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閱 - 音樂中我見生命之動人《家有友友娜:歐陽娜娜的音樂冒險》

還記得小時候參加資優甄試的作文題目就是「音樂之路」,捧讀《家有友友娜》不消數分鐘,我們這種「音樂班小孩」一路走來的種種酸甜苦辣,在心中汩汩湧現;隨著娜娜的各種學習歷程,這充滿愛、學習、勇氣、與誠摯分享的音樂旅程進行式也能讓人感到由衷的喜悅。娜娜與媽媽的心境轉換、面對專業要求的不同而產生種種「要求」與「標準」的歷程,不僅看在由「音樂班小孩」長大的筆者眼中,心有戚戚焉,而主筆的傅娟小姐誠實懇切地描寫自己的緊張與忐忑躍然紙上,令人莞爾。


主動學習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家有友友娜》是「親子天下」的「教育與學習系列」書籍之一,定位明晰;然不同於其他獲得廣大迴響的親子教育經驗分享書籍,這不只是一位名人母親分享的養育心得,也不僅是最新版的「音樂班家長指南」,這本書最令人動容之處在於其無私的分享與詳盡的紀錄,使其無論在親子教育書籍或名人出書中,都顯得特別清新而深刻。

所謂「深刻」不在於長篇大論的心靈雞湯,而在於,身為一位公私活動滿檔、又不免活在「大眾眼光下」的母親,傅娟小姐能夠為每個孩子進行如此積極而正面的互動、留下如此詳盡坦率的紀錄,且以十分流暢、平易的主述筆調漫談二女歐陽娜娜自小從「學才藝怡情養性」轉變為「立志走入表演藝術」的心路歷程。字裡行間感覺不到任何對於「名氣」、「成就」的追求或矯揉避諱,毫不花俏取巧的娓娓道來卻是多麼大的愛與堅毅的珍貴記憶。音樂學習之外,作者一家人對「學習」的積極正面態度,父母長輩面對知名度與必然的壓力的坦然,或者也給孩子們最好的身教。


「那只是我的才藝啊!」
近十年來的音樂班早已不是我們小時候所讀的音樂班,隨著台灣經濟條件與社會結構改變,除了學校所提供的不再是「若非依靠公資源否則家長難以負擔」的資源之外,十多年來的教改大力提倡家長參與學校課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已大大改觀,家有孩子就讀音樂班的家長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積極,家長與學生的疑惑忐忑、擔憂期待,也更加明顯表達出來;「為何學音樂?」這樣的問題在「上台論高下定生死」的演奏考試中顯得特別尖銳。

其實這種徬徨與疑惑不僅限於學音樂的小朋友與爸媽,而是所有人面對「學習專業」必須要思考的「自知」與「愛我所擇」的課題。

在〈音樂之外皆才藝〉中,八歲的娜娜回答媽媽一句發人深省的話,私以為可以作為所有對自己的努力與被肯定的程度感到疑惑的人一點啟發。為了將屆的術科會考而留在家裡練琴的娜娜告訴媽媽,不會因為不能與姊姊妹妹去溜冰而難過,因為「溜冰只是我的才藝啊!」

的確,音樂上的表現或成敗真的不是人生成敗的印記,「堅持」與「認真」才能令生命發光發熱啊!


旁觀的智慧
一個八歲孩子為了忠於自己所選擇的一種活動,情願割捨可以「輕鬆為之」的其他活動,定是令大人們又愛又期待的。其實筆者經歷過、也看過不少在年齡更小就表現出對學習的渴切與專心投入者;這些「家有天才」的爸媽雖受到眾人稱羨,殊不知這種小孩的「早慧」與「堅定學習」對爸媽才真的是另類的「在職訓練」。

即便不學才藝、不發展特殊專長,每個小朋友的學習成長都有種種的挑戰,在這個鼓吹親代密切參與孩子學習成長的世代,小朋友的學習也挑戰著大人的學習能力、甚至是EQ的試煉。歐陽家之所以能夠有一位尊重自己學習動機、有強烈使命感又滿懷「友友娜」,關鍵還是在於陪伴她成長的母親的用功與「適時離場」,母親在關鍵時刻還能獲得很真切的建議與指導,使得她那堅強而樂觀的心性能發揮在音樂演奏的學習上,同時也未曾偏廢其他活動。


巧思與困境
全書章節設計頗有巧思,由母親執筆的本文由二重奏擴大編制到交響曲,每部分以第一樂章到第三(或第四)樂章發展,各樂章以娜娜的音樂學習成長過程為主軸,並穿插以【交換日記】與【友友娜音樂百寶盒】這兩種專欄式的特輯,使閱讀流程更加活潑可親。

【交換日記】是屬於母女間的對話,傅娟小姐非常大方地將這樣的甜蜜互動不藏私地一甚至附上手寫原稿圖片-「一五一十」呈現;相信許多愛孩子的父母-就像筆者的父母一般-不單保留孩子們光榮的得獎紀錄,就連各種記載著天真幼稚、甚或跌倒失敗的過往,也巨細靡遺地保留下來,這種不遺餘力令人動容。【友友娜音樂寶盒】則涵括了從音樂專有名詞、以及音樂家…等等「孩子與父母在走上音樂專業學習」時,所學到的音樂常識。

【友友娜音樂寶盒】原本立意非常良好,相信許多閱讀這本書的父母與小朋友也能從這樣的心得感想整理中得到寶貴的知識;然而有些微妙的問題也就發生在這些文字說明與讀者接觸所產生的「化學作用」─即便是學富五車的音樂學學者,在撰寫音樂「說明」文字時,也不免再三斟酌、反覆查證;更必須在兼顧措詞優美與可讀性、拿捏面面俱到與撙節篇幅之間,力求資料之充實詳盡;原因無他,音樂與表演藝術世界之浩瀚,時飛之字片語所能道盡;但後現代社會充斥著「速成」之風,大多數人對無關利益的「興趣」抱持得過且過的態度,資訊擷取管道甚眾,但「原」「真」之資訊卻隻手可數;【友友娜音樂寶盒】遭遇的困境在於,要說得確切,則作者並非學者、這個專欄的立意也不完全在於「教育讀者最正確的音樂知識」,而是「分享」娜娜數年來密集的音樂學習過程中,一些具有最重大影響力的音樂作品、潮流、事件、或人物;換句話說,這個專欄的取樣其實是非常真實懇切、卻也相當主觀的;再者,這些關乎音樂知識的部分,到底出自母親、還是娜哪的知識、甚或是責任邊集的整理呢?在〈PART 1二重奏〉第三樂章的【友友娜音樂百寶盒】〈無所不在的古典音樂〉中,就出現了「所謂古典音樂是指西方中世紀開始一直到現在,在當時歐洲所流型的音樂,來自西方傳統禮拜式音樂和世俗音樂…而史特勞斯的舞曲,更是舞廳跳舞的音樂。而歌劇,就像是我們的歌仔戲,是一般百姓娛樂的節目」這般充滿為大眾介紹音樂種類的熱情、字裡行間卻反映某種忐忑的不足。

難道這樣錯了嗎?
並不盡然。諸如〈向卡薩爾斯致敬〉、〈羅斯托波維奇的和平之聲〉、〈好好品味麥斯基〉等「介紹音樂家」類的【友友娜音樂百寶盒】,雖是由一場音樂會或一首樂曲延伸簡介音樂家,但這不就是許多小朋友與家長經由積極參與閱讀與聆聽、體會這些世界上最獨特的音樂家的生命史與專業生涯,而獲得啟發與鼓勵的初始嗎?筆者非常期待,本書再版時不但保留【友友娜的音樂百寶盒】,更能加以分類、充實,或許屆時娜娜已能自行執筆寫出更豐富的音樂百寶盒,讓讀者們透過她聰慧的心、眼與耳,藉著音樂所打開的跨世紀、跨疆界之窗,看到藝術世界的廣闊無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MUZIK古典樂刊》第51期)
MUZIK古典樂刊服務專線 02-25775860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