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攜多項藝文活動走進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邀民眾共敘文脈

北京故宮博物院攜多項藝文活動走進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邀民眾共敘文脈

【記者 蔡叔涓/綜合 報導】9日至14日大陸北京故宮博物院家庭音樂劇《甪端》、及「紫禁城四時錄——故宮裡的二十四節氣影像志」攝影展等系列藝術文化活動,走進台灣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行。

據介紹,2025年恰逢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家庭音樂劇《甪端》,裸眼3D重構的紫禁城盛景前,故宮瑞獸「甪端」等國寶活躍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大覺堂啟幕舞台。此外,在「紫禁城四時錄——故宮裡的二十四節氣影像志」攝影展裡,可以看到漂亮的節氣攝影,紅牆映銀杏、白雪落角樓的故宮在四季中流轉;在現場設立的手工體驗區,很多小朋友專注繪製傳統彩繪紋樣……。


北京故宮博物院攜多項藝文活動走進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邀民眾共敘文脈
▲北京故宮博物院白雪映紅牆的美麗影像。

在佛陀紀念館大覺堂9日下午《甪端》作臺灣首演,面向公眾開放1500個家庭觀眾席位,贏得掌聲不斷;隨後數日還將公益駐演8場,預計惠及萬餘名臺灣觀眾,表演活動為臺灣觀眾呈獻融合傳統與創新、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文化藝術盛宴。

音樂劇以童言童語串聯文物故事,金甌永固杯、南宋緙絲《梅鵲圖》、《平復帖》等經典文物角色,共同在舞臺上活起來,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文物南遷」的家國情懷與「子子孫孫永寶用」的傳承信念。

在同步開展的「紫禁城四時錄——故宮裡的二十四節氣影像志」攝影展,雪中初綻的宮牆春花、雨後橫跨午門的彩虹、晨霧裏若隱若現的瑞獸……,以故宮節氣景觀為核心載體,分為「春信」、「夏長」、「秋實」、「冬藏」四大單元,精選78幅影像、2個數位展項、1段影片作品,呈現故宮在節氣中的「景、物、情」,串起自然時序與人文景觀的共生關係。

高雄市民江先生帶著10歲的女兒看完演出很是覺得非常有意思,他說,孩子必須瞭解過去,因為當下的一切都源於歷史與文化的積澱。也說自己曾經去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也希望未來能帶著孩子到北京體驗故宮魅力,讓孩子在實地探訪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大陸《甪端》製作人崔一凡表示,很高興在台灣的演出獲得熱烈迴響,讓製作團隊倍感振奮,看到作品得到臺灣觀眾能喜歡此劇,讓我們感受到兩岸同胞的文化聯結與融合之情。

活動現場設置有系列特色的教育課程,及文化體驗活動同樣精彩,例如設置的博「骨」通今打卡區,形象地普及甲骨文知識。在輕體驗活動區,只需幾分鐘,小觀眾就能完成自己在《清明上河圖》中的「汴京故事」,或製作裝飾著中國傳統紋樣的杯墊。教室區,還有「神獸的苦惱」繪本課和「屋簷下的繽紛色彩」等課程。(照片記者蔡叔涓翻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