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榆鈞:在無數次的搖晃中,雕塑想成為的自己
繼《青春不朽》(2020)記錄了「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中雕塑家黃土水《少女》胸像修復過程之後,這個創作團隊在2021年因「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再度聚首,這回則以《甘露水》記錄了消失63年後重見天日的黃土水同名作品的曲折身世。片中,以一首〈暝尾的祈禱〉輕巧卻令人驚豔地,悠悠唱過台灣史中那段「搖搖、幌幌」的時光的溫暖女聲是王榆鈞。
出身劇場,以《Break and Break !無用之地》(2018)、《阿忠與我》(2021)等音樂設計為人所知,王榆鈞的創作領域還觸及詩歌、電影等領域。這兩年,她的觸角延展至視覺藝術,為「不朽的青春」參展作品設計音樂,發行了展覽音樂專輯;其首次在畫廊展出的個人創作〈Saudade〉(薩烏達德)也在上月落幕。令人意外的是,這位以音樂為語言,自在遊走各域的創作者,其音樂養成卻如野地漫長的花草。
在〈暝尾的祈禱〉的歌詞筆記上,王榆鈞寫滿了注音與節奏,角落還塞了幾行神秘數字,她笑著坦承:「我不會寫五線譜,這是最後一段左手與右手的彈法。」這首全以五聲音階的鋼琴黑鍵彈奏的歌謠,唯一的破格是唱到「半眼」處。問她選擇黑鍵的理由,「你考倒我了。也可以用白鍵彈,但那音與感受不同,不是直覺的彈法。所以我選擇都彈黑鍵。」她聳聳肩,「我只能回答到這個程度了,這是我專業的極限了。」
「我從來不是用我會的樂器做音樂,而是想像這些音樂的詮釋需要什麼樣的聲響——是心中的想像的聲音,帶領我去靠近它。」王榆鈞是個徹頭徹尾的感覺派,從會計系退學,鬧了家庭革命,轉考戲劇系,她的音樂起點是大學購入的一把便宜吉他。她還記得大學時的某個夜晚,從沒學過吉他的她,為了排遣學習的苦悶,就去宿舍頂樓「亂彈」,「彈著彈著,就天亮了。我不知道自己在彈什麼,但好快樂。我始終記得這個感覺。」
〈暝尾的祈禱〉也是在天漸光的曖昧時刻寫成。她說,創作的起點是某天讀完《甘露水》相關報導,感覺「身體裡有個很熱的東西在流」,「我想以一首簡單的歌謠,讓人們能夠吟唱、能夠回憶。」她用了2個月的時間,先是擬仿雕塑姿態,雙手交叉彈奏鋼琴,寫下華語版的詞曲〈夜禱〉,接著請藝術家宛璇與台語老師協同台語翻譯,細究每一個咬字與意象,比如「夜」改為「暝尾」,「滲透」改為「浸透」,「安靜」則為「靜寂寂」等。台語歌詞定案後,曲調再順著台語氣口重寫,「我記得完成的那天,是早上6點,下午就進了錄音室。」
王榆鈞說,為詩句、為視覺藝術作品創作與劇場最大的不同是,她得獨處,得在凝視作品中捕捉感覺,但皆如日本修復師森純一形容黃土水創作時的「搖晃」狀態,「當我們從時間去理解『搖晃』,那是創作的想像還是雛形,慢慢成形的過程。如同幻影,在每一次搖晃中逐漸成形、清晰。」
今年40歲的王榆鈞,用馬拉松的耐力賽比擬音樂職涯,持續搖晃著她的創作與生活。這位非科班出身的創作者,遊走邊緣,在每一回的搖晃中,終於確認音樂就是她的歸屬,逐漸成全自己活出最健康且最接近真實的狀態。那感覺很好。
出身劇場,以《Break and Break !無用之地》(2018)、《阿忠與我》(2021)等音樂設計為人所知,王榆鈞的創作領域還觸及詩歌、電影等領域。這兩年,她的觸角延展至視覺藝術,為「不朽的青春」參展作品設計音樂,發行了展覽音樂專輯;其首次在畫廊展出的個人創作〈Saudade〉(薩烏達德)也在上月落幕。令人意外的是,這位以音樂為語言,自在遊走各域的創作者,其音樂養成卻如野地漫長的花草。
在〈暝尾的祈禱〉的歌詞筆記上,王榆鈞寫滿了注音與節奏,角落還塞了幾行神秘數字,她笑著坦承:「我不會寫五線譜,這是最後一段左手與右手的彈法。」這首全以五聲音階的鋼琴黑鍵彈奏的歌謠,唯一的破格是唱到「半眼」處。問她選擇黑鍵的理由,「你考倒我了。也可以用白鍵彈,但那音與感受不同,不是直覺的彈法。所以我選擇都彈黑鍵。」她聳聳肩,「我只能回答到這個程度了,這是我專業的極限了。」
「我從來不是用我會的樂器做音樂,而是想像這些音樂的詮釋需要什麼樣的聲響——是心中的想像的聲音,帶領我去靠近它。」王榆鈞是個徹頭徹尾的感覺派,從會計系退學,鬧了家庭革命,轉考戲劇系,她的音樂起點是大學購入的一把便宜吉他。她還記得大學時的某個夜晚,從沒學過吉他的她,為了排遣學習的苦悶,就去宿舍頂樓「亂彈」,「彈著彈著,就天亮了。我不知道自己在彈什麼,但好快樂。我始終記得這個感覺。」
王榆鈞
〈暝尾的祈禱〉也是在天漸光的曖昧時刻寫成。她說,創作的起點是某天讀完《甘露水》相關報導,感覺「身體裡有個很熱的東西在流」,「我想以一首簡單的歌謠,讓人們能夠吟唱、能夠回憶。」她用了2個月的時間,先是擬仿雕塑姿態,雙手交叉彈奏鋼琴,寫下華語版的詞曲〈夜禱〉,接著請藝術家宛璇與台語老師協同台語翻譯,細究每一個咬字與意象,比如「夜」改為「暝尾」,「滲透」改為「浸透」,「安靜」則為「靜寂寂」等。台語歌詞定案後,曲調再順著台語氣口重寫,「我記得完成的那天,是早上6點,下午就進了錄音室。」
王榆鈞說,為詩句、為視覺藝術作品創作與劇場最大的不同是,她得獨處,得在凝視作品中捕捉感覺,但皆如日本修復師森純一形容黃土水創作時的「搖晃」狀態,「當我們從時間去理解『搖晃』,那是創作的想像還是雛形,慢慢成形的過程。如同幻影,在每一次搖晃中逐漸成形、清晰。」
今年40歲的王榆鈞,用馬拉松的耐力賽比擬音樂職涯,持續搖晃著她的創作與生活。這位非科班出身的創作者,遊走邊緣,在每一回的搖晃中,終於確認音樂就是她的歸屬,逐漸成全自己活出最健康且最接近真實的狀態。那感覺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