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自戕429人 青少年心靈危機大調查

衛福部統計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升,10年有429人輕生,心理健康狀態值得關注。(圖/記者王郁勳攝)
[NOWnews今日新聞] 2025年9月甫開學,累計3起學生墜樓意外。過去10年我國有429位青少年自殺,教育部推「身心調適假」緩解壓力,使用率卻未達1成。NOWNEWS攜手兒盟及EdYouth調查,探究制度背後障礙。
9月19日下午,台中一名高中女學生,疑有情緒困擾與輔導老師會談後,驚傳在校內墜樓,送醫不治。往前回推兩週,高雄與新北國中,也傳出2起墜樓意外,開學第4週已有3條年輕性命殞落,凸顯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長期被忽視拉響警報。
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升 台灣高於國際平均值
根據衛福部統計,0歲到17歲兒童及少年自殺人數,從2014年至2024年總計429人,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自殺人數為2015年的近3倍之多。另外,2014年至2023年間,自殺通報人次統計,則同樣有逐年增長趨勢,14歲以下暴增10倍,15至24歲也增加逾3倍。
台灣青少年自殺率,高於國際平均值。根據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郭貞蘭,今年所發佈《OECD家庭資料庫:臺灣家庭與兒少權益指標的比較》2024年版報告顯示,台灣2023年為每10萬分之7.0,比例已高於OECD(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2021年數據,每10萬分之6.5的平均值。在36個比較國家中,排名第22名。前3名分別為紐西蘭(13.8)、愛沙尼亞(12.1)與日本(11.4)。
青少年心靈危機,逐漸浮上檯面。NOWNEWS攜手兒福聯盟揭開調查數據顯示,青少年自陳有心理健康困擾高達78.6%,有情緒困擾程度,達中度以上有17.7% ,有自殺意念中度以上為10.8%、輕度為11.5%。拒學念頭頻率,每週2-3次以上高達20.5%。

青少年有情緒困擾 求助AI佔26%高於父母、輔導老師
兒福聯盟進一步調查,青少年有心理困擾求助對象排行,前3名分別為同學或朋友(47.9%)、不會跟任何人談(31.3%)與生成式AI(26.0%)。值得注意的是,生成式AI高於爸媽(25.7%)與網友(17.0%),最後才是學校或輔導老師(16.3%)。
兒福聯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分析,學生求助生成式AI背後凸顯出2大隱憂,第一是正式資源的可近性不足,詢問AI免費且隨時可發問等便利性,會順著學生的需求,提供「充滿情緒價值」的答案。第二是AI具備高度匿名性,這點與學生擔心被貼上「汙名化」標籤息息相關。但李宏文也提醒,國外曾發生學生依賴AI意見,最後竟選擇自殺釀悲劇,他認為情緒困擾,最終仍要尋求專業諮詢。

衛福部心理支持方案 兒盟籲應開放國中生申請
事實上,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去(2024年)年8月1日,推出「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簡稱心理支持方案),適用於15歲至45歲的國人,每人有3次諮商費用,挹注諮詢資源,提供青少年調適心理壓力。李宏文建議,該方案應開放12至14歲的國中學生使用,讓心靈安全網及早佈建,接住青年脆弱的情緒。
李宏文呼籲,政府放寬未成年人使用遠距或線上諮詢限制,由教育部規劃開發可信賴的線上輔導服務。他提醒,政府同時強化青少年的數位素養教育,以利於辨識風險,尋求更安全的求助管道。
強化青少年情緒韌性 兒盟推調節4大步驟
兒福聯盟提供青少年一套提升情緒調節與壓力排解4步驟,藉此強化情緒韌性,從察覺、接納、調節與改變行動、自我同理與疼惜。首先,從察覺練習出發,專注生活的一件事,例如通勤看到沿路的風景。第2,當情緒湧現,將其當成嬰兒呵護,接納當下的感受。
第3,嘗試「寫下並釋放」練習,將不滿的事寫在紙上撕碎或丟掉,藉此讓情緒有釋放效果。最後是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運動、畫畫等活動,藉由轉移注意力達到舒緩情緒。透過以上練習達到強化調節情緒的目的,若無法緩解,仍須尋求專業協助。

教育部推出心理假制度立意良善,無非讓青少年能夠藉此減輕情緒壓力,進而達到降低自殺率之目的。但制度上路一年來,最大的障礙竟來自學校,教育部重新檢視政策落實的情況,並強化宣傳制度,同時排除請假障礙,讓學生能夠毫無顧忌地請心理假。
更多內容請點閱《心理假。心裡放個假》數位敘事專頁
相關新聞
放假「心」制2/高中職身心假實施周年 不到1成學生使用
放假「心」制3/大學心理假先行 第一位推手是他
放假「心」制4/公務人員身心假實施 真看的到也吃的到?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