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滿人間/崔漢朝

崔漢朝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首蘇軾的詞《水調歌頭》,被譜上曲子傳唱,優美的旋律年年回蕩在中秋節的夜空。
中秋節,月色郎朗。秋風掃過玉盤銀月,空氣中彌漫著丹桂的香味。天上的圓月,灑下一片清輝,街上梧桐葉秋風中沙沙作響,像搖曳著的串串風鈴,在圓月下,清脆悅耳。中秋賞月吃月餅,別一番情趣。甜甜的月餅,圓圓的月,免不了牽掛遠方不在身邊的親人。
中秋節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小時候,過中秋節,尤其是我們鄉下農村,是比較隆重的節日。每每過中秋節,我們一家都非常的開心快樂。父親在這一天,去街上買來了月餅。正如俗話中所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那時奶奶還在世上,她和麵、拌陷、做油炸酥油餅、桂花糕。品嘗這些中秋美食,聽著父親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嫦娥偷吃一包不死藥以後,飛升到了月亮上面,她一人住在廣寒宮裏,思念人間燈火。她的丈夫後羿,拼命地朝月亮追去,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上月亮。在中秋這一天,他忽然發現,月格外皎潔明亮,看見嫦娥似乎在月宮裏向他招手,大概是相互思念吧。現在想起來,才體驗到“天涯海角,千裏共明月”的真正含義。
父親還說,漢朝西河縣的吳剛,因為犯了天條,被炎帝發配至月宮,命令他天天砍伐的桂樹。吳剛卻砍不斷桂樹,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桂樹依然挺拔月宮,吳剛就這樣年複一日地砍伐桂樹,沒能回到他的家鄉西河縣。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離開家鄉去外地謀生,在異域他鄉,中秋節不能與家人共度中秋佳節。父親母親千裏之外,電話中含著沙啞的聲音叮囑我,中秋節不要想家。其實,從父母話語中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深情牽掛。
那個年代,私家車很少,外出打拼,乘坐的是私人運營的長途大巴班車。車上乘客擁擠,有時還擠不上班車。有一年的中秋節,我乘坐大巴班車返回家的時候,我的父母親及早在班車停靠點等待,在當時沒有手機通訊的年代,父母親依靠心靈感覺等待,有時可能等上一天的時間。如果我沒有返家,我的頭髮斑白的父親母親滿眼失望。有一次,中秋節回家的時候,父親在桌子上擺滿了花生芝麻糖、桂花糕、五仁月餅、還有從街上買的糖炒栗子。更有豐盛的中秋晚宴,還有散發著芬芳的葡萄酒香,在杯子裏閃爍著琥珀色的光波。吃著月餅,呷著美酒,看著高懸在天空圓圓的明月,我真切感受到家的溫馨。
又是一年中秋節,今年的中秋節,我又“獨在異鄉為異客”,雖然遠在千裏之外,不能與家人團聚,但並不孤獨。手機問候,電波傳情。守望明月,舉杯把酒。與嫦娥共舞,與吳剛對飲。聞桂花飄香,品茗茶沁心。天涯此時,月滿人間,溫馨滿滿!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