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通道與印度洋的拉鋸戰—能源安全與海權平衡/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能源輸入,一向是中國大陸的生命線。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4年大陸原油對外依存度,仍維持在70%以上,「供應多元化」遂成為國家戰略關鍵。除中亞與俄羅斯的陸上管道外,由緬甸皎漂港(Kyaukpyu)延伸至雲南的「西南通道」,因直通印度洋而備受矚目。這條線不僅能繞開馬六甲海峽,更具地緣戰略象徵。
中緬油氣管道全長逾七百公里,年輸油能力約二千二百萬噸,可將中東或非洲原油經皎漂港直送雲南。官方定位為商業合作,目的是提升區域互聯互惠;但國際觀察者(如美國智庫CSIS)普遍認為,該通道具潛在戰略功能。
對大陸而言,這是能源多元化的實踐;對印度而言,則被視為「戰略滲透」。印度智庫(如IDSA)將其納入「珍珠鏈戰略」架構,與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並列,認為構成「印度洋外圍壓力圈」。大陸外交部則強調項目不針對第三方,呼籲以對話化解誤解;同時對印度推動的「印太戰略」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表達關切。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印能源貿易額已超過1,000億美元,顯示雙方合作空間仍在。
印度長期將印度洋視為「核心海域」,對大陸企業與管道沿孟加拉灣的延伸格外警惕。印度海軍近年強化東部部署,擴編安達曼—尼科巴聯合司令部,並與美、日、澳舉行「馬拉巴爾軍演」,以鞏固區域情報與監控優勢。大陸則透過上合組織與東盟機制推動海上安全對話,試圖維持穩定。
緬甸在兩國之間扮演微妙的「中介國」角色。它既依賴大陸投資與技術,又與印度、日本保持合作,以避免淪為單邊附庸。皎漂港開發帶來基建與稅收收益,也提升了緬甸在區域能源鏈中的地位。惟國內動盪仍構成風險—若開邦安全惡化,2025年若開軍(Arakan Army)活動較前年增三成,沿線出現零星襲擊,迫使中方加強安保並促使緬甸尋求國際協助。東盟則在「五點共識」框架下推動跨境安全合作,使緬甸成為「區域安全共治」的試驗場。
宏觀而言,西南通道不只是能源工程,而是大陸對外戰略的一環:既是能源替代線,也是向印度洋延伸的經濟走廊,帶動雲南地區約 2–3% 的 GDP 成長。對印度而言,這挑戰其孟加拉灣的區域主導權;對大陸而言,則是經濟安全的延伸布局。依美國 RAND 公司的報告指出,缺乏常態性區域對話機制正加劇中印互疑,但能源互聯及第三國合作項目仍具潛在緩衝。
西南通道或許能讓大陸在能源戰略上更具主動性,也促使印度重新審視其「海上防衛外延」。若雙方能透過雙邊高層對話與區域平台(如東盟主導的區域論壇)化解猜疑,這條通道或將成為印太能源互聯的橋樑,而非競爭導火線。
畢竟,在地緣政治的棋盤上,沒有永遠的對手,只有永遠的利益。西南通道的真正價值,不在於鋼管與油氣,而在於兩個大國能否在能源流動中,找到和平的平衡點。(照片翻攝畫面)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