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鋼琴界的羅伯‧派汀森 - 亞利索‧巴斯

義大利鋼琴家亞利索‧巴斯(Alessio Bax),為2009年美國艾佛瑞‧費雪獎得主,亦為2000年英國里茲鋼琴大賽與1997年日本濱松鋼琴大賽首獎得主,將在九月來台於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首場獨奏會。被經紀公司喻為系列電影《暮光之城》男主角,巴斯除了擁有俊俏臉孔,同時也在其部落格裡流露出充滿活力的性格,廣泛談論旅行、攝影及美食。身為樂界當紅演奏家,巴斯過著奔馳於各大音樂廳、音樂節與知名樂團的生活,同時亦投注大量時間與同為知名鋼琴家的妻子Luccile Chung演奏四手聯彈,如他在另一篇雜誌訪談所形容:「他的生活沒有一刻不在音樂之中。」這次透過越洋採訪,巴斯與《MUZIK》暢談準備音樂會的心得,以及做為一位演奏家念茲在茲的藝術課題。

MUZIK(以下簡稱M):您上個月剛在Music@Menlo音樂節演出一場以布拉姆斯為主題的音樂會,曲目包括四首敘事曲Op.10、《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Op.35,以及八首小品Op.76等,有甚麼特別的原因讓台北場僅留下了Op.10?

巴斯:我個人非常喜歡Op.10這組作品,它呈現出布拉姆斯早期自貝多芬衍生出的作曲手法。這四首樂曲基本上都採用動機寫作,音符非常少,卻發展出充沛的音響和如此抒情、敘事的旋律風格。我希望聽眾能重溫當時仍然青澀的布拉姆斯,觀察他往後寫出那些成熟之作的源頭。

M:在您親自撰寫的樂曲解說中提到:「布拉姆斯最重要的影響在於,他能夠真正回頭看過去的音樂。」可否請您談談這句話的意思?

巴斯:在布拉姆斯那個時代,古典樂派已發展到顛峰,許多作曲家都試圖尋找新的語法,來表現益加澎湃與直接的情感。大部分的作曲家選擇打破傳統,盡量遠離舊日語法,呈現新的形式與音響,但布拉姆斯並沒有離棄古典樂派的概念,或者說他努力承襲著貝多芬引領出的路線,例如動機如何使用、曲式維持著高度的邏輯性,使得他的作品能夠體現出兩個時代交互融合的成果。

M:今年六月,您剛剛發行個人第三張演奏專輯《前奏曲與小品》,曲目聚焦於拉赫曼尼諾夫,可否請您介紹一下?

巴斯:這張專輯可說圓了我長久以來的一個夢,能夠灌錄自己最喜歡的作曲家,自然能讓所有心力投入其中。這張專輯主要是以Op.23的十首前奏曲為主,搭配作曲家的一些小品、練習曲與改編曲,作品年代涵蓋了拉赫曼尼諾夫在學生時代的創作到中年成熟之作,我希望能從這些相對比較陌生的樂曲,和聽者一同發掘拉赫曼尼諾夫更多的面貌。其中我自行改編了〈聲樂〉練習曲(Vocalise, Op.34),在改編時,我又一次次懾服於他筆下沉靜幽微的旋律,與隨時都在改變色彩的和聲進行。

M:您在台北場選擇李斯特的《但丁》奏鳴曲做為壓軸的原因為何?李斯特也是您音樂會中的常見曲目?

巴斯:是的,李斯特作品也是我曲目中的一大部分,但我通常都會視音樂會整體方向,決定我要彈李斯特的何首作品。《但丁》奏鳴曲大概是我心目中,最貼近文學作品本身的曲目,李斯特幾乎是照個整個情節而寫,曲中浮泛各種情緒、場景與音效,情感上與音色上的層次都相當複雜,此曲可謂包含作為一位優秀鋼琴家必備的所有元素。

M:這幾年,在您繁忙的演出行程中,不僅巡迴各大城市,也走訪許多偏遠鄉鎮,這樣的安排聽起來非常有意思,是您自己選擇這些地點的嗎?

巴斯:地點是由贊助我的基金會或經紀公司而定,但我能自己規畫旅行路線。過去幾年,我到過東西伯利亞、加拿大郊區,常面臨氣候嚴寒與設備簡陋等考驗,然而我和妻子Luccile,總是盡可能在這些陌生、艱困的環境中準備好音樂會,讓這些很少能參與藝文活動的居民,有機會聆聽到好的音樂。這對我而言是非常珍貴的,我藉此獲得許多生活與演奏上深刻的經驗。

(更多精彩內容,請閱《MUZIK古典樂刊》2011 No.57 九月號)
MUZIK古典樂刊服務專線 02-25775860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