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禹禹藝術工作室 小鎮引路人 光影造夢師
鹽水以蜂炮廣為世人所知,這聲短暫而熱鬧的炸裂,使經年四散各地的人們,得以在每年蜂炮施放之時,重聚於此。近幾年每到元宵時節,月津港一帶便被悄悄點亮,點點燈火倒映在水面上,順著波光,搖搖晃晃,搖到了老城居民們的心上,搖到了年輕學子們遙遠的家鄉,在流動的藝術長河中,承載著許多藝術工作者的熱血與期望。由陳禹霖、陳禹廷兄弟倆所創立的禹禹藝術工作室,正是月津港燈節創始之初最大的功臣之一。
弟弟陳禹廷表示,自己算是七年級生的前段班,會創立禹禹藝術工作室的很大原因,是從小在鹽水長大,畢業後感嘆同儕步入社會,家鄉呈現青年人口外移、在地人口老化的狀況。深感城市的熱情度變得非常低落,希望能通過自己這個世代來盡一些力量,讓鹽水重獲新生。
華燈初上 鹽水風光
「我覺得鹽水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台灣。它和台灣這塊土地一起成長,經歷過繁榮,也無可避免地遇上了時代的衝擊與變化。」
時值月津港整治竣工,台南市文化局找來在地的藝術工作者進行合作,剛從國外回來的兄弟倆便義不容辭地接下這個計畫,師承善用竹子為創作媒材的王文志老師,加上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的啟發,禹禹藝術工作室在月津港燈節的前期規劃上,便不希望僅採用硬體的方式,改為嘗試以一種更具美學辨識度的手法取而代之,讓鹽水小鎮得以長久、真實地復甦起來,這才是他們創辦燈節最初的想望。結合了在月津港整治前,自家後方座落的那片竹林為創作背景,運用竹子為媒材進行創作,設置在這個從小到大,不曾停止過流淌的水道上,別有一番懷舊的意味存在。
小鎮復甦 青年歸家
燈節籌辦之初,當地居民對於藝術作品的接受程度不高,也不是很能夠理解,街道老舊、電線還未地下化,硬體設備跟不上藝術家想法等課題層出不窮。如今年的街區展演,其實是歷經數年的溝通,直到這次燈節才終於能用比較完整的形式呈現出來。所幸在籌備的過程中,公家機關給予了很大的寬容度及空間。經過十多年的積累,當地小額消費興起,姪孫輩也因月津港燈節而回來到這個地方。居民們從開始的反對,逐漸轉為理解,到現在的支持,令他們擁有了重新相聚的理由,與更多的可能性產生,「我們也從中收穫了很大的鼓舞和感動」陳禹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