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類全委保單大逆襲

現代人愈來愈長壽,二○一九年國人平均壽命,已經來到八十.九歲,女性更達八十四.二歲,創下歷年新高。如果想要在六十五歲就退休,沒有主動收入的歲月恐長達十五年之久。

十五年要維持目前的生活水平,以主計處最新公布的二○一九年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三十.三萬元來看,至少要準備四百五十四.五萬元(三十.三萬元乘以十五年)才夠;但這還不包括老後,因為年紀漸長而增加的醫療或照顧支出。

尤其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到九月中已奪走全球超過九十萬人的性命、近三千萬人確診,且疫情未見緩和,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更為市場注入不確定性,面對高齡化、低利率,以及難以預測的市場波動、詭譎多變的投資環境,想要兼顧退休規劃、累積退休金,同時又能為未來可能的風險,做足保障準備,該怎麼做?

疫情決定行情 市場詭譎 現金為王 還是危機入市?
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重要的是,如何做到亂中有序?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郝充仁說,「找到序,就要做功課,如果沒辦法自己做功課,就可以找專家;現在是一個專家的時代了。」

各國紛紛採取防疫策略、大封鎖造成經濟活動衰退,各種振興措施、量化寬鬆與低利率,在前景未明的後疫情時代,民眾該抱持什麼樣的理財思維?


國泰人壽投資型商品部協理黃建智認為,現在是一個「疫情決定行情」的時代,「適度參與投資市場還是可行的,但畢竟投資環境變化很大,盡量還是尋求專家協助,相對來說風險會比較穩定。」

理財顧問陳敏莉認為,「這是一個變化的時代,但變當中的不變,就是每個年代都會發生難以預料的事,雖然市場多變難預測,但自己的生涯規劃,是可以掌握的,清楚自己要什麼,會比追著變化來得更有效。」

然而越是在多變的時代,保險保障越重要。只是預算有限,如何在保障和投資之間找到平衡?三位專家不約而同給了相同的答案:先保障,再投資。

郝充仁用「防守」和「進攻」來比喻「保障」和「投資」。「進攻再好,如果防守很差,進攻就白費了,所以應該先防守,行有餘力再進攻;把保障先規劃好,再去做投資。」

陳敏莉則是用「果實」和「根基」來比喻,「投資收益是果實,但風險管理、收支管理則是根基,如果風險沒做好管理,根基不穩,大樹會倒,果實也不會長得好了。」

低利時代進攻防守並進? 類全委投資型保單效益大
因為保障很重要,一筆預算在做足保障的前提下兼顧投資,不僅是民眾的期待,也是保險業努力的方向。

「過去可用來解決通膨的保單,在低利環境下已經不再可行了。」郝充仁認為,把錢用來做更有效率的投資,是低利環境下的必然趨勢;而投資型保單,就是一種可以兼顧保障和投資的有效工具。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10月號(382期)現代保險雜誌,請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