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風向球
中國「直播一哥」李佳琦日前在賣一支本土眉筆時,被粉絲指這個牌子越來越貴,李佳琦則表示「哪裡貴了,這麼多年都是這個價格,不要睜著眼睛亂說,國貨品牌很難的」。後來這段視頻被網友修了背景,換上了上証指數K線圖,大大的調侃了過去八年來上証指數都在三千點附近震盪,「這麼多年都是這個價格。」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統計,今年第二季的外商直接投資(FDI)金額為49億美元,是中國開始統計FDI以來的最低紀錄,比去年同期衰退87%,一場COVID-19疫情改變了外資對中國的觀點。
滬深股市不再是避風港 市場資金何去何從
過去每當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動盪不安時,處在相對低檔的滬深股市就會被視為基期低的避風港,尤其是2016年MSCI納入滬深股市後,並且逐年調高權重,外資前仆後繼的湧入。但MSCI中國指數今年以來已下跌7%,可能連續第三年下挫,創超過二十年來最長跌勢,在歐美面臨高通膨威脅,美國經濟可能衰退的處境,滬深股市非但沒有發揮避風港的作用,外資反而用出走來表態。
彭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估算,截至今年六月底,外資持有的中國股債部位已從2021年十二月的最高點減少17%,或1.37兆人民幣(六兆台幣),這還是在中國股市八月出現紀錄性的120億美元(3827億台幣)資金外流之前。
國際貿易「碎片化」 外資避中國成主流
世界貿易組織(WTO)警告,國際貿易「碎片化」的跡象已經浮現,現下風頭最盛的是「去全球化」的潮流,說得更精準一點是「去中國化」,歐美以國安為理由進行全球經貿脫鉤中國。中國致力實現供應鏈自主,WTO認為如果不重新擁抱全球化,那麼世界就會朝裂解的方向而去。但中國十四億人口的量體無論是作為世界工廠或世界市場,中國的影響力都難以忽視。
不管怎麼說,疫後的中國與西方的地緣政治角力緊張,以及動態清零期間的強硬措施,加上房地產債務危機,使得「避開中國」的主題,成為外資最堅定的信念之一。
台股多頭指標 從iPhone換成輝達的AI
從這個觀點不難看到台股當中涉及中國市場較深的產業,在這波中國房市與消費支出的低迷衝擊,自行車、塑化紡織、水泥鋼鐵、製鞋等產業的股價表現都相對疲弱,中國收成股已經不再吃香,甚至被紅色供應鏈搶食的蘋果供應鏈也早已不香了,這次iPhone 15的推出,台積電與大立光的表現都淡定,鈦合金的鴻準也只漲了一天,台股的多頭指標已經從蘋果的iPhone換成了輝達的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