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焦慮癱瘓你的思考與行動,駕馭你的工作焦慮,化阻力為助力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很難無煩無惱、無憂無慮。占據了人生大半時間的「工作」,便是煩惱、憂慮的來源之一。

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全台灣共有209萬成人(占所有成人的11%)有明顯的憂鬱情緒,主因正是工作,其中又以業績壓力、工時過長、健康問題為三大根源。將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在職場上某些時刻的心理狀態:

腦袋總是停不下來,隨時都在擔憂工作表現不如預期;即使完成了眼前的工作,心情還是無法放鬆,因為永遠還有下一件事在等著你;每天安排的工作進度總是延遲,時間永遠不夠用,最後只能拚命加班,假日也不得安寧;對老闆、客戶提案時,經常因為緊張過度,沒能發揮應有的實力,內心懊惱不已……日積月累的煩心事,讓你的胃腸總是糾結在一起、食不下咽、精神壓力過大,久而久之,身體健康也亮起了紅燈。

為了工作而憂鬱、焦慮,看似稀鬆平常,有時候這股擔憂,甚至是驅策、振奮鬥志的動力;然而,憂鬱的症狀如果過於嚴重,也可能會讓人產生不想起床、抗拒工作、覺得痛苦等負面情緒,胃口不好、頭痛、嘔吐等生理反應,導致個人身心飽受折磨,從而損及工作績效。

《美國精神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也曾統計,美國人每年因為焦慮影響而「不能上班的天數」總計高達3億2100萬日,釀致約5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因為焦慮而對工作者身心和工作表現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個人及企業都必須正視的嚴肅課題。

工作焦慮成因:要求與內外部資源失衡

每個人工作性質與職場環境不盡相同(有些工作比較容易造成焦慮,像是客機飛行員),承受壓力時的反應也不太一樣(對甲來說無法忍受,對乙卻沒什麼了不起)。不過,《主管的第一本書》指出,每一種工作都有可能發生焦慮。

書中指出,上班族的焦慮主要來自於工作環境變動快速,迫使工作者不得不持續地接受、面對、適應新的變化。儘管每次成功應變之後,人們的目標和成就感也會隨之提升,但是經年累月地不斷追趕,將使得「工作要求」和所需的「內在資源」(知識、態度、技能、個性等)與「外在資源」(指導、團隊支援)趨於「失衡」,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焦慮。

人際關係學大師、《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作者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指出,憂慮能使最堅強的人生病,心臟病、胃潰瘍、糖尿病等都是憂慮的一等近親,不懂得對抗憂慮的人,將會嚴重危害自身健康。

《焦慮是戒得掉的》也指出,過度焦慮的人即使現實中正在掙脫束縛,卻總是覺得自己正從懸崖往下掉,不論做什麼事都無法集中精神在問題上,只是不住地擔憂「如果事情搞砸出錯了怎麼辦、如果我讓自己看起來像個笨蛋怎麼辦」,徒然淪為焦慮的俘擄。

工作壓力是阻力、助力?就看你如何面對它

然而,焦慮不盡然是壞事。你可以練習試著駕馭焦慮、讓焦慮為你所用。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指出,人們在工作上遇到不會、不熟悉、不確定的事物時,就會感到焦慮、產生壓力。不過,這股壓力也可以轉化成一個人的能力偵測器,「壓力的存在,代表想要達到的標準高於實際情況,而壓力的消除,則代表能力較先前提升。」

104人力銀行調查也指出,適度的焦慮與壓力反而可以讓運動員喚醒肌肉細胞,爭取更好的表現;反之,過大的壓力則會適得其反,容易讓人陷入注意力渙散、情緒失控。

換句話說,焦慮到底是工作與人生的無形殺手,還是推你一把向前邁進的助力,就看你怎麼面對它。
誠如《我的焦慮歲月》作者史考特・史塔索(Scott Stossel)所說,「焦慮無法使你的詩作獲得諾貝爾獎,也無法使你成為有重大突破的科學家,但是如果能夠好好駕馭你的焦慮,你的工作應該會更有效率。」

【本文出自《經理人月刊》123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