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設計新勢力】資深設計媒體人的觀察

在歐洲設計版圖上,比起義大利、法國、德國,波蘭顯得有點黯淡,但從全球的角度來觀察,波蘭是個讓人驚喜並期待的設計明日之星。之於台灣,我們更認為波蘭是個可以拿來比較的對象:在歐洲與亞洲的地位相似(高生活水平,但前方總有更強的老大哥如日、韓,或德、法),發展經驗相似(台灣1987年解嚴,波蘭1989年結束共產專政),人口規模相近(波蘭有3800萬人),GDP相似,皆以製造業聞名;不過,波蘭的設計教育史比台灣悠長得多,平面設計水準尤其高,在全球設計界享有盛名,50〜80年代是波蘭海報設計的黃金時期,設計師們得兼具國家要求與個人創意,不說教的寫實表現,並結合了20世紀各種藝術活動如立體主義、表現主義、野獸派……在歐洲平面設計教育裡,波蘭海報設計是堂學科。


近幾年波蘭積極推展、「外銷」設計,30歲世代的設計人非常活躍,其中,雙人組合的Grynasz Studio是箇中佼佼者。他們的作品從家具、食器到世博展覽館與華沙的Muji店面,秉持著「家鄉就是製造大國,就讓所有創作環節都由波蘭在地產業鏈完成」──這樣帶有社會責任的信念,贏得國內外許多掌聲。

波蘭瓷器工業發達,是世界第四大餐瓷出口國,他們也說:「波蘭人愛吃,花很多時間在廚房裡,無論是與家人聚會或朋友,約在餐桌上就對了!」因此 Grynasz Studio有許多食器作品,積極與當地瓷器品牌合作,就是要將這樣的文化背景名正言順地發揚光大。

經過多年歐洲設計展洗禮,11月Grynasz Studio首次參加東京設計週,自認風格一半受到北歐與日本影響,一半來自他們的文化與設計教育,Grynasz Studio打算用波蘭摩登清新風,讓亞洲人開始認識當代的波蘭。

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但即便許多歐洲精品早將工廠遷移至中國,Made in China的劣質印象仍像是張頑固的標籤。不過,在這個巨大、自成一格並能自給自足的國家裡,許多年輕創業家正企圖扭轉這樣的形象──「造作」的出現,無論從概念與行銷手法,都會讓人忘記這是一個正統的中國品牌。


正如中國許多新銳品牌與startup的故事,「80後」的造作創辦人舒為從美國名校拿到MBA後回國創業,partners都是與她年紀、背景相似的菁英們,這些人漂亮的履歷,讓他們順利地得到幾筆創投基金。舒為知道在中國只有製造,並沒有家具品牌,完全無滿足80後、90後的居家品味,此外她更想改變中國使用山寨設計家具的現象,因此在2014年開始了「造作」。

以「世界設計,中國製造」為方向,造作打造了一個黃金設計團隊,由當紅的義大利設計師Luca Nichetto為創意總監,設計師們來自世界各地,一字排開,你會發現他們都是國際上有知名度的活躍創意人,頭銜與獲獎精彩;造作也不是只「用」這些名字而已,這個以國際規格做事的超年輕中國品牌與他們簽約,定期推出設計,設計師們的邏輯思維、創作手稿、與製造商的互動流程,都放在網上讓消費者感受到臨場參與。

強大縝密、高度發展、極致綿延的網絡世界是中國的強項,造作將「消費者+設計師+製造」三者,用網路串連起來。舉例來說,今天設計師將一個作品設計圖與概念放在網路上,消費者能參與設計(如票選顏色與圖樣)並預購,等到有一定數量之後造作便「開單」,這個作法不只讓消費者感覺買到更獨特的設計,也能精準地預測銷售與製造數量,減少庫存與降低成本;也因為是品牌直接面對製造商與消費者,以網路為平台,去掉大量中間供應鏈的成本,如此作法,讓造作成為最便宜的設計師家具。有人形容這是IKEA的價格,卻是義大利與北歐設計家具如HAY的創意與品質,一張單椅約末台幣四千,小配件更低於如此,大型家具如沙發與床也在台幣三萬左右。

不過,即便又好又平價如造作,在中國也有可能被山寨。因此,從造作出品的每件家具,都有設計師簽名,也提供完整售後退換貨服務,官網也足夠有趣且user friendly,最近,還在上海與北京開了兩家專門店。

這一切的一切,在在都顯示了造作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的方向, 一個中國的設計品牌在國際上發光,會改變設計的歷史與未來。


1996年10月,《Wallpaper》雜誌創刊,由當時是記者的Tyler Brûlé創立並擔任總編輯(Brûlé本人的故事也傳奇,從戰地記者到今日的《Monocle》創辦人暨總編輯,47歲的他是當今全球生活趨勢的意見領袖)。在這之前,設計雜誌只環繞著建築與工業設計,然而《Wallpaper》以摩登、現代、全球化的生活方式為觀察角度,報導領域不限於建築與工業,時尚和精品,飯店、旅行、飲食、藝術、科技、當代藝術,都在《Wallpaper》的頁面中,成為分析與趨勢,以及精準美麗的畫面。

一本成功的讀物能型塑讀者的生活風格與想像力,《Wallpaper》凝聚的是國際眼光、菁英、重視生活、在乎美與細節的人種,不只是設計與創意產業,這本雜誌更培養出一群嚮往設計、未來是消費主力的學生與社會新鮮人,也將一向被視為有錢卻缺乏品味的金融業人士、科技人,從門外漢潛移默化成「看得懂設計」的人。

2005年時,《Wallpaper》創立了Wallpaper Design Award大獎,選出一年間最精彩的設計人事物,例如2016年上榜的「最佳城市」哥本哈根,「最佳設計師」英國設計兄弟檔Ronan & Erwan Bouroullec,「最佳貢獻」蘋果手錶與愛瑪仕組合,「最佳飯店」東京Aman,「最佳公共建築」米蘭Prada基金會……等等。十年間,一個媒體設立的獎項,成為當代設計人的榮耀,比起古典的Good Design、IF,《Wallpaper》強烈的當代時髦感,更是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今日,兼具理想、創新與商業化的設計典範。

不畫地自限於雜誌身份,《Wallpaper》辦設計獎、與出版社Phaidon合作100多個城市的旅行書,並自2010年開始「Handmade」計畫,找來老字號工藝品牌與設計師,共同創作一件符合年度主題的作品(如今年主題是Hotel),挑戰彼此的想像力,藉此找出雙方發展潛力與更深刻的品牌價值,可謂是工藝文藝復興。而去年正式加入電子商務行列,經營Wallpaper* STORE ,成為設計界網羅最多好東西與大牌的一線「選物店」。

滾石不生苔,在紙本不如上世紀光彩的今日,《Wallpaper》不只是一本雜誌,它成為一個有力量的知名品牌,一個指標,一種權威意見。二十年來《Wallpaper》最大的貢獻是串連起全球的設計人,建立起資源平台,連仍在學校裡、那些可能成為下一個明日之星的年輕人,《Wallpaper》也不吝嗇給予版面。它擴大了設計的影響力,將設計推上顯學,被稱做設計聖經,絕對是當之無愧。

許育華
作者、編輯、文字工作者、資深雜誌人,曾任職多本國際中文版雜誌如《Marie Claire》、《GQ》,擅長設計與生活,旅行與文化,雜誌與出版等領域。經常旅行,享受買物,雜食興趣,生活在台灣與德國之間。

《更多內容請見Shopping Design 11月號─未來設計‧設計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