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不能只有一個
老年最好要有10個老伴,而且一定要提早開始「收編」。別誤會是「老不休」,看完本文,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豔陽高照的午後,氣溫約在攝氏30度。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大門口左側,約莫有40名銀髮長輩,手裡拿著彩球,神情專注地跟著《檸檬樹》的音樂節拍,汗流浹背地重踏著步伐,動作整齊地上下揮舞著雙手。
老人家的模樣看起來大都在60、70歲,但其中不乏80歲以上的長輩,最高齡的邢莊奶奶已90歲,排名第二的丁爺爺88歲。在他們的左手邊,是一群拿著刀劍棍棒正在蹲馬步、練習國術的年輕人;至德堂門口右側另一端,則是一群穿著制服、彈奏小提琴的國小學童。這三組人馬,形成一幅對比畫面。
最高齡的啦啦隊
這群老人家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他們不是一般上了年紀的族群做健康養生操,而是真槍實彈、正式上場表演的啦啦隊舞蹈,舉手、抬腳、踢腿的架勢,絕不輸給那些帥哥辣妹。
「你們那個打拳『嘿嘿』的聲音太小,在舞台下觀眾聽不到,即使跳不過那些青春美少女,大聲喊也要喊贏她們啊!」透過隨身配戴的無線麥克風,啦啦隊的指導老師林素蘭拉高聲調,三不五時對老人家耳提面命,「我們再從那個康康舞的隊形開始,你們剛剛圓圈圍得太大了……。」
這支啦啦隊成立於2008年,高雄長青學苑舉辦老人才藝競賽,有十幾支老人啦啦隊來PK,由林素蘭老師領軍的隊伍得到冠軍,引起導演楊立州的注意,決定以這個有趣的題材拍攝紀錄片,但啦啦隊已解散,林素蘭老師只好臨時再度徵調人馬,打造出一支加起來超過3000歲、號稱「史上最高齡」的青春啦啦隊。
老人家每週六下午聚集在此,固定練習3小時,他們原先大多不認識,因為籌組啦啦隊而結緣,成為一起練舞的同伴。啦啦隊的精神領袖林素蘭老師,在長青學苑教了20多年的土風舞,「可別小看這些老人家,只要一聲令下,活力完全不輸給年輕人,表現十分到位。」
邢莊奶奶的丈夫在台北臥病多年,由兒子陪伴照顧,她一個人獨居高雄,除了參加啦啦隊,還經常轉三趟車船到旗津老人中心學唱卡拉OK。邢莊奶奶像個小女孩活蹦亂跳,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每天動來動去,因為體力那麼多,一定要用掉。」
第二高齡的丁爺爺,妻子已過世16年,目前和兒子同住,他起先加入高雄長青學苑的土風舞班,曾在舞蹈「小放牛」男扮女裝反串村姑,蘭花指功力一流,素蘭老師見他手腳伶俐,動作細膩,力邀他加入啦啦隊。丁爺爺自從跳舞以後,臉上總是帶著笑容,每次練習完回家都是興高采烈,「80幾歲還能粉墨登場,如果不是有這個機會,認識這麼多『老』朋友,我就不會這麼快樂了,為我晚年的生命畫上一道彩虹!」他開心說道。
配偶不一定是理想老伴
你有幾個「老伴」?如果你單身、失婚或者像丁爺爺一樣老年喪偶,沒有老伴,該怎麼辦?
別擔心,老伴不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假設你的答案是「只有1個」,很抱歉,顯示你的支持網絡薄弱,你的生活十分退縮封閉;10個,不錯,相當充實;20個,恭喜你,就像這群啦啦隊員,保證生活非常多采多姿。
一般人常指望夫妻的功能之一,就是老了一起作伴。但根據社會心理分析,這個迷思與事實相去甚遠,配偶不見得是最好的人生伴侶,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愈老愈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寄望婚姻(配偶)能解除寂寞,基本上是神話,」資深兩性專欄作家薇薇夫人毫不隱諱指出,現實中看到很多夫妻「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她的一些朋友有時不能把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講師廖紀華也主張,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陪伴度過晚年生活,這是把生命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沈重,萬一有一半先走了,另一半則是難以承受之痛。「夫妻關係太黏膩、太依賴,對生死就不容易看得透,」她善意提醒。
(完整內文請見《康健雜誌》150期,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7441)
延伸閱讀:
改善老人失眠的日本福壽體操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740
6種銀髮族健康食物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3322
7大警訊,搶救爸媽的健康!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4715
預防「失智」,該怎麼吃?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1632
metime時光》「慢食」生活,體驗義大利美食與文化的堆疊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issue/chclub/2011metime/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豔陽高照的午後,氣溫約在攝氏30度。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大門口左側,約莫有40名銀髮長輩,手裡拿著彩球,神情專注地跟著《檸檬樹》的音樂節拍,汗流浹背地重踏著步伐,動作整齊地上下揮舞著雙手。
老人家的模樣看起來大都在60、70歲,但其中不乏80歲以上的長輩,最高齡的邢莊奶奶已90歲,排名第二的丁爺爺88歲。在他們的左手邊,是一群拿著刀劍棍棒正在蹲馬步、練習國術的年輕人;至德堂門口右側另一端,則是一群穿著制服、彈奏小提琴的國小學童。這三組人馬,形成一幅對比畫面。
最高齡的啦啦隊
這群老人家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他們不是一般上了年紀的族群做健康養生操,而是真槍實彈、正式上場表演的啦啦隊舞蹈,舉手、抬腳、踢腿的架勢,絕不輸給那些帥哥辣妹。
「你們那個打拳『嘿嘿』的聲音太小,在舞台下觀眾聽不到,即使跳不過那些青春美少女,大聲喊也要喊贏她們啊!」透過隨身配戴的無線麥克風,啦啦隊的指導老師林素蘭拉高聲調,三不五時對老人家耳提面命,「我們再從那個康康舞的隊形開始,你們剛剛圓圈圍得太大了……。」
這支啦啦隊成立於2008年,高雄長青學苑舉辦老人才藝競賽,有十幾支老人啦啦隊來PK,由林素蘭老師領軍的隊伍得到冠軍,引起導演楊立州的注意,決定以這個有趣的題材拍攝紀錄片,但啦啦隊已解散,林素蘭老師只好臨時再度徵調人馬,打造出一支加起來超過3000歲、號稱「史上最高齡」的青春啦啦隊。
老人家每週六下午聚集在此,固定練習3小時,他們原先大多不認識,因為籌組啦啦隊而結緣,成為一起練舞的同伴。啦啦隊的精神領袖林素蘭老師,在長青學苑教了20多年的土風舞,「可別小看這些老人家,只要一聲令下,活力完全不輸給年輕人,表現十分到位。」
邢莊奶奶的丈夫在台北臥病多年,由兒子陪伴照顧,她一個人獨居高雄,除了參加啦啦隊,還經常轉三趟車船到旗津老人中心學唱卡拉OK。邢莊奶奶像個小女孩活蹦亂跳,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每天動來動去,因為體力那麼多,一定要用掉。」
第二高齡的丁爺爺,妻子已過世16年,目前和兒子同住,他起先加入高雄長青學苑的土風舞班,曾在舞蹈「小放牛」男扮女裝反串村姑,蘭花指功力一流,素蘭老師見他手腳伶俐,動作細膩,力邀他加入啦啦隊。丁爺爺自從跳舞以後,臉上總是帶著笑容,每次練習完回家都是興高采烈,「80幾歲還能粉墨登場,如果不是有這個機會,認識這麼多『老』朋友,我就不會這麼快樂了,為我晚年的生命畫上一道彩虹!」他開心說道。
配偶不一定是理想老伴
你有幾個「老伴」?如果你單身、失婚或者像丁爺爺一樣老年喪偶,沒有老伴,該怎麼辦?
別擔心,老伴不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假設你的答案是「只有1個」,很抱歉,顯示你的支持網絡薄弱,你的生活十分退縮封閉;10個,不錯,相當充實;20個,恭喜你,就像這群啦啦隊員,保證生活非常多采多姿。
一般人常指望夫妻的功能之一,就是老了一起作伴。但根據社會心理分析,這個迷思與事實相去甚遠,配偶不見得是最好的人生伴侶,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愈老愈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寄望婚姻(配偶)能解除寂寞,基本上是神話,」資深兩性專欄作家薇薇夫人毫不隱諱指出,現實中看到很多夫妻「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她的一些朋友有時不能把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講師廖紀華也主張,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陪伴度過晚年生活,這是把生命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沈重,萬一有一半先走了,另一半則是難以承受之痛。「夫妻關係太黏膩、太依賴,對生死就不容易看得透,」她善意提醒。
(完整內文請見《康健雜誌》150期,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7441)
延伸閱讀:
改善老人失眠的日本福壽體操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740
6種銀髮族健康食物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3322
7大警訊,搶救爸媽的健康!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4715
預防「失智」,該怎麼吃?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1632
metime時光》「慢食」生活,體驗義大利美食與文化的堆疊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issue/chclub/2011metime/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