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部桃1監測系統 免監視器偵測洗手

預防醫院院內感染,落實洗手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國衛院開發監測系統,盼能幫助醫護人員確實執行。 (示意圖/取自Pixabay)
[NOWnews今日新聞] 醫院內的感染除了影響患者、也導致醫護人員的負擔。而其中有20%至70%是可預防的,主要與「不良的手部衛生習慣」有關。不過,根據調查,全球醫療機構的「洗手遵從率」僅40%,國衛院與部立桃園醫院共同研究,聯合開發偵測洗手行為,並即時追蹤,可達到72%的準確率。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是影響病人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其中約有20%至70%是可預防的,主要與不良的手部衛生習慣有關。為了降低感染風險,醫護人員的手部保持乾淨衛生為最簡單有效的防範措施,然而全球醫療機構的手部衛生遵從率,中位數大約只有40%。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手部衛生指引》指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是影響病人最常見的醫療問題,如病情惡化、延長住院時間、提高失能率及死亡率,不但增加人員及醫療系統的經濟負擔,也是許多病人預後復原不良的根本原因;其中在加護病房更為常見。
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廖倫德說,直接觀察醫護人員的洗手行為,雖可提升手部衛生的遵從性,卻會消耗大量人力及時間。
為了監測醫護人員的清潔行為,國衛院團隊與部桃合作,開發使用多種無線偵測及感應設備,以判別醫護人員的洗手行為是否完整;並結合物聯網技術偵測濕洗手與乾洗手,將自動計算的遵從率及正確率上傳,轉為視覺化介面。
廖倫德提到,系統不僅要降低對醫護人員的干擾,同時要能量測洗手時間、人員定位,也不能侵犯隱私;而透過藍芽訊號、壓力感測器及超音波感測器,人員僅需戴上藍芽追蹤器,就可將分析結果回報;若未確切達到洗手標準,相關檢測系統則會亮起「紅色燈號」警示。
廖倫德說,根據WHO定義的洗手重點時機,包括接觸病人前、執行清潔或無菌動作前、暴露病人體液風險後、接觸病人後、接觸病人周遭環境後等監測,且濕洗手規範要使用肥皂、整體長達40秒;乾洗手的酒精量則須達到一定程度。
廖倫德說明,目前在部桃成人加護病房的臨床實際應用中,系統對洗手行為的偵測可達到72%的準確率。
至於是否真正有效降低院內感染,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感染科醫師林宜君提到,其實手只是其中一環,在細菌和病房都有其他複雜因素會影響,因此雖然期許可降低感染率,但這僅僅是開端,畢竟在設備的裝置上,也發現許多問題,像是加護病房的儀器等都會干擾監測效果。

林宜君說,主要是期望手部衛生監測系統能透過主動監測、自動計算遵從率及正確率、無需耗費大量人力資源即可長期偵測了解醫護人員的手部衛生表現,並且可以克服直接觀察的缺點、快速應用到各個不同的醫療場域。
不過,廖倫德也認為,雖然利用藍牙訊號進行醫護人員位置定位,易被環境雜訊干擾,但未來可進一步客製化訊號校正,提升此系統評估準確率,有助於推動智慧醫療照護的發展。
國衛院說明,相關研究已於113年12月作為國際期刊《Global Challenges》該期的封面刊出。
相關新聞
考完試父母「地雷問句」別再問!專家:有去考就值得鼓勵
降膽固醇又抗癌!泌尿醫大推「壯陽菜」4好處
濕疹不是單一皮膚病!中醫:是身體警訊 4招緩解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