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防到戰爭:川普的語言政治與戰略意涵/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者)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8月25日公開表示,考慮將「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改回歷史上的「戰爭部」(Department of War)。這番話雖尚未成為政策,卻立刻引發國際與國內的廣泛熱議。從歷史象徵、政治語言到國際戰略,其背後意涵不容小覷。
「戰爭部」設於1789年,由首任總統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建立,主責陸軍與軍事事務。二戰結束後,為因應冷戰局勢,美國在1947年進行國安改革,並於1949年正式將「戰爭部」與「海軍部」整合為「國防部」。這一更名不只是組織調整,更是戰略語言的轉向:將「進攻」轉化為「防禦」,以符合國際宣傳與國內民意。因此,川普今日重提此名,等於挑動了美國七十多年來的語言基礎。
川普的論述,建立在一套歷史敘事:美國在「戰爭部」時期贏得世界大戰,而「國防部」年代則伴隨戰略受挫。他藉此傳達隱含訊息:強硬與進攻導向才會帶來勝利。這不僅是政治語言,更是形象建構。他一方面強調恢復「戰爭部」,凸顯強人領袖的姿態;另一方面,又吹噓自己在國際衝突中推動停火與斡旋和平。進攻與和平並存,雖顯矛盾,卻可能同時迎合強硬派與和平派的支持。
在國際政治中,領導人的言辭本身就是戰略訊號。即使名稱未真正更改,「戰爭部」的說法仍是一種姿態外交。它向盟友與對手同時傳達:美國可能更傾向進攻性軍事行動。
對盟友而言,此舉或能加深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信心,特別是東歐與高度依賴美軍的國家;但對歐洲傳統盟友,則可能被視為不必要的挑釁。對手如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幾乎必然會以此批評美國「赤裸裸的軍國主義」,並用來合理化自身軍備擴張。如此一來,不僅無助於和平,反而可能加劇「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推動新一輪軍備競賽。
川普此舉既可用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解釋,也能從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理解。
前者認為,在無政府的國際體系中,大國必須追求權力最大化以確保生存。由「防禦」轉向「戰爭」,正好呼應「強硬才有生存」的邏輯。後者則提醒我們,名稱並非單純符號,而是國家身份認同的建構。語言的轉變重塑外界對美國的認知。川普的操作,實際上是將美國重新定位為「勝利者」。
若再從「兩層博弈」的角度觀察,川普的發言既是對國內選民的強硬表態,也是對國際談判對手的施壓。「語言」成為他在選票與權力之間尋求平衡的槓桿。
需要強調的是,部門名稱的更改並非總統一句話即可成事。它涉及國會立法、龐大行政體系調整與預算編列,實際難度極高。對川普而言,這更可能是一種政治語言操作,而非近期真要推動的改革。因此,媒體多將此解讀為政治宣傳,而非政策藍圖,亦有其道理。
川普拋出「戰爭部」之名,既是對歷史的再利用,也是語言政治的巧妙操作。從國際關係角度看,它同時承載攻勢現實主義的進攻邏輯與建構主義的身份塑造。然而,這樣的語言可能加劇安全困境,並對盟友與對手帶來複雜的外交後果。無論是否落實,這一提法已在國際政治場域投下震盪,迫使世人重新思考:美國究竟是世界的守護者,還是戰爭的推動者?(照片資料照)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