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國際現代音樂協會青年作曲家大獎 - 周久渝
周久渝,台灣新銳作曲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作曲學士與碩士,師從賴德和教授與楊聰賢教授,現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跟隨菲力浦葛朗吉(Philip Grange)攻讀作曲博士。今年度以作品《第一號弦樂四重奏》拿下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年會青年作曲家大獎,是現在歐洲備受矚目的新一代作曲家。創作是一條孤獨的路途,但是周久渝長久以來都能夠樂在其中,不刻意地追求些什麼,反倒能走出更寬廣的路途,在艱澀的作曲理論背景之後,周久渝也能發掘它的趣味性。下面就帶您一起了解這位作曲界後起之秀的故事!
MUZIK(以下簡稱M):以下要先從一個比較「基本款」的問題開始,能不能請你談談你的音樂學習背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以作曲作為主修的?
周久渝(以下簡稱周):我是典型的「音樂班小孩」,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一直讀音樂班直到音樂系,有趣的是,在這過程中,我一直都認為我會轉入普通班就讀。最早我主修長笛,國中時的音樂班有加修課程,就選了作曲課程。當時是四、五個同學一起上課,但我在那當下從未想過有一天會以作曲為主修,而指導老師吳美靜老師也非常自由開放,非常放手讓學生去做想做的事情。那時候我完全不了解創作是怎麼一回事,吳老師完全不會設限,讓學生自然地在創作裡玩,雖說可能出來的東西不是那麼照著和聲的框架,但好像也不是很重要。直到高中時,和李子聲老師學作曲,才真正開始思考「作曲」這件事,那時候李老師都會問學生許多問題,引發學生自發性的成長,好比「你認為音樂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音樂一定是給人聽的嗎?」類似的疑問。
M:「音樂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周:「音樂的意義是什麼?」、「音樂是為了給人聽的嗎?」現在的我會很肯定,音樂當然是給人聽的,但聽的態度和方法還有目的可以很不同。我們當然可以做哲學性的思考:或許音樂不只是為了讓人聽的。但可以更進一步去想,「為什麼人要聽音樂?」不過至少我目前的態度是,音樂是要給人聽的,而音樂是表演藝術的一種,每一次的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很喜歡聽現場音樂會。
M:作曲靈感的來源?
周:其實靈感並不難找到,重點在於必須花時間,你可能要去想,該如何把想法變成音樂上的想法和發展,這是前面的準備工作,接下來就是要開始寫,如果都沒有開始寫,在弄成譜之前,一切都是空談的,平常大家都會對很多事情有感觸,但真正的功夫在於靜下心來把脈絡抓出來,化無形為有形。其實以現代人的生活來說,刺激是很多的,也不怕沒有靈感,目前還在求學階段的我,一直有想嘗試的事情,也會經由別人說話而觸動一些想法,但當我不知道該怎麼寫的時候,我會聽很多音樂,聽音樂會讓大腦開始運轉。
M:請和讀者分享在英國居住的日子。
周:我現在差不多在寫畢業要用的曲子,慢慢地也習慣了英國的生活,所以步調也放慢了,碩士前兩年會比較緊湊地逼自己,現在覺得只要一步一步慢慢來,還是可以達到想要的。
M:這次參賽的經過與獲獎心得?
周:這是從一年前就開始徵曲,我先投到台灣分會,台灣先徵選,一個國家可以選出六首,經由大會再選,35歲以下的作曲家都有機會成為候選人,接下來曲目都是分散在各場次音樂會裡。當初其實是委託創作,2009年寫給亞青樂集弦樂四重奏的作品《第一號弦樂四重奏》,所以有在台灣演過了,也沒有想說會獲選,當下知道自己有資格成為候選人還蠻高興的。
M:關於《第1號弦樂四重奏》的創作理念與構思。
周:弦樂四重奏一直是我很喜歡的編制,也是在古典樂裡是很經典的編制,過去曾寫過兩首小的弦樂四重奏,但這是真正第一首完整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共有三樂章。
我在2009年三到四月之間完成第一樂章,而第二樂章最短,卻寫最久,到了2009年底時完成第三樂章。寫第一樂章時剛到英國一年,我是有意識地使這首作品具有單音的思維,第二樂章和三樂章,則反應出我在英國學習受到的影響,素材也越用越少。第一樂章中,我將四把弦樂器視作一個整體,四個聲部並非單一獨立,而是纏繞成一束更巨大的聲部。第二樂章是兩兩一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一組、中提琴和大提琴一組)的二重奏,到了第三樂章分作三組,兩把小提琴一組,中提琴自己一條線,大提琴也是獨立的一條線。從第一樂章到第三樂章,經由分組的策略,我嘗試了寫作弦樂四重奏的不同方法。
M:從架構上看來好像應該可以繼續有個第四樂章?
周:寫作過程雖然也考慮過四樂章,但因為是委創,有時間限制。作品既然完成了,我會希望繼續寫新的作品,把想法用在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甚至第三號(
弦樂四重奏)。
M:在創作上未來有什麼想完成的?
周:我現在在做的東西都還是純音樂,但我想要試著以器樂和人聲、加上劇場元素作為輔助的媒材,表達詩作的氛圍和意境。這是我念碩士時就想做的事,希望未來可以有機會和劇場的朋友一起達成。
(更多精彩內容,請閱《MUZIK古典樂刊》2011 No.57 九月號)
MUZIK古典樂刊服務專線 02-25775860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
MUZIK(以下簡稱M):以下要先從一個比較「基本款」的問題開始,能不能請你談談你的音樂學習背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以作曲作為主修的?
周久渝(以下簡稱周):我是典型的「音樂班小孩」,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一直讀音樂班直到音樂系,有趣的是,在這過程中,我一直都認為我會轉入普通班就讀。最早我主修長笛,國中時的音樂班有加修課程,就選了作曲課程。當時是四、五個同學一起上課,但我在那當下從未想過有一天會以作曲為主修,而指導老師吳美靜老師也非常自由開放,非常放手讓學生去做想做的事情。那時候我完全不了解創作是怎麼一回事,吳老師完全不會設限,讓學生自然地在創作裡玩,雖說可能出來的東西不是那麼照著和聲的框架,但好像也不是很重要。直到高中時,和李子聲老師學作曲,才真正開始思考「作曲」這件事,那時候李老師都會問學生許多問題,引發學生自發性的成長,好比「你認為音樂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音樂一定是給人聽的嗎?」類似的疑問。
M:「音樂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周:「音樂的意義是什麼?」、「音樂是為了給人聽的嗎?」現在的我會很肯定,音樂當然是給人聽的,但聽的態度和方法還有目的可以很不同。我們當然可以做哲學性的思考:或許音樂不只是為了讓人聽的。但可以更進一步去想,「為什麼人要聽音樂?」不過至少我目前的態度是,音樂是要給人聽的,而音樂是表演藝術的一種,每一次的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很喜歡聽現場音樂會。
M:作曲靈感的來源?
周:其實靈感並不難找到,重點在於必須花時間,你可能要去想,該如何把想法變成音樂上的想法和發展,這是前面的準備工作,接下來就是要開始寫,如果都沒有開始寫,在弄成譜之前,一切都是空談的,平常大家都會對很多事情有感觸,但真正的功夫在於靜下心來把脈絡抓出來,化無形為有形。其實以現代人的生活來說,刺激是很多的,也不怕沒有靈感,目前還在求學階段的我,一直有想嘗試的事情,也會經由別人說話而觸動一些想法,但當我不知道該怎麼寫的時候,我會聽很多音樂,聽音樂會讓大腦開始運轉。
M:請和讀者分享在英國居住的日子。
周:我現在差不多在寫畢業要用的曲子,慢慢地也習慣了英國的生活,所以步調也放慢了,碩士前兩年會比較緊湊地逼自己,現在覺得只要一步一步慢慢來,還是可以達到想要的。
M:這次參賽的經過與獲獎心得?
周:這是從一年前就開始徵曲,我先投到台灣分會,台灣先徵選,一個國家可以選出六首,經由大會再選,35歲以下的作曲家都有機會成為候選人,接下來曲目都是分散在各場次音樂會裡。當初其實是委託創作,2009年寫給亞青樂集弦樂四重奏的作品《第一號弦樂四重奏》,所以有在台灣演過了,也沒有想說會獲選,當下知道自己有資格成為候選人還蠻高興的。
M:關於《第1號弦樂四重奏》的創作理念與構思。
周:弦樂四重奏一直是我很喜歡的編制,也是在古典樂裡是很經典的編制,過去曾寫過兩首小的弦樂四重奏,但這是真正第一首完整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共有三樂章。
我在2009年三到四月之間完成第一樂章,而第二樂章最短,卻寫最久,到了2009年底時完成第三樂章。寫第一樂章時剛到英國一年,我是有意識地使這首作品具有單音的思維,第二樂章和三樂章,則反應出我在英國學習受到的影響,素材也越用越少。第一樂章中,我將四把弦樂器視作一個整體,四個聲部並非單一獨立,而是纏繞成一束更巨大的聲部。第二樂章是兩兩一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一組、中提琴和大提琴一組)的二重奏,到了第三樂章分作三組,兩把小提琴一組,中提琴自己一條線,大提琴也是獨立的一條線。從第一樂章到第三樂章,經由分組的策略,我嘗試了寫作弦樂四重奏的不同方法。
M:從架構上看來好像應該可以繼續有個第四樂章?
周:寫作過程雖然也考慮過四樂章,但因為是委創,有時間限制。作品既然完成了,我會希望繼續寫新的作品,把想法用在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甚至第三號(
弦樂四重奏)。
M:在創作上未來有什麼想完成的?
周:我現在在做的東西都還是純音樂,但我想要試著以器樂和人聲、加上劇場元素作為輔助的媒材,表達詩作的氛圍和意境。這是我念碩士時就想做的事,希望未來可以有機會和劇場的朋友一起達成。
(更多精彩內容,請閱《MUZIK古典樂刊》2011 No.57 九月號)
MUZIK古典樂刊服務專線 02-25775860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