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學者的曼谷觀察】好設計是讓生活更舒服的方法

我在曼谷的一所大學教書,綠意扶疏的美麗校園就是我的工作場所,每天中午花35銖在學生食堂吃午餐,吃完是午休時間就不著急回辦公室,可以帶杯涼涼的飲料,找個喜歡的角落窩著,或許是高腳屋下的長椅,操場旁的看台,或是可以席地靠坐的大涼亭。


泰國人不那麼依賴空調,這也不是說室內都不裝冷氣,而是他們非常習慣待在室外,只要不直接曬到太陽,處處都找得到能坐下來打發時間或準備功課的地方。每每拍下這些學生在樹下溫書的照片放上臉書,台灣朋友會說「沒有蚊子嗎?」「不熱嗎?」「在樹下打電腦是自以為在拍偶像劇喔?」這下才提醒了我,在台灣室內室外是壁壘分明,就算咖啡店設了戶外座位,通常也只是吸菸區,平常若非室內客滿就乏人問津。台灣人似乎沒辦法在「沒事」的狀態下舒服地待在室外,對環境其實是陌生的、隔絕的。

相反的,泰國人非常喜歡待在室外,不只餐廳、咖啡廳的戶外座位大受歡迎,連商場百貨也多設計成開放式空間,人能在建築裡外穿梭,過道、空橋、斜坡、挑空、天井,吹得到自然風、有明亮光線、喜歡大量的綠色植物。對泰國人來說風景是環境而不是影像,若只是玻璃窗外的景色無法滿足,要能置身其中與之同在才算是真的享受。

「如果你記得小時候躺在棚子裡涼涼的地板上很舒服,長大自然知道設計該怎麼做。」

無關有錢沒錢,泰國人從小這麼愜意地生活,自有擅於享受的天分。「擅於享受」的確是一種天分,也是一種堅持,擅長使用各種方法與環境相處。(你說誰不愛享受,台灣人當然也想要爽爽的享受,但是台灣人容易妥協,為了錢為了佔有,常常整個城市一下子就妥協得面目全非。)設計之於泰國人是一種讓生活更舒服的方法,設計是自在的、有趣的、生活的、沒有界線的,並非充滿原則或潔癖的學說流派。在泰國,設計是我要坐在河邊喝咖啡,設計是我要逛街的時候也有海風吹,設計是我要在森林的樹屋裡起床。

不僅自然環境能被設計緊緊附著,有了主菜還要有附餐,活動的安排也馬虎不得,這下不只舒服,爽度得更提升才行了;設計是坐船也要有腳底按摩,設計是逛夜市要有現場樂團演奏最好還有DJ,設計是咖啡店和PUB充滿城市和鄉村的每個角落。總之設計就是讓生活更舒服更享受,設計裡的每一條線都為了提升爽度而畫,直白而不粗魯,優雅而不造作。(你光看吊床在泰國的暢銷程度就懂我所言不假。)

一座又一座填補城市空缺的奇幻樂園


泰國人擅長享受天然,因此培養出對環境的敏感度,腦子裡想的不是「什麼地方適合做什麼事」,而是「同樣一件事還能在那些不同地方做」。這些「出奇蛋」的思考模式,尤其能從曼谷的夜市看出端倪。夜市不比商場能有安穩長久的建築保護,沒有人潮或地權被收回就得搬遷,而也正因此不確定性才迸發出更多的火花。不過曼谷的夜市並不將此不確定性視為夜市經營的困境,反而將之把玩掌中,讓夜市如花火綻放在城市各處,時間過了就無影無蹤。發展至今,夜市在曼谷是一種游牧式的戶外商場,只要有空地就隨時能企畫、招商、營業、吸引人潮,且絲毫看不出是匆忙成軍的簡陋市集。反之,主題創意各出奇招、具高度質感、攤商風格挑選講究,最重要的是空間氛圍營造之用心。曼谷沒有「文創夜市」,因為文化與創意本來就是夜市該具備的條件,曼谷的夜市早已超脫夜市的最初機能,成為一座又一座填補城市空缺的奇幻樂園。


夜市隨時會出現,也隨時會消失。有的夜市已經換過好幾個地方,名字從沒改變;有的夜市發展出一代又一代,在城市裡有了好幾個分身;有的夜市期間限定,錯過了就沒有;更有些夜市一年只開一次,吊盡觀光客胃口。限量是殘酷的,燦爛花火只有綻放一次,你來曼谷能看見什麼沒有人能給出答案。曼谷當然也有如台灣士林或逢甲這些老牌觀光夜市,但那些不定期現身的POP-UP夜市,才是展現曼谷鮮活創意的精髓所在。豐富的夜市風景,充分表現了曼谷的創造力,已經足以列為一項極具競爭力的觀光資源。若要到曼谷看設計,夜市絕對不比任何博物館遜色。

《更多內容請見Shopping Design 11月號─未來設計‧設計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