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靜定 冥想的科學



重點提要
■靜坐冥想的歷史悠久,其中有些方式是幾乎每個宗教都有的活動。近年來,由佛教不同宗派傳承而來的靜坐冥想練習開始進入世俗世界之中,成為一種用來達成內心平靜與提升整體幸福感的方法。
■三種常見的靜坐冥想方式是:集中注意力、正念以及慈悲心與愛–仁慈,現在在世界許多地方,人們都已廣泛修習這項心靈訓練,包括醫院和學校,而且也已經逐漸在世界各地成為科學研究的主題。
■靜坐冥想會造成大腦的某些生理變化,例如,改變某些腦區的體積。靜坐冥想修習者也會經驗到心理上的正面效益,例如,反應較快、不容易受到各種壓力的影響。

2005年,國際神經科學學會邀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藏傳佛教領袖第14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到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的神經科學年會上演講。出席會議的3萬5000名會員中,有數百名會員要求取消這場演講邀請。這些抗議者認為,科學會議中沒有宗教領袖的立足之地。不過,這位領袖最終在演講時問了所有與會者一個辛辣且發人省思的問題:「源自於古印度哲學精神與傳統的佛教,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

行先於言的達賴喇嘛,早已開始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在1980年代,他就開啟了科學與佛教之間的對話,並因此成立了「心靈與人生協會」,以致力於靜坐冥想科學(contemplative science)的研究。2000年,他開啟了「靜坐冥想的神經科學」這項次研究領域,邀請神經科學家來研究佛教靜坐冥想專家(練習時數超過一萬小時)的大腦活動。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第154期(2014年12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