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星媽 鄭如晴:順著性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走
作家鄭如晴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張瀛與二女兒張鈞甯兩人年齡相近,性格、志趣卻完全不同。身為這天南地北二人組的重要推手,鄭如晴如何扮演母親的角色?
日前,作家鄭如晴的新書《細姨街的雜貨店》上市,女兒張鈞甯百忙之中專程從大陸飛回台灣。張鈞甯在記者會上動容表示,自己感到很驕傲,大家眼中的「星媽」其實是「辛苦」的媽媽。透過這本新書,她彷彿重新認識媽媽,那份對家族至親的深情依戀,是從前母女之間比較少出現的話題。
鄭如晴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張瀛任職跨國廣告公司創意總監,二女兒張鈞甯被譽為是才貌雙全的氣質女星,兩人年齡相近,性格、志趣卻完全不同。姊姊感性、外向,喜歡藝術,學科英數理化全是罩門;妹妹理性,擅長數學,在循規蹈矩的教育體制遊刃有餘,一路順利拿到中央大學產經所法律組碩士學位。
兩個女兒反差大,如何教養與陪伴?
看似天南地北的二人組,背後卻是相同的推手。在兩個女兒面對人生的重要關卡時,鄭如晴是要推一把或拉一下,才能讓姊姊突破自我、躋身主流教育,從台大畢業、留學英國?而在頂著法學碩士光環的妹妹,決定奔向五光十色的演藝圈時,身為母親的鄭如晴,又是如何坦然以對?
「順著孩子的性向,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一條路走,」鄭如晴總結的這句話,對許多父母親而言再熟悉不過,但要徹底理解並執行,卻是百般不容易。單單這句話就有許多關卡與難題:怎麼個順法?孩子的性向是什麼?要選擇哪一條路?這路走下去有樂觀的未來嗎?
這些問號,鄭如晴以兩個反差大的女兒為例,分享教養的觀念及陪伴的方法,以下是《未來Family》專訪內容。
重大決定要堅持,但留時間給孩子體會
Q: 順著孩子自由發展,放縱或民主的差別何在?
A: 自由的前提是自律,一定要有規則,若完全放任不管,孩子將來會是個沒有教養的「野孩子」;民主與放縱只有一線之隔。很多華人父母效法歐美家長,讓孩子自由,卻都忘記了,其實自由的背後必須有大原則與方向。父母要幫孩子設立一個不能逾越、避免受傷害、或妨礙孩子將來發展的底線。
例如當年我堅持要姊姊報考插班台大,原本她在大葉大學念得很開心,拒絕我的建議。但我告訴她,學藝術的人,除了基礎的技法訓練外,最重要的是人文素養,在綜合性且歷史悠久的大學可以旁聽很多課,對開拓視野、知識與藝術胸襟,絕對有幫助。
因為我知道這是孩子人生的重要關卡,我必須堅持她去嘗試,而且我並沒有抹煞她的興趣,是換個環境提供更好的學習園地。沒想到她竟然考上了。她忿忿不平,說只是考給我看,並不表示會轉學;原校的系主任也打電話想說服我。知道我婉拒系主任後,女兒視我為頭號大敵人,為此與我冷戰了整整一年。我選擇沉默與陪伴,後來她哭著承認這個決定是對的,我的堅持這才過關。就是要留時間給孩子,耐心的讓她自己體會。
美好的下午茶時間,當女兒最信任的朋友
Q: 如何發現孩子的性向?
A: 亞洲父母對孩子有很大的期待,常在無意間自編理由,說是因為小孩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才替他做決定。但重點是,家長若沒花時間與孩子相處,也就沒機會觀察生活中孩子的興趣及長處,更遑論引導他了。
為了鼓勵女兒說出心裡的話,找到未來的方向,我不知買了多少蛋糕,還準備漂亮的餐盤、刀叉,布置非常正統的「下午茶時間」,讓孩子感覺到我很在意且尊重她們。這時,我是她們最信任的朋友,享受甜食的美好當下,她們容易敞開心胸,從學業到人際關係、從興趣到個人理想,無所不談。食物能製造一種溫暖的感覺,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親子對談的最好媒介,大人喬事情需要「飯局」,小孩也是。
妹妹從小就是典型的好學生,她不像姊姊很早就發現興趣所在,她數學很好,是個超理智的人。我記得她小學三年級時,我們三人去看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我感動落淚,也聽到姊姊隱約啜泣,妹妹卻正經八百且面無表情,她冷冷的說:「他們在演戲,你們在哭什麼呀?」
後來考上法律系的妹妹,是因為她不知道要念什麼科系,似乎都沒有興趣也似乎都可行,那就和父親一樣去讀法學院。其實我也很想協助她了解性向,但始終沒有像姊姊這麼鮮明。沒想到上大學後,她意識到自己喜歡戲劇;因此,即便到了大學才發掘興趣也不晚。此時孩子可以自由探索,較會有自己的想法,總比一輩子都不知道好。
能力在哪裡,就往那裡發揮
Q: 如何幫助孩子做選擇?
A: 選擇,是人生必要的艱難。一直以來,我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是:讀書要考高分,職業要當律師、醫師、工程師。這樣的社會集體價值觀,經常主導孩子的抉擇方向,因而讓他們失去許多學習和選擇的機會。
姊姊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數學對她而言就是折磨,上了國中後理化也很慘,分數從沒及格過。國中時有一次她月考回來,生氣的將數學考卷丟在桌上,自暴自棄說「爛死了」。我拿來一看,40分,隨即保持鎮定說:「比上次多10分應該高興呀!」沒想到她聽了更氣,數落我不是正常的媽媽。
我冷靜替她分析,「國文88分、美術94分實在太厲害了;這表示你有這方面的才能,人如果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就往那裡發揮!」此時她才展露笑顏說:「那⋯⋯我可不可以不讀高中,去念復興美工?」我當然說可以。後來我接到班導師的電話,他要確認,我真的要讓孩子成為全班唯一念高職的學生嗎?在台北都會精華區的國中,實在是個特例。
說「答應」太沉重,是讓孩子自己選擇、負責
Q: 孩子選的這條路,真能讓她走下去?
A: 過去我被很多朋友問及,為何答應讓女兒踏入演藝圈?我一貫表示是尊重女兒的選擇。坦白講,說「答應」太沉重了,父母有什麼權利以「答應」決定孩子的人生?我只不過讓女兒選擇自己要走的路;但相對的,她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全部的責任。
不過,我也不是全然順著她的意志。她在大學時已經拍了不少廣告,也演了一些戲劇的小角色。當我正在為她的學業做規劃時,有一天她突然說畢業後要直接當演員,不想考研究所了,理由是學歷對演藝事業毫無助益。
可以想見當媽的我要苦口婆心了:「不對,你要走這一行,念書才更有用,因為『有用』是從你認為的很多『無用』累積而來。就像小時候畫畫、彈鋼琴,對學科沒有幫助,但那是一個人內在的藝術涵養,教育就是累積的改變,當然都是有用的。」
張鈞甯成名後受訪曾表示:「人生找到一件自己真心喜歡做的事情很重要,時間早晚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放棄尋找。我並不覺得求學過程浪費掉了,它給我機會訓練邏輯思考,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很多事都是隨著時間改變。」
閱讀活化「戲胞」
演出《白色巨塔》那年,張鈞甯23歲,劇中她要詮釋在感情上充滿固執與挫折感的32歲女人。當年她沒談過戀愛,現實生活中不曾有過爾虞我詐的經驗,她倚賴的是閱讀。
「小說是人生的展示場域,」鄭如晴告訴女兒,讀小說可以透視不同角色的心理層次變化,體會多方面的人性,讓表演不是只有肌肉上的表現,而是由於生命的豐富度,進而從眼神綻放出角色的內心世界。據說張鈞甯每天出門時,經常帶著一本小說,利用拍戲的空檔翻閱。
延伸閱讀:
1.Cool English閱讀王林千祐:看電影,讓湯姆克魯斯教英文
http://bit.ly/2BXcbZ4
2.抱一下、親一下,哪有關係?
http://bit.ly/2BUjp01
3.讓孩子知道愛的責任和代價:一意孤行,只會傷害到真正愛自己的人
http://bit.ly/2BXckfa
4.如果我們不能控制情緒,就不能指望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http://bit.ly/2BUNKeR
5.給孩子的教養:無條件的專注和無條件的愛同等重要
http://bit.ly/2BXnpg3
日前,作家鄭如晴的新書《細姨街的雜貨店》上市,女兒張鈞甯百忙之中專程從大陸飛回台灣。張鈞甯在記者會上動容表示,自己感到很驕傲,大家眼中的「星媽」其實是「辛苦」的媽媽。透過這本新書,她彷彿重新認識媽媽,那份對家族至親的深情依戀,是從前母女之間比較少出現的話題。
鄭如晴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張瀛任職跨國廣告公司創意總監,二女兒張鈞甯被譽為是才貌雙全的氣質女星,兩人年齡相近,性格、志趣卻完全不同。姊姊感性、外向,喜歡藝術,學科英數理化全是罩門;妹妹理性,擅長數學,在循規蹈矩的教育體制遊刃有餘,一路順利拿到中央大學產經所法律組碩士學位。
兩個女兒反差大,如何教養與陪伴?
看似天南地北的二人組,背後卻是相同的推手。在兩個女兒面對人生的重要關卡時,鄭如晴是要推一把或拉一下,才能讓姊姊突破自我、躋身主流教育,從台大畢業、留學英國?而在頂著法學碩士光環的妹妹,決定奔向五光十色的演藝圈時,身為母親的鄭如晴,又是如何坦然以對?
「順著孩子的性向,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一條路走,」鄭如晴總結的這句話,對許多父母親而言再熟悉不過,但要徹底理解並執行,卻是百般不容易。單單這句話就有許多關卡與難題:怎麼個順法?孩子的性向是什麼?要選擇哪一條路?這路走下去有樂觀的未來嗎?
這些問號,鄭如晴以兩個反差大的女兒為例,分享教養的觀念及陪伴的方法,以下是《未來Family》專訪內容。
重大決定要堅持,但留時間給孩子體會
Q: 順著孩子自由發展,放縱或民主的差別何在?
A: 自由的前提是自律,一定要有規則,若完全放任不管,孩子將來會是個沒有教養的「野孩子」;民主與放縱只有一線之隔。很多華人父母效法歐美家長,讓孩子自由,卻都忘記了,其實自由的背後必須有大原則與方向。父母要幫孩子設立一個不能逾越、避免受傷害、或妨礙孩子將來發展的底線。
例如當年我堅持要姊姊報考插班台大,原本她在大葉大學念得很開心,拒絕我的建議。但我告訴她,學藝術的人,除了基礎的技法訓練外,最重要的是人文素養,在綜合性且歷史悠久的大學可以旁聽很多課,對開拓視野、知識與藝術胸襟,絕對有幫助。
因為我知道這是孩子人生的重要關卡,我必須堅持她去嘗試,而且我並沒有抹煞她的興趣,是換個環境提供更好的學習園地。沒想到她竟然考上了。她忿忿不平,說只是考給我看,並不表示會轉學;原校的系主任也打電話想說服我。知道我婉拒系主任後,女兒視我為頭號大敵人,為此與我冷戰了整整一年。我選擇沉默與陪伴,後來她哭著承認這個決定是對的,我的堅持這才過關。就是要留時間給孩子,耐心的讓她自己體會。
美好的下午茶時間,當女兒最信任的朋友
Q: 如何發現孩子的性向?
A: 亞洲父母對孩子有很大的期待,常在無意間自編理由,說是因為小孩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才替他做決定。但重點是,家長若沒花時間與孩子相處,也就沒機會觀察生活中孩子的興趣及長處,更遑論引導他了。
為了鼓勵女兒說出心裡的話,找到未來的方向,我不知買了多少蛋糕,還準備漂亮的餐盤、刀叉,布置非常正統的「下午茶時間」,讓孩子感覺到我很在意且尊重她們。這時,我是她們最信任的朋友,享受甜食的美好當下,她們容易敞開心胸,從學業到人際關係、從興趣到個人理想,無所不談。食物能製造一種溫暖的感覺,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親子對談的最好媒介,大人喬事情需要「飯局」,小孩也是。
妹妹從小就是典型的好學生,她不像姊姊很早就發現興趣所在,她數學很好,是個超理智的人。我記得她小學三年級時,我們三人去看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我感動落淚,也聽到姊姊隱約啜泣,妹妹卻正經八百且面無表情,她冷冷的說:「他們在演戲,你們在哭什麼呀?」
後來考上法律系的妹妹,是因為她不知道要念什麼科系,似乎都沒有興趣也似乎都可行,那就和父親一樣去讀法學院。其實我也很想協助她了解性向,但始終沒有像姊姊這麼鮮明。沒想到上大學後,她意識到自己喜歡戲劇;因此,即便到了大學才發掘興趣也不晚。此時孩子可以自由探索,較會有自己的想法,總比一輩子都不知道好。
能力在哪裡,就往那裡發揮
Q: 如何幫助孩子做選擇?
A: 選擇,是人生必要的艱難。一直以來,我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是:讀書要考高分,職業要當律師、醫師、工程師。這樣的社會集體價值觀,經常主導孩子的抉擇方向,因而讓他們失去許多學習和選擇的機會。
姊姊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數學對她而言就是折磨,上了國中後理化也很慘,分數從沒及格過。國中時有一次她月考回來,生氣的將數學考卷丟在桌上,自暴自棄說「爛死了」。我拿來一看,40分,隨即保持鎮定說:「比上次多10分應該高興呀!」沒想到她聽了更氣,數落我不是正常的媽媽。
我冷靜替她分析,「國文88分、美術94分實在太厲害了;這表示你有這方面的才能,人如果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就往那裡發揮!」此時她才展露笑顏說:「那⋯⋯我可不可以不讀高中,去念復興美工?」我當然說可以。後來我接到班導師的電話,他要確認,我真的要讓孩子成為全班唯一念高職的學生嗎?在台北都會精華區的國中,實在是個特例。
說「答應」太沉重,是讓孩子自己選擇、負責
Q: 孩子選的這條路,真能讓她走下去?
A: 過去我被很多朋友問及,為何答應讓女兒踏入演藝圈?我一貫表示是尊重女兒的選擇。坦白講,說「答應」太沉重了,父母有什麼權利以「答應」決定孩子的人生?我只不過讓女兒選擇自己要走的路;但相對的,她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全部的責任。
不過,我也不是全然順著她的意志。她在大學時已經拍了不少廣告,也演了一些戲劇的小角色。當我正在為她的學業做規劃時,有一天她突然說畢業後要直接當演員,不想考研究所了,理由是學歷對演藝事業毫無助益。
可以想見當媽的我要苦口婆心了:「不對,你要走這一行,念書才更有用,因為『有用』是從你認為的很多『無用』累積而來。就像小時候畫畫、彈鋼琴,對學科沒有幫助,但那是一個人內在的藝術涵養,教育就是累積的改變,當然都是有用的。」
張鈞甯成名後受訪曾表示:「人生找到一件自己真心喜歡做的事情很重要,時間早晚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放棄尋找。我並不覺得求學過程浪費掉了,它給我機會訓練邏輯思考,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很多事都是隨著時間改變。」
閱讀活化「戲胞」
演出《白色巨塔》那年,張鈞甯23歲,劇中她要詮釋在感情上充滿固執與挫折感的32歲女人。當年她沒談過戀愛,現實生活中不曾有過爾虞我詐的經驗,她倚賴的是閱讀。
「小說是人生的展示場域,」鄭如晴告訴女兒,讀小說可以透視不同角色的心理層次變化,體會多方面的人性,讓表演不是只有肌肉上的表現,而是由於生命的豐富度,進而從眼神綻放出角色的內心世界。據說張鈞甯每天出門時,經常帶著一本小說,利用拍戲的空檔翻閱。
延伸閱讀:
1.Cool English閱讀王林千祐:看電影,讓湯姆克魯斯教英文
http://bit.ly/2BXcbZ4
2.抱一下、親一下,哪有關係?
http://bit.ly/2BUjp01
3.讓孩子知道愛的責任和代價:一意孤行,只會傷害到真正愛自己的人
http://bit.ly/2BXckfa
4.如果我們不能控制情緒,就不能指望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http://bit.ly/2BUNKeR
5.給孩子的教養:無條件的專注和無條件的愛同等重要
http://bit.ly/2BXnp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