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也撈過界 網購營收挑戰三十五億元

電子商務發展十年,創造出新台幣七千多億元的產值,根據資策會預估,這塊大餅在明年會成長至一兆元,這也讓不少網購平台紛紛加入戰局,就連傳統紙媒聯合報也撈過界,就想打一場漂亮的仗!

當網路購物變得頻繁之後,過去一種「貨比三家不吃虧」的心態,變得更為普及方便,現在只要你到網路上各個比價網輸入關鍵字,你就可以找到產品最便宜的賣場。除了出現YAHOO!購物中心、PChome 線上購物等這些熟悉的賣場,你還發現了「udn買東西」、「樂天市場」這些後來興起的購物賣場,其中「udn買東西」更是台灣擁有六十年辦報歷史的聯合報所創立。

為什麼一個民眾眼中的傳統紙媒,也要開購物中心賣東西?且在半年之內建立起完整的金流、物流系統,甚至在三年後就達到業績新台幣十五億元,今年的目標業績更是三十億元,究竟他們看到了什麼商機?

有基礎條件!六十年品牌的信賴感、兩百多萬筆的會員資料

紙媒也撈過界 網購營收挑戰三十五億元
電商平台積極搶占商機,台北信義區街頭可見「方便購O2O」體驗小屋,消費者利用手機掃描條碼即可購物。(陳寬儒/攝影)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把時間倒推回到二○一○年的六月,當時台灣的電子商務早已是蓬勃發展的狀態,舉凡YAHOO!購物中心、PChome 線上購物、momo購物網甚至稍晚進入台灣的樂天市場,都已經布局多年,網購市場早已是群雄割據,各占一方。但在當時,剛到任的電子商務部總經理孫志華仍向高層提出了一份計劃書,指出若要思考CRM(顧客關係管理),電子商務會是一個方式,這也讓聯合報系至此從新聞媒體大轉型,多了另一項購物平台的身分。

問及當時是怎麼切入這個關鍵點的?孫志華說:「當時的想法是,有沒有可能把聯合新聞網的會員、辦活動招募的會員,做某種程度上的整合,享受到聯合報提供的多元服務。」也就是說希望能把單向新聞資訊的傳遞,變成雙向的會員互動,因而誕生了「udn買東西」的雛形。

要知道,若想進入電子商務市場,有兩大重要因素必須被掌握。第一是信任感、第二是流量。一個新平台的出現,首先要讓消費者能快速接受、廠商相信可以合作,這就是所謂的信任感,而聯合報以經營六十年的優質形象,具備此信賴的條件。另一流量因素,就像是做生意必須有人流才能創造金流,在電子商務就是需要創造出大量流量的導入,才有商機創造的機會,聯合報決定跨足網購市場時,聯合新聞網就已有會員數兩百萬人,舉辦活動加入的會員數也有二十多萬人,每月具備相當高的流量。

有生存空間!三年成長一半,集中率只有三○%

聯合報除了具備進入電子商務的條件,在二○一○年要進入與大平台競爭前,還做了市場規模研究。孫智華表示,當時台灣電子商務規模約為四千三百億元,其中B2C模式約為兩千億元,前五大平台合計集中度約為三○%。這代表的是,電子商務的市場相當大,還是有進入的空間。從二○一○年往前看五年,每年以三○%的規模成長,往後看每年仍然會以二○%~三○%的規模成長,因此在這個時候進入市場,儘管大廠商會繼續擴張,但市場規模也持續擴張。

因此,為回應瞬息萬變的電子商務,二○一○年十月聯合報成立電子商務部,二○一一年四月「udn買東西」試營運,只花了六個月就把金流、物流、資訊安全認證等建置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