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看見閃閃發亮的未來——春池玻璃的永續進行式

大家口中的T. A. Wu(吳庭安),十歲起就常待在父親吳春池創立的回收玻璃工廠,他說回收玻璃是辛苦活,總看見工廠的人們彎腰置身在如山高的玻璃砂堆間努力著,「這景象讓我聯想到米勒的〈拾穗〉,而我們也一樣,藉由回收玻璃,辛勤地彎腰,與土地,與這個環境做良好的溝通。」工廠的處處細節T. A.都如數家珍,這畫面是他最難忘的,也是你沒見過的獨特風景。



看見一個偉大的渺小

近百年前日本人在此發現矽砂,讓玻璃成為當地的文化特色,也是這裡經濟起飛的起始。現今新竹的玻璃工業已有不小改變,繁複工藝依舊在,而量產也多轉機械化⋯⋯除了這些,有個你也該認識的名字—— 春池玻璃。

玻璃有多種類型(茶色玻璃、綠玻璃、LCD玻璃⋯⋯如果依成分區分可以到數十種以上)、處理不易,不過最辛苦的在於玻璃回收的利潤極低,「一公斤的紙或鐵大概也可以買到十餘元,塑膠也可以有五、六元,而玻璃呢大約不到一元。」擔任董事長特助亦是第二代的吳庭安(以下簡稱T. A.)特地帶我們走一趟位於苗栗的玻璃回收廠,不同於新竹工廠裡看到的工藝淬煉實踐,苗栗廠裏是一座又一座不同色系的玻璃砂山,員工們嚴謹地篩選、清洗與搬運著,粉塵矽砂隨風漫天……T. A.說就是因為太辛苦、報酬率極低,全台灣大概剩下他們在做回收玻璃。

「但你知道嗎?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以廢玻璃回收率作為全球國家競爭力的評比指標。玻璃不可分解也無法焚化,必須用特殊方式回收利用,這就是挑戰之處。」在國際上,台灣的玻璃回收率是世界第二,春池可說功不可沒,相較於居冠的瑞典和第三名的日本,春池更多了許多難得的本事—— 將這個產鏈延續,製成產品,延續工藝。春池特別的是不僅能提煉出純度高的回收玻璃砂,還有老師傅坐鎮的工坊,一起推動回收玻璃的使用。這些玻璃砂並不渺小,它們正在帶我們走向永續的未來。



用設計力推動正向循環

在一個環境面臨嚴峻考驗的時代,「永續」已是全民議題,不僅為了友善土地,也是靈活應變各種挑戰的必須。T. A.說近期推行中的「w春池計畫」便是來自這樣的概念;如果將整個產業看作一個循環,前半段的部分春池已經非常穩固(玻璃的回收與提煉),接下來則是希望開放更多外界參與的可能,「例如各領域的創作合作、新的研發與設計、議題的分享散播⋯⋯讓整個春池變成一個活的有機體。」從前幾年研發的輕量防火磚,到近期準備推出的143一口啤酒杯,以及和江振誠合作的器皿設計……未來的春池不再只是一個工廠,它將以不同形式,參與到每個人的生活日常中;「w代表『無』,從無到有,生出更多可能性,便是春池計畫想做的努力。」每個延續都是正向力,也讓每個認同與購買都更具意義。

回想起苗栗廠中的綠啤酒瓶山、白色LCD玻璃山、茶色玻璃山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那種從未見過的景緻讓人如此震撼,而想起它們還會有千變萬化的可能,也讓人對於美好的未來更添期待。



春池玻璃獲得《Shopping Design》選為「2017 Taiwan Design Best 100 - 在地文化推廣貢獻」之一。 更多年度台灣設計,請見《Shopping Design》2017年12月號「2017 Taiwan Design Best 100 - 改變生活的設計事」。

線上購入→https://goo.gl/mzBv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