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大企業買什麼保險?
台灣去(2019)年是個平安年,可說是風調雨順,沒有重大地震發生,幾次的強颱包括利奇馬、丹娜絲、白鹿等也都未對產險業造成巨大損失,加上資金寬鬆與中美貿易戰後來朝正面發展,股債都有不錯的表現,使得去年產險業者的投資收益就有88億元,整體綜合損益比前年同期大幅增加67億元,來到225億元的歷史新高。
今年雖爆發新冠疫情,且中美衝突仍持續進行中,但隨著疫情逐漸趨緩,且受惠於中美貿易戰轉單效應,相關單位對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仍相對樂觀。而與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的財產保險業,不論是因進口車銷售熱度持續增溫,將帶動車險業務成長,或是台商回流投資引發對商業火險、工程及責任險的需求等,預期2020年整體產險業保費收入仍有成長空間。
災後效應影響投保心態 4項投保動機勾選率都下降
不論是個人或企業,安排保險的目的雖稍有不同,但曾因災損經驗而投保則是最常見的動機,而去年在經過一整年的風調雨順後,千大製造業在安排保險的動機上是否出現變化?
根據第20回「千大企業產險購買行為與滿意度調查」顯示,在投保動機的5個選項中,相較去年,除了「提供員工福利」的勾選率小幅增加外,其他各項都下降。
「為相關風險做危險管理」一向是企業投保的最主要動機,今年仍以85.6%勾選率位居第一,但比去年下降1%;第二大動機「提供員工福利」的勾選率,去年為80.9%,今年小幅增加到81.1%;「政府法令規定」與「合約要求」是第三與第四項動機,今年這兩項的勾選率都分別下降5.5%與4.7%,而最後一項「曾發生過災害體會保險重要而投保」的勾選率,也從去年的30.1%,降到今年的26.8%,顯示災後效應仍影響著企業的投保心態。
火險投保率高達97.5% 有5項附加險投保率提高
根據本刊連續20年的調查,火災保險一直是大企業投保率最高的險種,最近3年整體的投保率都超過9成6。其中,食品飲品、食品原料、機械設備及汽車及其零件等行業,投保率更都是100%。
而在7大火險附加險方面,有五項的勾選率都比去年增加,其中,地震險投保率已近7成,颱風洪水險也來到65.3%,兩大附加險投保率比去年分別提高4%與2.5%。另外,從歷次的火災或地震事故中,發現間接造成的營業中斷損失往往不下於直接的實際損失,使得營業中斷險與連帶營業中斷險的投保率年年提高,今年這兩項附加險的投保率分別為41.5%與34.2%,比去年各增加4.3與6.7個百分點。
而「罷工、暴動、民眾騷擾」的投保率也提高3.5%,為26.8%。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10月號(382期)現代保險雜誌,請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
今年雖爆發新冠疫情,且中美衝突仍持續進行中,但隨著疫情逐漸趨緩,且受惠於中美貿易戰轉單效應,相關單位對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仍相對樂觀。而與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的財產保險業,不論是因進口車銷售熱度持續增溫,將帶動車險業務成長,或是台商回流投資引發對商業火險、工程及責任險的需求等,預期2020年整體產險業保費收入仍有成長空間。
災後效應影響投保心態 4項投保動機勾選率都下降
不論是個人或企業,安排保險的目的雖稍有不同,但曾因災損經驗而投保則是最常見的動機,而去年在經過一整年的風調雨順後,千大製造業在安排保險的動機上是否出現變化?
根據第20回「千大企業產險購買行為與滿意度調查」顯示,在投保動機的5個選項中,相較去年,除了「提供員工福利」的勾選率小幅增加外,其他各項都下降。
「為相關風險做危險管理」一向是企業投保的最主要動機,今年仍以85.6%勾選率位居第一,但比去年下降1%;第二大動機「提供員工福利」的勾選率,去年為80.9%,今年小幅增加到81.1%;「政府法令規定」與「合約要求」是第三與第四項動機,今年這兩項的勾選率都分別下降5.5%與4.7%,而最後一項「曾發生過災害體會保險重要而投保」的勾選率,也從去年的30.1%,降到今年的26.8%,顯示災後效應仍影響著企業的投保心態。
火險投保率高達97.5% 有5項附加險投保率提高
根據本刊連續20年的調查,火災保險一直是大企業投保率最高的險種,最近3年整體的投保率都超過9成6。其中,食品飲品、食品原料、機械設備及汽車及其零件等行業,投保率更都是100%。
而在7大火險附加險方面,有五項的勾選率都比去年增加,其中,地震險投保率已近7成,颱風洪水險也來到65.3%,兩大附加險投保率比去年分別提高4%與2.5%。另外,從歷次的火災或地震事故中,發現間接造成的營業中斷損失往往不下於直接的實際損失,使得營業中斷險與連帶營業中斷險的投保率年年提高,今年這兩項附加險的投保率分別為41.5%與34.2%,比去年各增加4.3與6.7個百分點。
而「罷工、暴動、民眾騷擾」的投保率也提高3.5%,為26.8%。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10月號(382期)現代保險雜誌,請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