵的偏好,為後續調查與保育規劃奠定基礎。

生多所說明,過往的棲地地圖多仰賴長期氣候統計數據或土地利用分類來製作,受限於解析度低、更新頻率慢等因素,往往難以掌握環境中的細微差異,進而導致重要棲地的誤判。為解決此問題,該所導入現代遙測技術,透過遙測雲端分析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調用大量Sentinel系列衛星影像,並從中萃取出可反映棲地植被綠度、濕度與開闊度等環境因子,作為製圖依據。該所進一步解釋,這類遙測數據具備多時序、多光譜與高空間解析等優勢,能更真實且細緻地呈現棲地環境特徵,有效提升潛在棲地的辨識能力。此外,製圖過程完全採用公開可得的物種資料與雲端分析工具,不僅降低研究門檻,也讓方法容易複製,有助推展應用至更多物種或地區。

生多所指出,隨著資料共享機制與遙測技術的日益成熟,生態監測正逐步朝向即時化與精準化發展。來自各生物多樣性資料平台的物種觀察紀錄,結合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對環境變異的掌握能力,兩者相輔相成,除顯著提升生態製圖的效率與可信度外,也為保育規劃提供更明確的指引。
生多所表示,該研究案例已初步展現開放資料與遙測科技整合的加乘效益,未來將持續優化流程、擴展應用範圍,推動保育工作邁向以數據驅動、動態調整為導向的新階段。
- 記者:蔡 昀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