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整合機制 創新議題 我們的價值 來自我們的不同
時間:2010年12月28日
地點:資策會創研所
事件:平面媒體界破天荒第一次跨領域編緝會議
場景:集結來自於保全業、銀行業、資訊業、證券業、房仲業及心理學家等跨領域專家學者與會
2010年12月28日晚上7點,正當各地仍正瀰漫著濃厚的聖誕節氣氛,各廣場上璀璨的聖誕燈仍閃著耀眼光芒,位於台北市民生東路四段上的地標民生科技服務大樓8樓會議室人聲鼎沸,氣氛熱絡異常,《創新發現誌(ideas)》社群議題產生會議(SIG,Streaming Innovation Group)熱烈展開,在這裡有來自保全業、銀行業、資訊業、證券業、房仲業及心理學家等跨領域專家學者等共20多位成員參與。這是史上頭一遭,也是平面媒體業的創舉,《創新發現誌(ideas)》的編輯會議,這次,很不一樣。
浩瀚資訊海只取一瓢飲 已不符社會需求
《創新發現誌(ideas)》不斷追求創新、引領風潮,這是一個在開發式創新結構下(Open Innovation)構建的跨領域編輯會議,在平面媒體也是一大創舉。既有的台灣傳統媒體生態環境,編輯部一向是高度權威的單位,在總編輯的帶領下,編輯會議的召開,所獲取的資訊除了是大量資訊的蒐集、少數智庫(Wise Man)的意見外,編輯部的編輯及記者,就已完全決定平面媒體的議題及內容走向。但是,只憑單一或少數領域的意見,就像在浩瀚大海中只取一瓢飲,掛一漏萬,已不符需求。資訊流的快速、社會變遷瞬息萬變,加上各界創新呼聲高漲、精確捉準社會脈動的需求殷切,加上虛實資訊管道的多元化,讓媒體角色產生質變,傳統媒體內容產生的機制必須全面革新,編輯會議不再是一言堂,必須建立議題產生的機制,透過虛實工具,將跨領域社群菁英意見整合進來,重新建構媒體引領創新議題的能力,才能具備生存下去的條件,「不創新,就必遭淘汰。」
此次,《創新發現誌(ideas)》從2010年11月舉行的ideas Talk研討會多場對談中,有關隱私與方便性衝突的討論,發覺「安全」是全民高度關注的議題,不管是人身、居家安全、資訊安全,資訊工業化雖然帶給人們舒適、便利的生活,伴隨而來的是高度壓力及莫名的恐懼。在12月28日的SIG會議中,《創新發現誌(ideas)》整理出「隨時隨地被關注,到底是方便還是麻煩?」主議題,邀請 SIG (Streaming Innovation Group) 成員共同進行討論﹔再於12月28日 SIG 聚會當中,透過 PMI (Plus, Minus, Interesting) 方式進行腦力激盪。
跨界腦力激盪 產生創新火花
在長達2個小時的討論過程中,各領域專家分享其在不同業種中,對隱私及安全的精闢看法及驚人的獨到見解,如從心理層面來看,成員之一、現任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的邱永林提出安全和安全感是不相同的。如美國某工廠工人一直抱怨,冷氣不夠強,但廠方表示已設得很強(23度C),每年多出的電費達50萬美元,一名心理學家表示願處理,但要求所節約電費的一半為報酬。他的解方只花費50美元:在工廠各冷氣出風口貼上紙條,工人看見紙在飄、風在吹,抱怨就減少了;再如,許多專家提出隱私權可以創造的商機:包括律師訴訟案增多、企業會更重視隱私權等等;也有人反映,安全議題會抑制創新想法,但也有人不在乎隱私,喜歡分享。
另外,當紅的社交網站Facebook引爆離婚潮議題,有與會者語出驚人地表示,在英國,現在有1/5的離婚是因為Facebook引起。經過一連串討論,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新話題。
經過第一層將創意點子大量蒐集之後,所產生的30個議題,再將其簡化成5大議題、7大子題,我們再將其結構送到Facebook、Twitter等社群網站進行第二階段的發酵,從1月18日至1月24日,在社群網站得到的回應,就形成3月號封面故事主題「臉書人生」的精采報導。
《創新發現誌(ideas)》從去年11月號落實社群議題產生會議以來,總計累積超過150個議題,不僅成為源源不絕的議題庫,其議題產生的機制,融合實體及虛擬、社會跨界菁英網路社群媒體,猶如一張厚實的資訊網、大小創新議題絕不漏接,要眾人智慧的集結下,讓創新議題不斷產出。
地點:資策會創研所
事件:平面媒體界破天荒第一次跨領域編緝會議
場景:集結來自於保全業、銀行業、資訊業、證券業、房仲業及心理學家等跨領域專家學者與會
2010年12月28日晚上7點,正當各地仍正瀰漫著濃厚的聖誕節氣氛,各廣場上璀璨的聖誕燈仍閃著耀眼光芒,位於台北市民生東路四段上的地標民生科技服務大樓8樓會議室人聲鼎沸,氣氛熱絡異常,《創新發現誌(ideas)》社群議題產生會議(SIG,Streaming Innovation Group)熱烈展開,在這裡有來自保全業、銀行業、資訊業、證券業、房仲業及心理學家等跨領域專家學者等共20多位成員參與。這是史上頭一遭,也是平面媒體業的創舉,《創新發現誌(ideas)》的編輯會議,這次,很不一樣。
浩瀚資訊海只取一瓢飲 已不符社會需求
《創新發現誌(ideas)》不斷追求創新、引領風潮,這是一個在開發式創新結構下(Open Innovation)構建的跨領域編輯會議,在平面媒體也是一大創舉。既有的台灣傳統媒體生態環境,編輯部一向是高度權威的單位,在總編輯的帶領下,編輯會議的召開,所獲取的資訊除了是大量資訊的蒐集、少數智庫(Wise Man)的意見外,編輯部的編輯及記者,就已完全決定平面媒體的議題及內容走向。但是,只憑單一或少數領域的意見,就像在浩瀚大海中只取一瓢飲,掛一漏萬,已不符需求。資訊流的快速、社會變遷瞬息萬變,加上各界創新呼聲高漲、精確捉準社會脈動的需求殷切,加上虛實資訊管道的多元化,讓媒體角色產生質變,傳統媒體內容產生的機制必須全面革新,編輯會議不再是一言堂,必須建立議題產生的機制,透過虛實工具,將跨領域社群菁英意見整合進來,重新建構媒體引領創新議題的能力,才能具備生存下去的條件,「不創新,就必遭淘汰。」
此次,《創新發現誌(ideas)》從2010年11月舉行的ideas Talk研討會多場對談中,有關隱私與方便性衝突的討論,發覺「安全」是全民高度關注的議題,不管是人身、居家安全、資訊安全,資訊工業化雖然帶給人們舒適、便利的生活,伴隨而來的是高度壓力及莫名的恐懼。在12月28日的SIG會議中,《創新發現誌(ideas)》整理出「隨時隨地被關注,到底是方便還是麻煩?」主議題,邀請 SIG (Streaming Innovation Group) 成員共同進行討論﹔再於12月28日 SIG 聚會當中,透過 PMI (Plus, Minus, Interesting) 方式進行腦力激盪。
跨界腦力激盪 產生創新火花
在長達2個小時的討論過程中,各領域專家分享其在不同業種中,對隱私及安全的精闢看法及驚人的獨到見解,如從心理層面來看,成員之一、現任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的邱永林提出安全和安全感是不相同的。如美國某工廠工人一直抱怨,冷氣不夠強,但廠方表示已設得很強(23度C),每年多出的電費達50萬美元,一名心理學家表示願處理,但要求所節約電費的一半為報酬。他的解方只花費50美元:在工廠各冷氣出風口貼上紙條,工人看見紙在飄、風在吹,抱怨就減少了;再如,許多專家提出隱私權可以創造的商機:包括律師訴訟案增多、企業會更重視隱私權等等;也有人反映,安全議題會抑制創新想法,但也有人不在乎隱私,喜歡分享。
另外,當紅的社交網站Facebook引爆離婚潮議題,有與會者語出驚人地表示,在英國,現在有1/5的離婚是因為Facebook引起。經過一連串討論,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新話題。
經過第一層將創意點子大量蒐集之後,所產生的30個議題,再將其簡化成5大議題、7大子題,我們再將其結構送到Facebook、Twitter等社群網站進行第二階段的發酵,從1月18日至1月24日,在社群網站得到的回應,就形成3月號封面故事主題「臉書人生」的精采報導。
《創新發現誌(ideas)》從去年11月號落實社群議題產生會議以來,總計累積超過150個議題,不僅成為源源不絕的議題庫,其議題產生的機制,融合實體及虛擬、社會跨界菁英網路社群媒體,猶如一張厚實的資訊網、大小創新議題絕不漏接,要眾人智慧的集結下,讓創新議題不斷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