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應該更科學!
重點提要
■美國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數以千計的實驗,努力想把嚴謹、有科學根據的教學研究帶進學校。
■這個運動起源於美國前總統布希的「不放棄任何孩童法案」,到了歐巴馬任內仍持續進行。
■利用新興科技和資料分析,研究人員正在進行10年前也不可能辦到的研究。
■新研究正在挑戰一般既有的看法,例如教師的評價應該立基於學歷和認證、班級規模很重要,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需要鉅細靡遺的指導。
當費雪(Anna Fisher)有一次主持以幼兒注意力為主題的大學生研討會時,注意到教室牆壁空空如也,那讓她想起幼稚園的教室裡通常會裝飾著歡樂的海報、色彩繽紛的地圖、圖表和美術作品。兒童比她在美國卡內基美倫大學的學生更容易分心,她很好奇,那些視覺刺激對兒童會有什麼影響?裝飾品是否會影響兒童的學習能力?
為了一探究竟,費雪的研究生高德溫(Karrie Godwin)設計了一項實驗,在卡內基美倫大學的實驗學校——兒童學校(Children's School)的幼稚園裡以兩間教室進行實驗,一間裝飾著高德溫買來的物品,另一間則空無一物。實驗對象分成兩組,每組都有12名幼稚園生,分別坐在這兩間教室,兩組都會聆聽三則科學故事。研究人員對學生進行錄影,並在稍後註記每名孩子的專注程度。故事朗讀完畢時,研究人員會詢問孩子有關故事內容的問題。在無裝飾教室裡的孩子比較能專心,聽力理解測驗的分數也比較高。
研究人員努力想把更嚴謹、更科學的教學研究帶到美國教室,類似費雪這樣的實驗就有幾百項。這個運動起源於美國前總統布希(Geroge W. Bush)的「不放棄任何孩童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到了歐巴馬任內仍持續進行。2002年,美國教育部成立美國教育科學院(IES),鼓勵研究人員追求所謂「科學上有效的研究」,特別是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IES的擁護者認為這種研究方法是黃金標準。美國政府也成立了「有效教育策略資料中心」(What Works Clearinghouse),匯集研究結果做成資料庫,提供給教室裡的教育人員,包括對特定課程的評論,乃至於有證據支持的教學技巧。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第153期(2014年11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