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北、台南跑前面:雙語教育
以前,為了讓孩子及早學英文,父母不惜搭帳棚、徹夜排隊搶雙語幼稚園的消息經常可見;現在,最新的「流行」,是搶讀有中英文並用的雙語學習學校。《未來Family》探訪各縣市後發現,雙語學習,台北市、新北市和台南市,跑在全國之前。
目前「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CLIL)課程都屬於試辦、實驗課程性質,但家長反應很熱烈,像台北市東新國小試辦雙語實驗課程的當年度立刻成為滿額學校。走訪雙北、台南市教育局和試辦小學下來,發現只要是推CLIL雙語課程的學校幾乎都變成滿額學校。
台北市的CLIL雙語實驗課程學校目前有13所,課程從小一開始。對於雙語教育,很多家長很支持:還不是CLIL實驗課程學校的,積極爭取成為CLIL學校;已開辦CLIL課程的學校,家長則是懊惱小孩已經念小二、小三了,反映「CLIL課程可以往上延伸嗎」?
行政院推動台灣要在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這在國民教育上有重大意涵,簡單來說,學校教育將大幅增加用英語授課。對家長來說,英文課全英語教學、部分領域(科目)用英文上課,這些政策都很「有感」。
大部分縣市從小三開始上英語
幾乎所有家長都認為,英語力是未來很重要的競爭力,因此對孩子學英文這件事很焦慮,不少人選擇把孩子送去全美或雙語幼兒園。究竟學英語是否愈小學愈好?從許多研究來看,普遍認為學習第二語言,沒有所謂的關鍵期,但有敏感期,不同的年紀學,各有不同的優勢。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吳嫻不諱言,愈早學第二語言,投資報酬率一定愈高,因為學起來相對簡單。大腦對語音、語法的區辨的確有敏感期,而且都相當早。「但語意(詞彙理解)的學習沒有敏感期,」年紀較大才學外語也不是問題。
台灣的國小英語課從94學年度起,全國同步向下延伸至小三實施。六都(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市)以及基隆和新竹市,八個縣市則是自主向下延伸、從小一開始上英文。新竹縣也宣布,108學年度起小一開始上英文,運用彈性課程時間,實施以英語學習為主題的國際教育及英語課程。
台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主任鄭錦桂表示,讓孩子從小接觸不同語言是好的,可刺激腦部發展,但如果只是制式的提早接觸、為了學而學,反而可能抹煞學習興趣。有些幼兒園要求「No Chinese」,會讓孩子接收到講中文是不好的、貶抑母語的訊息,可能會犧牲掉母語的學習。
雙語國家成為政策,提供學英文的支持環境
讓孩子學英文,最好是在自然使用的情境裡、有意義的學習。鄭錦桂表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英文必須與生活、文化連結,孩子才知道為什麼要學英文。」
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指出,「語言要能說能用、有互動,才會持續進步。」以前是家長刻意營造學英語的環境,像是送孩子去英語夏令營、美語安親班、雙語學校等。雙語國家政策的推動,其實就是提供一個支持的環境,讓孩子在生活中有用英語的機會。
把英文當學科V.S用英文來教課
過去的教育把英文當成一門學科,很多人學了10幾年仍無法開口說英文。為了使孩子習慣聽、說英文,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等都已陸續開始試辦國中小雙語教學。
東新國小是台北市106學年度推CLIL實驗課程的唯二「先鋒」,用英文教生活課。校長鄭盛元說:「雙語實驗課程就是讓孩子有『用』英文的機會,用英文教生活課可以讓孩子現學現用,對英文有感。」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認為,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最好讓他每天至少有1~2小時接觸英語,生活中有使用英文的機會。學校也可以創造沉浸式的環境,例如:廣播用英文、每週至少有一天是英語日、聯絡簿用英語抄寫,公布欄、行事曆、校務會議、課程發展等等,全部用英文。
除了外部環境,還需要內在的動機
鄭錦桂強調,讓孩子深刻感覺到學英文真的有用,學習才有效。有偏鄉學校的校長帶學生出國比賽,回來後學生才真的深刻感受到學英文很重要,是和人溝通很重要的工具。
鄭盛元轉述銘傳大學應用英語學系教授張武昌的提醒:「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對英文有感。」張武昌曾問每天坐捷運的高中生:「轉運站怎麼說?」孩子卻答不出來。即使雙語標誌普及,但眼睛從沒仔細看過,耳朵也從沒仔細聽過英語廣播。
除了外部環境,內在動機也很重要。鄭盛元說:「當英文變成生存最基本的條件,就一定學得好。」像是在新加坡,不管是工作或是念書,英文說不好就很難生存。
鄭盛元分享,以前他的英文不算好,遇到外國人也不大敢講英文,但因為學校有外師,他開會必須說英文、參與外師的面試,「這就是生存需求(survival needs),」說久了,英文自然變好了。
師資是推雙語的關鍵條件
大部分的專家學者都對雙語國家持肯定態度,但相關配套條件必須做好。張鑑如說,包括教材和教法必須適齡、適性,提供孩子正向的學習環境和經驗,否則可能引起反效果。
推雙語教育,師資是很關鍵的條件。部分領域(科目)要用英文上課,意謂著學科老師需要具備英文教學能力,但目前跨領域師資非常稀缺,各縣市無不積極招聘雙專長的老師。
陳超明認為,雙語教育至少需投入200、300億,以師資來說,外師薪資成本保守估計一年100萬,加上非英文老師的增能研習等,都需要資金投入。
另外,中師用英文教學科,目前也沒有任何誘因。一位推雙語課程的校長不諱言,英文融入教學的老師薪水沒有增加、也沒有獎金,真的就是靠老師的熱忱和使命感,支持他們往前。
陳超明認為,老師原本學科教得好好的,在沒有提供任何誘因的情況之下,推動雙語教育的難度大增。
雙語國家的目標,需要長時間和資源的投入,無法一蹴可幾。但誠如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所說:「教育只要方向對了、做久了,慢慢就會成。」台灣至少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公立小學雙語教育多採CLIL教學
雙語教學法有好幾種,如:沉浸式(immersion)、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EMI(專業課程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等。台北、新北和台南市都採行CLIL雙語教學法,部分領域(科目)用英文來教。
目前施行CLIL雙語實驗課程的學校,所教的科目大多以生活、綜合、健體、藝文等為主,偏向操作、藝能性的科目,比較少數是用英文教自然和數學科。
2030年將培育5000位全英語教學師資
截至目前為止,全台有2596位國小教師加註英語專長,這些老師可以教國小英語課。想要取得國小教師證加註英語專長,以台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來說,專門課程必須修滿30學分(包括兒童英語及英語教材教法),以及取得CEF語言參加架構B2級以上的證書,約相當於全民英檢中高級。
因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教育部推動全英語教學師資培育計畫,目前已有19所師培大學預定開設培育課程,108~111年(短期)預計可培育2000人,112~115年(中期)3000人,116~119年(長期)5000人。
修全英師培至少要10學分,納入師培學程總學分,教育基礎、教學方法、選修或專門課程中,要有一到兩門課以全英語授課。台北市立大學所開的英語學程須修14學分,比教育部規定多的4學分,是兒童英語和英語教材教法科目。
台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主任鄭錦桂表示,老師要能夠全英語教學、將英語融入學科,不只英文要好,還必須具備學科領域知能以及教學能力。
另外,教育部也補助六所師資培育大學設置「全英語教學研究中心」,進行全英語教學的課程研究、研發雙語教材。全英語教學課程優先研究的領域科目,中等學校以英文、數學為主,國小則以數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為主。
台灣2030年要成為雙語國家
2018年12月,行政院公布「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藍圖」,計畫以12年為期,全面提升國人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及國家競爭力,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未來,各部會官網、與外國人相關的政策宣導,以及重要考試和證照等都將雙語化,也計畫設置全英語電視頻道。
事實上,這不是台灣第一次喊出雙語國家政策。所不同的是,這次以「教育」為施力點,希望翻轉現有的英語教學方式,結合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多聽和多說,提升國人的英語力。
教育部擬訂五大策略,分別是:加速教學活化及生活化、擴增英語人力資源、善用科技普及個別化學習、促進教育體系國際化、鬆綁法規建立彈性機制等。
其中,推動「加速教學活化及生活化」的措施,包括:①強化中、小學英語聽力及口說練習;②推動中、小學部分領域或學科採英語授課;③逐步落實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④推動高職以英語教授專業群科實用英語等。
延伸閱讀:
1.任何事,取決於心態
http://bit.ly/34b3fLd
2.爸爸必看:父親不只是「付清」你是兒女的最佳榜樣,請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http://bit.ly/346pD8G
3.給小一媽媽的建議:教室裡有「黑洞」,開學文具用品請這樣準備
http://bit.ly/340NuGG
4.想要孩子更有自信,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教孩子學會面對失敗,把失敗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http://bit.ly/346INLB
5.婚姻裡的情緒,是一場蝴蝶效應;有的時候我們都需要有一些自省的態度,不要讓有愛的婚姻變成無愛的悲劇
http://bit.ly/347BCmw
目前「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CLIL)課程都屬於試辦、實驗課程性質,但家長反應很熱烈,像台北市東新國小試辦雙語實驗課程的當年度立刻成為滿額學校。走訪雙北、台南市教育局和試辦小學下來,發現只要是推CLIL雙語課程的學校幾乎都變成滿額學校。
台北市的CLIL雙語實驗課程學校目前有13所,課程從小一開始。對於雙語教育,很多家長很支持:還不是CLIL實驗課程學校的,積極爭取成為CLIL學校;已開辦CLIL課程的學校,家長則是懊惱小孩已經念小二、小三了,反映「CLIL課程可以往上延伸嗎」?
行政院推動台灣要在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這在國民教育上有重大意涵,簡單來說,學校教育將大幅增加用英語授課。對家長來說,英文課全英語教學、部分領域(科目)用英文上課,這些政策都很「有感」。
大部分縣市從小三開始上英語
幾乎所有家長都認為,英語力是未來很重要的競爭力,因此對孩子學英文這件事很焦慮,不少人選擇把孩子送去全美或雙語幼兒園。究竟學英語是否愈小學愈好?從許多研究來看,普遍認為學習第二語言,沒有所謂的關鍵期,但有敏感期,不同的年紀學,各有不同的優勢。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吳嫻不諱言,愈早學第二語言,投資報酬率一定愈高,因為學起來相對簡單。大腦對語音、語法的區辨的確有敏感期,而且都相當早。「但語意(詞彙理解)的學習沒有敏感期,」年紀較大才學外語也不是問題。
台灣的國小英語課從94學年度起,全國同步向下延伸至小三實施。六都(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市)以及基隆和新竹市,八個縣市則是自主向下延伸、從小一開始上英文。新竹縣也宣布,108學年度起小一開始上英文,運用彈性課程時間,實施以英語學習為主題的國際教育及英語課程。
台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主任鄭錦桂表示,讓孩子從小接觸不同語言是好的,可刺激腦部發展,但如果只是制式的提早接觸、為了學而學,反而可能抹煞學習興趣。有些幼兒園要求「No Chinese」,會讓孩子接收到講中文是不好的、貶抑母語的訊息,可能會犧牲掉母語的學習。
雙語國家成為政策,提供學英文的支持環境
讓孩子學英文,最好是在自然使用的情境裡、有意義的學習。鄭錦桂表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英文必須與生活、文化連結,孩子才知道為什麼要學英文。」
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指出,「語言要能說能用、有互動,才會持續進步。」以前是家長刻意營造學英語的環境,像是送孩子去英語夏令營、美語安親班、雙語學校等。雙語國家政策的推動,其實就是提供一個支持的環境,讓孩子在生活中有用英語的機會。
把英文當學科V.S用英文來教課
過去的教育把英文當成一門學科,很多人學了10幾年仍無法開口說英文。為了使孩子習慣聽、說英文,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等都已陸續開始試辦國中小雙語教學。
東新國小是台北市106學年度推CLIL實驗課程的唯二「先鋒」,用英文教生活課。校長鄭盛元說:「雙語實驗課程就是讓孩子有『用』英文的機會,用英文教生活課可以讓孩子現學現用,對英文有感。」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認為,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最好讓他每天至少有1~2小時接觸英語,生活中有使用英文的機會。學校也可以創造沉浸式的環境,例如:廣播用英文、每週至少有一天是英語日、聯絡簿用英語抄寫,公布欄、行事曆、校務會議、課程發展等等,全部用英文。
除了外部環境,還需要內在的動機
鄭錦桂強調,讓孩子深刻感覺到學英文真的有用,學習才有效。有偏鄉學校的校長帶學生出國比賽,回來後學生才真的深刻感受到學英文很重要,是和人溝通很重要的工具。
鄭盛元轉述銘傳大學應用英語學系教授張武昌的提醒:「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對英文有感。」張武昌曾問每天坐捷運的高中生:「轉運站怎麼說?」孩子卻答不出來。即使雙語標誌普及,但眼睛從沒仔細看過,耳朵也從沒仔細聽過英語廣播。
除了外部環境,內在動機也很重要。鄭盛元說:「當英文變成生存最基本的條件,就一定學得好。」像是在新加坡,不管是工作或是念書,英文說不好就很難生存。
鄭盛元分享,以前他的英文不算好,遇到外國人也不大敢講英文,但因為學校有外師,他開會必須說英文、參與外師的面試,「這就是生存需求(survival needs),」說久了,英文自然變好了。
師資是推雙語的關鍵條件
大部分的專家學者都對雙語國家持肯定態度,但相關配套條件必須做好。張鑑如說,包括教材和教法必須適齡、適性,提供孩子正向的學習環境和經驗,否則可能引起反效果。
推雙語教育,師資是很關鍵的條件。部分領域(科目)要用英文上課,意謂著學科老師需要具備英文教學能力,但目前跨領域師資非常稀缺,各縣市無不積極招聘雙專長的老師。
陳超明認為,雙語教育至少需投入200、300億,以師資來說,外師薪資成本保守估計一年100萬,加上非英文老師的增能研習等,都需要資金投入。
另外,中師用英文教學科,目前也沒有任何誘因。一位推雙語課程的校長不諱言,英文融入教學的老師薪水沒有增加、也沒有獎金,真的就是靠老師的熱忱和使命感,支持他們往前。
陳超明認為,老師原本學科教得好好的,在沒有提供任何誘因的情況之下,推動雙語教育的難度大增。
雙語國家的目標,需要長時間和資源的投入,無法一蹴可幾。但誠如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所說:「教育只要方向對了、做久了,慢慢就會成。」台灣至少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公立小學雙語教育多採CLIL教學
雙語教學法有好幾種,如:沉浸式(immersion)、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EMI(專業課程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等。台北、新北和台南市都採行CLIL雙語教學法,部分領域(科目)用英文來教。
目前施行CLIL雙語實驗課程的學校,所教的科目大多以生活、綜合、健體、藝文等為主,偏向操作、藝能性的科目,比較少數是用英文教自然和數學科。
2030年將培育5000位全英語教學師資
截至目前為止,全台有2596位國小教師加註英語專長,這些老師可以教國小英語課。想要取得國小教師證加註英語專長,以台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來說,專門課程必須修滿30學分(包括兒童英語及英語教材教法),以及取得CEF語言參加架構B2級以上的證書,約相當於全民英檢中高級。
因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教育部推動全英語教學師資培育計畫,目前已有19所師培大學預定開設培育課程,108~111年(短期)預計可培育2000人,112~115年(中期)3000人,116~119年(長期)5000人。
修全英師培至少要10學分,納入師培學程總學分,教育基礎、教學方法、選修或專門課程中,要有一到兩門課以全英語授課。台北市立大學所開的英語學程須修14學分,比教育部規定多的4學分,是兒童英語和英語教材教法科目。
台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主任鄭錦桂表示,老師要能夠全英語教學、將英語融入學科,不只英文要好,還必須具備學科領域知能以及教學能力。
另外,教育部也補助六所師資培育大學設置「全英語教學研究中心」,進行全英語教學的課程研究、研發雙語教材。全英語教學課程優先研究的領域科目,中等學校以英文、數學為主,國小則以數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為主。
台灣2030年要成為雙語國家
2018年12月,行政院公布「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藍圖」,計畫以12年為期,全面提升國人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及國家競爭力,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未來,各部會官網、與外國人相關的政策宣導,以及重要考試和證照等都將雙語化,也計畫設置全英語電視頻道。
事實上,這不是台灣第一次喊出雙語國家政策。所不同的是,這次以「教育」為施力點,希望翻轉現有的英語教學方式,結合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多聽和多說,提升國人的英語力。
教育部擬訂五大策略,分別是:加速教學活化及生活化、擴增英語人力資源、善用科技普及個別化學習、促進教育體系國際化、鬆綁法規建立彈性機制等。
其中,推動「加速教學活化及生活化」的措施,包括:①強化中、小學英語聽力及口說練習;②推動中、小學部分領域或學科採英語授課;③逐步落實中、小學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④推動高職以英語教授專業群科實用英語等。
延伸閱讀:
1.任何事,取決於心態
http://bit.ly/34b3fLd
2.爸爸必看:父親不只是「付清」你是兒女的最佳榜樣,請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http://bit.ly/346pD8G
3.給小一媽媽的建議:教室裡有「黑洞」,開學文具用品請這樣準備
http://bit.ly/340NuGG
4.想要孩子更有自信,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教孩子學會面對失敗,把失敗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http://bit.ly/346INLB
5.婚姻裡的情緒,是一場蝴蝶效應;有的時候我們都需要有一些自省的態度,不要讓有愛的婚姻變成無愛的悲劇
http://bit.ly/347BC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