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灰色地帶探求新美學 ─ 以矛盾為動力的設計師。吳孝儒

設計,對現年26歲的吳孝儒來說,是越衝突越有趣、越矛盾越澎湃。他不停在創作中細細定位漂流的台灣文化,更多次在國際設計首都米蘭成功印證自我。這位台灣新銳設計師欣然接受不切實際,因為他已經在無限對立中,創造最不凡的價值。


吳孝儒 / Pili Wu 簡介

1986生,目前就讀於實踐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2008年創立了PiliWu-Design(吳氏設計)個人工作室,其所追求的不是放在博物館的東方文化,而是一切所見、所看、所感受到台灣最直接的生活態度與智慧;希望能由台灣出發,發揚台灣在東方設計的發言權。

我並不是從小就對設計有憧憬,只是在高中要考大學的時候,刻意想找一個自由的科系,誤打誤撞進入了實踐工業設計系,沒想到竟也滿符合自己的個性和喜好。那是一個讓人獨立思考的學習環境,必須自己去找教材,而不是被教材限制。設計對我來說比藝術更有意思,因為設計需要「人」去參與和應用,一旦有了人設計才能成立,於是我讀研究所時便專注在產品設計上。

吳孝儒結合新舊兩時代的經典,設計出獨樹一幟的「新台凳」。他並以這件跨越傳統與現代,富有東方色彩的作品獲得國際設計界的矚目。


以設計綴補文化斷層

許多從工業設計科系畢業的前輩,大多會進入3C公司上班,設計筆電、手機等商品。以前想到自己的未來,我也曾自問只能進入3C產業嗎?可是在那個領域多一個我和少一個我,好像沒有太大差別。雖然有點狂妄,但是如果我的替代性很高,又何必強迫自己投入呢?

正當五、六年前台灣在風靡北歐設計時,可能因為環境的關係,很少人正視台灣文化的設計。之前有不少國外設計品牌引進台灣,像是國際名牌亞曼尼Armani旗下就有一個家具品牌Armani Casa。讓我很訝異的是,他們竟然大量採用東方元素加以設計,用西方的角度去詮釋東方的語彙,例如明式家具,甚至還在亞洲販賣。這其中的衝突讓我想試著去尋找東方文化的樣貌。




我相當喜歡台灣文化,總是在思索,為什麼東方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美?我們看不到東方美的標準,反而從西方的角度來判斷、肯定自我。像是歐洲的巴洛克風格可說一直延存至今,但是台灣可能因為歷史的顛沛流離,很多文化已經出現斷層。那些消失的部分,我們嘗試吸收西方的元素來補充,於是台灣變得越來越亦步亦趨,沒有自己的思維。我的創作正是想要探索台灣文化斷層的灰色地帶。


「新台凳」融合新舊經典

2009年是我的設計生涯最為關鍵的一年。那年文建會首次參與全球設計之都義大利米蘭的設計展,並且設置了台灣館。我想要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文化,勢必要找一個印證的窗口,剛好文建會釋出一個小展區,我極力爭取,企圖驗證自己對文化思索的結果,於是創作了「新台凳」——一張結合兩個華人時代意象的紅凳子。

發想設計時我必須先釐清:什麼元素可以讓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產生直接的想像?最後我選擇中國古代達官貴人家中常見的「明式圈椅」,作為新台凳的上半部;而下方形體則是至今在台灣仍隨處可見的紅色塑膠凳。我認為紅凳子會大肆流行是因為非常順應台灣的街頭文化,有夜市、看野台戲等活動,經常需要大量移動,更有趣的是這兩項不具名的經典,如今還無法確切得知究竟是誰設計的。

這兩種椅子的設計,都是各自時代的經典象徵。讓這把新的凳子看似一體卻各自表述。上面是舊時代精神,下面是新時代生活,而且各自所代表的社會階級也一目了然。整體內涵是多麼矛盾,看起來卻又是無比自然。


好作品超越語言界線

在米蘭展場上,當我面對各國設計師的評價時,才深深體會到,如果一件設計無需言語溝通就能流露出所有意義,那就是最棒的!在各國展覽會場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藉由設計表現讓不同文化的人領會,不必講太多作品理念,當他向你豎起大拇指的時候,你就知道這件創作成功了。因為他們覺得這張椅子是美的,即使他以前沒聽過台灣,在認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接受了台灣獨特的文化美學。

當時許多國際設計雜誌介紹了新台凳,其中最讓我欣慰的是,法國版的《美麗佳人》雜誌選用了一張極有意義的照片。那張照片的背景是我找了台灣最平凡不過的巷弄,擺上新台凳所拍攝而成,沒想到他們居然注意到設計背後所投射的文化情境。事實上,新台凳上半部的使用背景,應該是在隆重的場合才會出現,卻因為下半部所代表的街頭文化,讓這項作品呈現一體卻各自表述的奇怪狀態;反之亦然。新台凳取自社會階級的兩端,不只反應了最真實的社會狀態,自然符合兩端的情境。

三年多前有一位法國建築師相中新台凳,決定投資生產,於是我選擇以木頭為材質,而非塑膠,用東方傳統做家具的榫接技術做出一張實用的新台凳,很可惜目前只在中國大陸製造,其實這讓我很不解,為何至今沒有受到台灣廠商的青睞。

當初選擇木頭的決定逐漸形塑了我之後的設計理念。由於現代消費品太過飽和,「快速時尚」讓人在購買時失去理性思考,反而不在乎物品的價值,人們變得越來越無動於衷。我希望我創造的產品能夠跳脫浮濫的功能性,所以新台凳不只對東方傳統家具有傳承與延續的意義,更表現物件功能背後的文化價值。


推動新東方風格運動

米蘭設計展是我不停去印證理念的地方。2010與2011年我再次前往米蘭參展,那時我屬於Yii品牌(台灣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的設計師。我們這群設計師一直以來都在試著找尋台灣人的創作思維;嚴格來說,我們正在實驗東方文化,藉由推翻既有的西方設計邏輯,而成立的「新東方風格運動」。

那一年我們討論要如何呈現台灣獨特的風格,最後決定找上台灣工藝師,向他們討教傳統工法。我當時的計畫名為「GloballyLocal」,內容則是藉由選擇具代表性的全球化商品——IKEA家具,再進一步探討在地傳統技藝與世界工業的關係。

五件商品各有一項台灣工藝與之結合,分別是銀帽、漆器、神像雕刻、琉璃、陶瓷。我到全台各地去拜訪這五位工藝師,生平第一次看到這麼精緻又華麗的工藝,才發現這些傳統工藝真的是零汙染,非常道地又純樸。不過這些工藝師已經投入大半輩子在手上的技藝,要如何讓彼此站在對等的角度對話,這一點的確需要克服。我有的是想法,他們有的是技法,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激發火花?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第91期3月號】http://www.eren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