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也撈過界 網購營收挑戰三十五億元

電子商務發展十年,創造出新台幣七千多億元的產值,根據資策會預估,這塊大餅在明年會成長至一兆元,這也讓不少網購平台紛紛加入戰局,就連傳統紙媒聯合報也撈過界,就想打一場漂亮的仗!

當網路購物變得頻繁之後,過去一種「貨比三家不吃虧」的心態,變得更為普及方便,現在只要你到網路上各個比價網輸入關鍵字,你就可以找到產品最便宜的賣場。除了出現YAHOO!購物中心、PChome 線上購物等這些熟悉的賣場,你還發現了「udn買東西」、「樂天市場」這些後來興起的購物賣場,其中「udn買東西」更是台灣擁有六十年辦報歷史的聯合報所創立。

為什麼一個民眾眼中的傳統紙媒,也要開購物中心賣東西?且在半年之內建立起完整的金流、物流系統,甚至在三年後就達到業績新台幣十五億元,今年的目標業績更是三十億元,究竟他們看到了什麼商機?

有基礎條件!六十年品牌的信賴感、兩百多萬筆的會員資料

電商平台積極搶占商機,台北信義區街頭可見「方便購O2O」體驗小屋,消費者利用手機掃描條碼即可購物。(陳寬儒/攝影)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把時間倒推回到二○一○年的六月,當時台灣的電子商務早已是蓬勃發展的狀態,舉凡YAHOO!購物中心、PChome 線上購物、momo購物網甚至稍晚進入台灣的樂天市場,都已經布局多年,網購市場早已是群雄割據,各占一方。但在當時,剛到任的電子商務部總經理孫志華仍向高層提出了一份計劃書,指出若要思考CRM(顧客關係管理),電子商務會是一個方式,這也讓聯合報系至此從新聞媒體大轉型,多了另一項購物平台的身分。

問及當時是怎麼切入這個關鍵點的?孫志華說:「當時的想法是,有沒有可能把聯合新聞網的會員、辦活動招募的會員,做某種程度上的整合,享受到聯合報提供的多元服務。」也就是說希望能把單向新聞資訊的傳遞,變成雙向的會員互動,因而誕生了「udn買東西」的雛形。

要知道,若想進入電子商務市場,有兩大重要因素必須被掌握。第一是信任感、第二是流量。一個新平台的出現,首先要讓消費者能快速接受、廠商相信可以合作,這就是所謂的信任感,而聯合報以經營六十年的優質形象,具備此信賴的條件。另一流量因素,就像是做生意必須有人流才能創造金流,在電子商務就是需要創造出大量流量的導入,才有商機創造的機會,聯合報決定跨足網購市場時,聯合新聞網就已有會員數兩百萬人,舉辦活動加入的會員數也有二十多萬人,每月具備相當高的流量。

有生存空間!三年成長一半,集中率只有三○%

聯合報除了具備進入電子商務的條件,在二○一○年要進入與大平台競爭前,還做了市場規模研究。孫智華表示,當時台灣電子商務規模約為四千三百億元,其中B2C模式約為兩千億元,前五大平台合計集中度約為三○%。這代表的是,電子商務的市場相當大,還是有進入的空間。從二○一○年往前看五年,每年以三○%的規模成長,往後看每年仍然會以二○%~三○%的規模成長,因此在這個時候進入市場,儘管大廠商會繼續擴張,但市場規模也持續擴張。

因此,為回應瞬息萬變的電子商務,二○一○年十月聯合報成立電子商務部,二○一一年四月「udn買東西」試營運,只花了六個月就把金流、物流、資訊安全認證等建置完畢。

做出購物平台的差異化 投下新的震撼彈

「YAHOO!購物中心」主要為流行性商品、「PChome 線上購物」則以3C產品為主,那「udn買東西」有什麼樣的定位?孫志華指出,「udn買東西」還是以綜合性平台為主,並在三年間把商品數從十萬品項衝到百萬的規模,目的是要讓消費者只要進入這個平台,都能買到任何想買的東西。

在一開始「udn買東西」做了相當多的促銷活動,為的是吸引消費者,將會員原先的瀏覽新聞行為轉為消費行為,並蒐集大量行為資訊和偏好做研究,紀錄消費者的瀏覽行為與購物偏好,爾後才能在平台上做廣告精準投放,推薦適合的商品。

緊接而來的六月,聯合報集團即將推出UDesign,一個聚集台灣優秀設計人才的創意平台,如將參加德國「IF產品設計獎」、「紅點設計大獎」的得獎產品商品化,以媒體的力量讓他們擁有一個發揮的舞台,一個能夠說明產品故事的平台。

目前市場上尚未有類似性質的購物平台,若udn集團能將原先的綜合平台做出差異化,從訴求價格走向訴求價值,將會是市場新的震撼彈。

在電子商務浪潮的席捲下,「udn買東西」以一個傳統紙媒做了一個成功又漂亮的轉身,從看準市場到站穩腳步,以第三年營收十五億元成績,擠進前幾大平台。

除了傳統紙媒跨足電子商務,台灣電視購物起家的momo富邦媒體科技公司,也在電子商務積極擴張,在去年八月宣布結束旗下實體百貨營運,並大動作拍攝全新形象廣告,就是為了全力衝刺「momo購物網」,挑戰單月營收十五億元的目標。

在不久前,momo購物網也宣布要從B2C平台推展到B2B2C平台,衍生新的商業模式,預計推出「momomall摩天商城」,在現階段早已白熱化的狀態下才進入B2B2C平台,為何能不怕和原有的平台競爭?從去年營收就可窺知一二,以網購營收就占掉業績五○%的情況下,未來的電子商務商機絕對不容小覷。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4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