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月特別企劃 - Opera 歌劇‧萬花筒

台灣早期歌劇發展史話 - 歌劇《夕鶴》與樂劇《唐懷瑟》二齣歷史意義重要演出
歌劇(opera)是一種綜合文學、戲劇、舞蹈、美術(繪畫、雕塑、燈光等藝術之泛稱)與音樂的演出藝術。因此一齣符合專業要求,高水準的歌劇演出,所需投入的人力與財力相當龐大,在音樂領域裡的各類演出形式中,是演出最困難的演藝。終戰初期民生凋敝,經濟力薄弱,導致歌劇在台灣的音樂演藝史上,發展進程較為遲緩,落於交響樂、室內樂等各類演藝之後。

從張福興、李金土等諸音樂先賢的口述或文字敘述資料中,得知日治時代到終戰初期,本土著名的聲樂家柯明珠(1911/2/16-2002/2/16)等人,在音樂會上有歌劇名曲(aria)的演唱;曾與昔日名震全球的「歌王」卡羅素(Enrico Caruso, 1873-1921)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同台共演《蝴蝶夫人》,被歌劇作曲者普契尼熱情招待到居住的湖邊山莊,讚美譽為「唱作俱佳,是悲劇蝴蝶夫人的最理想演唱者」的日本女高音三浦環(Miura Tamaki, 1884/2/22-1946-5/26,詳閱《MUZIK》第12期〈亞洲第一位世界性歌唱家〉),在日治時代也曾來台灣演唱過。但是並沒有任何歌劇演出記錄或敘述。

學生時代曾聽說在終戰初期,有一位擔任過台中縣長的林鶴年,是一位優秀的聲樂家,曾經演出歌劇《蝴蝶夫人》,飾唱男主角。但是自年輕時代投身樂教推展工作,至今已邁入耄耋之齡,「長期致力整理蒐集台灣文史資料」(陳郁秀《台灣音樂百科辭書》總序語),卻沒能找到任何文字記載或可信的資料,這則歌劇演出資訊也僅止於「耳聞」,不足採信。


台灣首次演出的歌劇《巴斯天與巴斯天奴》
曾道雄1968年推出,改譯自莫札特的歌劇《可愛的牧羊女》,封面為女高音張如菁飾演巴斯天奴的劇照。
1958年,著名的美國指揮家、音樂教育家約翰笙博士(Dr. Thor Johnson)應台灣音樂界之請(詳閱《MUZIK》第3期〈空中交響樂團臨台獻演〉),5月初再度來台。除指導、指揮「省交」(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中國青年管弦樂團等公私立管弦樂團,也指導「師大」(今「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戴序倫、陳明律、劉謨暉等三位老師,以英語在台北市國際學舍(介於新生南路與建國南路間之信義路邊,為昔日台北主要音樂會場地,現已拆除)演出莫札特孩童時代(1768年,12歲)創作的獨幕歌劇《巴斯天與巴斯天奴》(Bastien und Bastienne)。這是有案可稽台灣首次歌劇演出。

十年後,致力推動歌劇演出,在台灣歌劇發展史上居首要地位的曾道雄教授,推出了這齣歌劇的中文版,劇名改譯為《可愛的牧羊女》,陸續在國內及香港和東南亞,重演16次之多。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以中文演唱的全齣歌劇,而且從成人唱到青少年,從劇場唱到校園,創下國內同齣歌劇重演最高次數。


莫札特《劇院春秋》
1965年6月2日,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也在台北國際學舍演出莫札特的德語歌劇《劇院春秋》(Der Schauspieldirektor),由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Fullbright)學術交流計畫奉派來台,並指揮「省交」的蕭滋博士(Dr. Robert Scholz)指導演出。該校戲劇科王生善教授導演。演員有戴雅惠、李淑惠、勾純沅和倪學詮等人,都是在校學生演出。這是台灣史上第二次歌劇的演出。


楊‧波柏催生,曾道雄推展台灣歌劇運動
台灣歌劇運動的催生者 - 楊波柏博士。
1966年熱鬧的春節炮竹聲中,著名的音樂家楊‧波柏博士(Dr. Jan Popper)偕夫人悄然來到台灣。由藤田梓與鄧昌國夫婦安排,聽了幾位聲樂界新秀試唱,促成音樂界成立了「台北歌劇研究社」。這段因緣發展出日後其門生曾道雄,推展台灣歌劇運動;楊‧波柏博士成了台灣歌劇運動之催生者。

楊‧波柏博士在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計劃下派遣到日本,任教於東京藝術大學和戰後活動力甚強的「二期會」歌劇團,從事歌劇與教學指導、指揮演出,成效卓著。聲樂家出身的申學庸,在任職文建會(三處處長、主委)期間,曾多次邀請來台舉行歌劇研習營,奠下台灣歌劇演出的良好基礎。


(全文詳見《MUZIK古典樂刊》第51期)
MUZIK古典樂刊服務專線 02-25775860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