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連結生命的一片風景

在生命樂曲結束前,你可以選擇不同的終章;樹、海、花等多元環保葬,就是對它最淋漓盡致的詮釋。《卓越雜誌》將以花蓮鳳林「婆媳同樹」故事,讓您重新看待生命間的連結。

樹木,連結生命的一片風景
在雨中,田世勇身旁的櫸樹底下,擺著幾塊貼有姓名的紅磚,是母親與太太在此長眠的標記。(楊婷婷/攝影)

清明結束的兩個月後,我們與公墓管理人陳耀虔,一同站在花蓮鳳林第一公墓裡,當日依舊細雨紛紛,天空看過去一片灰濛濛,他領著我們,踏遍這處只需五分鐘就能繞完一圈的園區。

陳耀虔站在寫著「反璞歸真」字樣的入口處,樣子不到三十歲,他俏皮的用台語說:「在這裡做八年了,以後還想把樹木的部分弄得莊嚴一點,只要周圍種些松樹,再點綴些修剪過的造型灌木,就很有『氣味』了」。

前年十月,這座公墓被居民、道士、鄉公所官員擠得水洩不通,報紙、電視台更曾一連兩天對該地進行大幅報導,因為這裡啟用後,即為當地首座「骨灰植存區」,這也代表,內政部推行十多年的環保葬觀念,已蔓延到東台灣。

將情感「植存」 鳳林故事吸引民眾目光

這裡沒有一般墓園陰森雜亂的印象。穿過入口後的步道兩旁,是韓國草與牧草組成的綠地,園區盡頭,一座木製拱橋跨坐在石頭砌成的池塘上。走在這裡,就像散步在公園一樣。

再往草叢中仔細一看,幾塊貼有姓名的紅磚散落在櫸樹底下,其中一塊,是這座園區啟用時,第一位先人植存在此的標記。

曾經,來自台北的郭小姐,千里迢迢和先生、小孩帶著母親的骨灰,從老家台南搭火車繞過半個台灣來到這裡。當時,郭小姐被報紙上一篇「婆媳同樹」的故事感動,便前往鳳林察看,卻驚訝發現當地環境優美,與熱門搶手、至少得排隊半年的台北植存區相較下,實為一時首選。

報導中,這對生前要好到鄰居皆讚賞的婆媳,即是園區啟用時,第一個長眠此地的先人。

遺鰥追憶 婆媳生前形影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