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為別人著想的事,工作就會變有趣

明蒂跟邁特是一對家有重症病童的父母。他們的兒子麥肯天生就只有半顆心臟,而且心肺不相連,一出生就得立刻動手術,否則無法存活。

就在好不容易熬過3次重大手術、麥肯病況終於好轉時,迎接他們的卻是另一條漫漫長路:復健。麥肯的胸腔必須努力排出液體,意味著需要他人24小時不停歇地照護。

明蒂和邁特費盡心思安撫麥肯,然而,每當麥肯終於要睡著時,就會有醫護人員走進來檢查傷口、強迫餵藥,或是醫院工友清理垃圾桶。

「你很快就能依據敲門聲,判斷是誰在病房外。」明蒂解釋,醫護通常會輕輕敲,安靜地走進房,但有時清潔人員會非常大聲,用力猛敲。

因此,每次清潔人員進房時,麥肯就會開始顫抖。清潔人員會衝到他床邊,抓起垃圾桶,發出各種噪音清理房間,讓一家人完全睡不著,精疲力竭。

直到某一天,明蒂和邁特聽見輕柔敲門聲,正當他們預期會走進一位醫護人員時,迎面而來的卻是一個清潔人員,並開口說道,「早安,我是摩西,我來這裡協助你們迎接這一天。我能進去嗎?」

邁特和明蒂飛快互看一眼,回答「當然可以」。接著,摩西並沒有跟其他人一樣忙著衝進門清空垃圾桶,而是做了一個非常小、卻非常重要的動作:他站在床邊,對著麥肯自我介紹,「嗨,我是摩西,我來讓事情變好。」

明蒂愣住了,因為這是他們在醫院4天以來,除了她和邁特之外,第一次有人和麥肯說話,第一次有人把他當成小孩。相較於其他工作人員,他是個病患,或是一件工作;但對摩西來說,麥肯是一般人。

摩西緩緩走到床邊把垃圾倒進推車,一邊工作一邊開始講解燈光和清潔的小智慧他告訴麥肯:「摩西是來讓一切事情變得更好。你每一分鐘都在變強壯,對不對?你得忘掉昨天,今天是新的一天。」

摩西不僅把工作做得很好,有效率地清潔病房,他同時也能讀懂家屬的情緒,在不做醫療診斷,也不踰越自己身分的前提下,分享了非常多他累積自照料經驗的實用智慧。

從那天起,邁特一家人開始期待摩西一天兩次的造訪,因為摩西不只讓病房變乾淨,同時也帶給了他們希望。

工作的好壞,來自於你怎麼看待它

摩西的情況並非特例。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珍.道頓(Jane Dutton)曾和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同仁艾美.瑞斯尼斯基(Amy Wrzesniewski)針對從事較不被社會大眾所推崇的工作,研究他們是如何面對「被貶低的工作」(devalued work),並選擇醫院工友為研究對象。

道頓和瑞斯尼斯基訪問美國中西部一家大醫院的清潔人員,結果發現那些負責做雜事的員工完全不把自己視為工友,而是專業人員的一分子、治療團隊的一員。而這樣的心態改變了一切。

他們會去認識病患與家屬,還會以微不足道卻重要的方式提供協助:幫忙拿面紙、倒水,或是說一句鼓勵的話。一名清潔人員甚至重新排列昏迷病患牆上的圖片,理由是改變一下周遭環境,或許能帶來正面效果。

道頓和瑞斯尼斯基針對她們在研究中的發現,創造了「工作塑造」(job crafting)這個詞彙,用來解釋人們會延伸自己目前的工作期望或職務內容,以配合他們想讓事情不同的渴望。

瑞斯尼斯基表示,許多人經常感覺被困住,眼前工作變成一個個待辦事項或一張張責任清單,「但如果暫時拋開這種心態呢?」換句話說,工作塑造者除了會做被期待的事情,他們還會想出其他辦法,讓工作加上一點令人開心的事,再加上一些施與受雙方都得到好處的事,最後創造出具有新意的工作。

工作塑造的基本精神是帶來同時造福「我」和「我們」的結果。道頓的學生賈斯汀.伯格(Justin Berg)根據這樣的心態,在《組織科學》(Organization Science)期刊的研究中找出幾種讓工作變得更有意義、使人更有成就感的工作塑造方法。

其中一項工作塑造技巧特別突出,伯格團隊稱之為「重新框架」(reframing),意指人們在心裡把自己的工作,連結到更崇高目的的行為,像是工作會帶來的社會益處、社會價值等。接著,人們會依據這個新觀點行動,想著自己的工作能替他人帶來的好處,讓自己超越每日的待辦事項,賦予工作新的意義。

連結更崇高的目的,工作不再只是待辦事項

就像摩西,他是個盡責的好工友,但他也把工作多加進一些東西,讓事情變得不同。他發揮天生的才能(纖細的情感),以及自己的實用智慧(來自多年的醫院經驗),將兩者結合成強大的病患與家屬支持,改變了明蒂、邁特與麥肯的重症照護經驗。

他重新賦予工作意義,讓他不只是一名清潔人員,而是醫院使命的實踐者:提供病患希望。

重新框架你的角色就是這麼一回事:著眼於工作更崇高的目的,以及因你的工作而受惠的人,並思考你的工作如何影響他人,試著把自己看成可能為社會帶來不同的人。(本文取材自《是你讓工作不一樣--創造影響力的5個改變配方》,時報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5年4月號《經理人月刊》「柯文哲的18堂管理課」,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經理人月刊》第125期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
加入《經理人月刊》粉絲團,天天分享交流管理新知!https://www.facebook.com/manager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