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運動即國力?賽事主辦、金牌選手「4大關鍵」讓城市轉型
8月,延宕兩年的2021成都世大運落幕,台灣創下全球性運動會參賽史上,境外最佳成績。在全民沸騰之際,也讓「運動是國力」成為熱議的話題。儘管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口號,但仔細琢磨,運動對現代國家而言,展現的不只是國民的健康與體力,更是一國或一都的文創、行銷、外交、產業、基建,甚至是SDGs等治理實力。
為此,《遠見雜誌》創新推出全台首份運動縣市大調查,並綜合各縣市及體育專家的意見,梳理出兩大面向、21項指標。其中,在總積分的部分,台北市與屏東縣分獲六都組及一般縣市組冠軍;在全民運動榜上,新北市及花蓮縣則分獲榜首榮銜;至於競技運動榜,同樣也由台北與屏東拔得頭籌。 由於體育立國、運動立縣(市)正當紅,這份榜單,期許能激發出更強的政府力與民間力,讓運動為你我的生活加分。
十面金牌,十全十美;總獎牌46面,境外成績,史上最優……」
8月9日,在新北市新莊舉辦的成都世大運返國餐會上,當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會長王淑音道出本屆台灣奪下的佳績時,上百位代表團員以及在場的與會來賓,都難掩內心的悸動。
尤其隨著中華隊經典留影投射在大螢幕時,國手們氣力拚盡、聚精會神、振臂歡呼、喜極而泣的點點滴滴,更弄濕了不少人的眼框……
誠如這次以48秒62刷新22年全國紀錄,並拿下400公尺跨欄金牌的彭名揚所言:「奪金當下還滿想哭的……,但這還不是我的極限,我希望亞運能挑戰47秒!」他的一席話,讓所有台灣人都因著這位突破東方體能極限的選手,以及台灣再創奪牌紀錄(此次為台灣在全球性運動會參賽史上,境外最佳成績),而集體沸騰!
運動即國力,亙古不變且更具時代新解
但同樣的場景,你我其實不陌生。
時間倒轉到2021年的東京奧運賽事期間,當羽球世界球后戴資穎與中國名將陳雨菲在女單金牌戰打得難分難解時,全台逾775萬人緊盯著電視為小戴加油,致使當天的轉播,一舉創下18.2%收視紀錄。
再將日期往前撥到2017年台北世大運,當中華隊愈戰愈勇,奪金數創下新高時,原本慘澹的票房,到了閉幕式,1.3萬張的票,竟提前被橫掃而空。
事實上,這一幕幕激起全民熱血的景象,不外有著共同的理由——我們向世界證明了「全球強國能的,台灣也能!」
誠如教育部體育署長鄭世忠所說的:「國際賽事的表現,不僅增加一國的曝光度及影響力,獎牌數更是評定一國資源與競爭力時,最直觀的量化指標。」因此,「運動即國力」儘管早已老生常談,卻絕非華而不實的口號。
1950年代,當時的亞洲首富菲律賓,不僅是全亞籃球的冠軍常客,更是首屆亞洲盃棒球賽奪冠隊伍,但曾幾何時,菲律賓政府貪腐、經濟沉淪,隨著國力走下坡,運動力早已不復當年,如今菲國籃、棒球,已位列亞洲B級以下了。
其實,菲律賓並非運動力隨國力同頻進退的唯一例證,攤開每屆奧運奪牌積分前十大,幾乎就是世界GDP前十強。只能說,體育不只是體育,更是個綜合實力的IP。我們更能從「運動選手」「主辦國家」「運動產業」以及「全民運動」等四大視角,來一窺這番硬道理。
視角1〉運動員奪牌,展現國家品牌力、人才培育力
首先,就運動員在國際賽事的表現來看,一個奪牌的選手,彰顯的往往是「國家的品牌力」。畢竟運動競賽的獎牌或勝負,大大關乎國家的顏面,贏者氣勢昂揚、輸者如喪考妣,歷史上更不乏因賽事而開戰的實例。1969年,薩爾瓦多與宏都拉斯就為爭取1970年世界盃入圍資格起爭執,進而點燃了兩國的四日戰爭。
「運動,是國家的名片!」臺師大運動休閒與餐旅研究所教授陳美燕,更一語道破運動與國家形象切割不斷的連結。事實上,每次奧運奪金隊伍就可以升上國旗或會旗,且讓全世界聽著該國的國歌及會歌,這是千金難買的國家形象宣傳。
除了面子以外,一位傑出的運動選手,更是該國「人才培育力」的展現。畢竟,選手的養成,靠的不只是「個人天賦」,更是週邊的硬體設備、教練體系、醫療團隊、戰略分析等系統性的造就。於是,當參賽隊伍與運動員站上國際賽事舞台時,一舉手、一投足都彰顯了該國的國民素質。
不僅如此,一份美國的研究為例,指出在一群20幾歲的美國人樣本中,當其他因素不變,曾於高中時期就有參與組織性運動的人,平均薪資多6%。這足以證明「運動力」與「人才力」是剪不斷的臍帶。
視角2〉掌賽事主辦權,等於政府力獲國際認證
然而用「運動力」來拚鬥「國力」,還不只體現在運動員站上擂台的那一刻。從運動賽事「主辦國家」的視角觀之,無論開幕前的申辦過程,比賽期間的活動操辦,都考驗著一個國家的外交行銷力、組織整合力、國防警政力、文創藝術力,以及基礎建設力。
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教授黃煜曾撰文以南韓為例,從1988漢城奧運到2018平昌冬奧30年間,先後主辦奧運、世足賽及世界田徑標賽的韓國,之所以拚盡洪荒之力成為全球第六個完成「四大滿貫」賽事辦理國,目的就是藉運動平台,做為國力發展、國際連結、城市基建與軟實力輸出的重要工具。
仔細觀察,韓國每舉辦一場賽事,確實都會把握機會,將在地文化,無論是韓式料理、韓國明星……,強力放送至國際社會。而後來與曾為殖民母國的日本合辦世足賽,不僅展現了南韓在國際上的號召力,更也宣示了「韓國崛起」的事實。
先不論賽事帶來的效益,光拿到主辦權,就儼然是對一國家或城市治理能力,進行了國際級「認證」。
因為,想取得國際賽事主辦資格,不僅要與他國比文案、比創意,還得比外交斡旋的能力,「主辦權一拿到,國際賽事協會還會針對場館、維安、轉播、交通、餐飲、旅宿……,進行嚴苛檢驗。」負責操辦2023世界棒球經典賽的台中市運動局長李昱叡感觸特深。
他指出,當初台中在爭取經典賽,不僅要以文創力打敗他國的提案,在開賽前,國際評委光對於場內的草皮、燈光、護網都一一檢驗。為此,台中還請來美國大聯盟專家前來指導,連草皮的高度和密度都得精密講究。甚至,賽事期間,還調了四個分局的警力、設立前進指揮所,進駐維安。
翻開國際足球聯合會 (FIFA) 對於2026世足賽的的招標流程簡介,也可看出端倪。
其在評量標準中,硬體方面場館占35%、交通13%,技術支持和國際媒體中心設立為7%、住宿6%,球隊與裁判的訓練設備需求6%,球迷活動場地3%;而商業開發中,包括整體預算、預計票房與貴賓接待收入,以及媒體轉播權與行銷收入都各占10%。
然而,一個主辦國之所以能雀屏中選,不能光靠「銀子」,還得靠「腦子」。以2022卡達世足賽來說,儘管許多人批評該國豪砸2200億美元的天價辦賽事,但仔細解讀經費流向,實際用在世足賽上只有100多億美元,其中更不乏匠心獨具之作。
除了一些場館建材在賽後可循環使用來蓋公寓或大廈,以卡達國碼974為名的「974體育場」,更用974個貨櫃而堆起樂高積木式建築,完賽之後,旋即能拆解運用。同時,為了接待多達120萬的各國球迷,卡達甚至將腦筋動到各國郵輪,讓這些動輒上千間客房的水上旅館,取代新建陸上飯店,大大減少蚊子館的出現。
運動成一國、一城ESG、SDGs落地場域
值得注意的是,晚近許多國際賽事的主辦國之所以受獲好評,更是因為其以ESG這項普世價值,擦亮該國的招牌。
對此,體育署長鄭世忠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擬定的「國際體育運動憲章」就明言:「運動與體育是基本人權!」而陳美燕也指出,聯合國運動促進與和平發展辦公室提出「運動是促進教育、健康、發展與和平的手段」,顯見,運動著實是將ESG和SDGs落地的不二法門。
誠如臺師大教授李建興的妙喻:「英文,是世界共通的語言,而運動,則是世界平權的語言!」奧林匹克之所以會以五環為象徵圖勝,除了期許五大洲團結,更希望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以運動會友。
據了解,1896年,首屆奧運會在雅典舉辦後,希臘曾希望將雅典做為奧運的永久舉辦地,但奧會之父古柏坦認為,奧運會是全人類的遺產,因而力主在世界各地輪辦。
後來,國際奧會在上世紀末,體認到氣候變遷對於運動的衝擊,更自1999年起,將永續發展議題規範為承辦城市的責任及評估機制。
自此,ESG及SDGs即成為當今運動賽事的顯學與標配,進而影響了所有的賽事精神。
於是,國際足球總會在2006德國世界盃起,開始計算世足賽的碳足跡;國際田徑總會在2020年提出十年永續策略,要求所有認證賽事都得規劃環境永續作為,包括獲得國際田徑認證的萬金石馬拉松及台北馬拉松等。
風行草偃下,連辦12年的臺大EMBA校園馬拉松接力賽,2024年的賽事由富邦銀行板橋區業務副總經理沈君芳擔任總召集人,平常熱愛超馬的她,更見識過富邦與許多企業在主辦超馬賽事時,結合ESG精神的範例,於是在操盤這次的台大校園馬,即以「校園環跑,永續美好」做為賽事主題。
這場明年初開賽的活動,從籌備時期,就主張成績單、活動手冊無紙化,也強調現場不提供紙杯與瓶裝水、物資與獎項以環保或回收材質製作,更與B型企業合作舉辦植樹活動,將可以捐款廠商名義在指定地區植樹等訴求,做為活動主軸,吸引了許多企業參與捐贈,堪稱為校園賽事的一大亮點。
視角3〉預約下個兆元產業,運動類股湧掛牌潮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對一個國家或城市而言,更往往是個名利雙收的好事業。
從產業視角來看,鄭世忠解釋,在國家定義的運動相關產業,就含括了職業或業餘運動業、運動休閒教育服務業、運動傳播媒體或資訊出版業、運動表演業、運動旅遊業、電子競技業、運動博弈業、運動經紀及管理顧問或行政管理業、運動場館或設施營建業、運動用品或器材製造及批發、零售業、運動用品或器材租賃業、運動保健業等。
而隨著運動風氣的盛行,全球正進入運動紅利的時代,根據全球健康研究所(Global Wellness Institute)報告,全球運動健康產業規模從2017年的4.3兆美元,預估到2025年將會成長至7兆美元。其中,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運動消費支出約占整體GDP 2%以上,而目前只占0.7%的台灣,成長潛力可期。
據財政部統計,全台運動相關服務產業整體家數自2017年底2511家,2022年底已達5482家,台灣冀望運動產業能在2030年時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並非鏡花水月。正因為如此,許多運動相關企業皆相繼IPO,證交所更將運動產業新增為產業類別。
視角4〉運動醫學成王道,救健康也救健保
然而回歸到運動的本質,增進全民健康,更是運動之於國力最核心的環節。
晚近,運動處方成為全民醫學的王道。所為「動」則得「救」,運動不但救贖國民健康,更也減少醫療支出,不排除更能拯救岌岌可危的健保。對於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無疑是一劑社會解藥。
台灣首位具醫學背景的運動醫學博士陳俊忠曾公開指出,台灣2020年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運動訓練每週達150分鐘以上者,每年醫療支出比沒有運動者少35.34%。而美國2021年也發現,第二型糖尿病的男性患者經運動訓練,每提升心肺適能一個單位,每年醫療支出就減少5193美元。
總之,運動,讓國家更給力,讓城市更加分,正所謂體育立國正當紅,台灣,準備好了嗎?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為此,《遠見雜誌》創新推出全台首份運動縣市大調查,並綜合各縣市及體育專家的意見,梳理出兩大面向、21項指標。其中,在總積分的部分,台北市與屏東縣分獲六都組及一般縣市組冠軍;在全民運動榜上,新北市及花蓮縣則分獲榜首榮銜;至於競技運動榜,同樣也由台北與屏東拔得頭籌。 由於體育立國、運動立縣(市)正當紅,這份榜單,期許能激發出更強的政府力與民間力,讓運動為你我的生活加分。
十面金牌,十全十美;總獎牌46面,境外成績,史上最優……」
8月9日,在新北市新莊舉辦的成都世大運返國餐會上,當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會長王淑音道出本屆台灣奪下的佳績時,上百位代表團員以及在場的與會來賓,都難掩內心的悸動。
尤其隨著中華隊經典留影投射在大螢幕時,國手們氣力拚盡、聚精會神、振臂歡呼、喜極而泣的點點滴滴,更弄濕了不少人的眼框……
誠如這次以48秒62刷新22年全國紀錄,並拿下400公尺跨欄金牌的彭名揚所言:「奪金當下還滿想哭的……,但這還不是我的極限,我希望亞運能挑戰47秒!」他的一席話,讓所有台灣人都因著這位突破東方體能極限的選手,以及台灣再創奪牌紀錄(此次為台灣在全球性運動會參賽史上,境外最佳成績),而集體沸騰!
運動即國力,亙古不變且更具時代新解
但同樣的場景,你我其實不陌生。
時間倒轉到2021年的東京奧運賽事期間,當羽球世界球后戴資穎與中國名將陳雨菲在女單金牌戰打得難分難解時,全台逾775萬人緊盯著電視為小戴加油,致使當天的轉播,一舉創下18.2%收視紀錄。
再將日期往前撥到2017年台北世大運,當中華隊愈戰愈勇,奪金數創下新高時,原本慘澹的票房,到了閉幕式,1.3萬張的票,竟提前被橫掃而空。
事實上,這一幕幕激起全民熱血的景象,不外有著共同的理由——我們向世界證明了「全球強國能的,台灣也能!」
誠如教育部體育署長鄭世忠所說的:「國際賽事的表現,不僅增加一國的曝光度及影響力,獎牌數更是評定一國資源與競爭力時,最直觀的量化指標。」因此,「運動即國力」儘管早已老生常談,卻絕非華而不實的口號。
1950年代,當時的亞洲首富菲律賓,不僅是全亞籃球的冠軍常客,更是首屆亞洲盃棒球賽奪冠隊伍,但曾幾何時,菲律賓政府貪腐、經濟沉淪,隨著國力走下坡,運動力早已不復當年,如今菲國籃、棒球,已位列亞洲B級以下了。
其實,菲律賓並非運動力隨國力同頻進退的唯一例證,攤開每屆奧運奪牌積分前十大,幾乎就是世界GDP前十強。只能說,體育不只是體育,更是個綜合實力的IP。我們更能從「運動選手」「主辦國家」「運動產業」以及「全民運動」等四大視角,來一窺這番硬道理。
視角1〉運動員奪牌,展現國家品牌力、人才培育力
首先,就運動員在國際賽事的表現來看,一個奪牌的選手,彰顯的往往是「國家的品牌力」。畢竟運動競賽的獎牌或勝負,大大關乎國家的顏面,贏者氣勢昂揚、輸者如喪考妣,歷史上更不乏因賽事而開戰的實例。1969年,薩爾瓦多與宏都拉斯就為爭取1970年世界盃入圍資格起爭執,進而點燃了兩國的四日戰爭。
「運動,是國家的名片!」臺師大運動休閒與餐旅研究所教授陳美燕,更一語道破運動與國家形象切割不斷的連結。事實上,每次奧運奪金隊伍就可以升上國旗或會旗,且讓全世界聽著該國的國歌及會歌,這是千金難買的國家形象宣傳。
除了面子以外,一位傑出的運動選手,更是該國「人才培育力」的展現。畢竟,選手的養成,靠的不只是「個人天賦」,更是週邊的硬體設備、教練體系、醫療團隊、戰略分析等系統性的造就。於是,當參賽隊伍與運動員站上國際賽事舞台時,一舉手、一投足都彰顯了該國的國民素質。
不僅如此,一份美國的研究為例,指出在一群20幾歲的美國人樣本中,當其他因素不變,曾於高中時期就有參與組織性運動的人,平均薪資多6%。這足以證明「運動力」與「人才力」是剪不斷的臍帶。
視角2〉掌賽事主辦權,等於政府力獲國際認證
然而用「運動力」來拚鬥「國力」,還不只體現在運動員站上擂台的那一刻。從運動賽事「主辦國家」的視角觀之,無論開幕前的申辦過程,比賽期間的活動操辦,都考驗著一個國家的外交行銷力、組織整合力、國防警政力、文創藝術力,以及基礎建設力。
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教授黃煜曾撰文以南韓為例,從1988漢城奧運到2018平昌冬奧30年間,先後主辦奧運、世足賽及世界田徑標賽的韓國,之所以拚盡洪荒之力成為全球第六個完成「四大滿貫」賽事辦理國,目的就是藉運動平台,做為國力發展、國際連結、城市基建與軟實力輸出的重要工具。
仔細觀察,韓國每舉辦一場賽事,確實都會把握機會,將在地文化,無論是韓式料理、韓國明星……,強力放送至國際社會。而後來與曾為殖民母國的日本合辦世足賽,不僅展現了南韓在國際上的號召力,更也宣示了「韓國崛起」的事實。
先不論賽事帶來的效益,光拿到主辦權,就儼然是對一國家或城市治理能力,進行了國際級「認證」。
因為,想取得國際賽事主辦資格,不僅要與他國比文案、比創意,還得比外交斡旋的能力,「主辦權一拿到,國際賽事協會還會針對場館、維安、轉播、交通、餐飲、旅宿……,進行嚴苛檢驗。」負責操辦2023世界棒球經典賽的台中市運動局長李昱叡感觸特深。
他指出,當初台中在爭取經典賽,不僅要以文創力打敗他國的提案,在開賽前,國際評委光對於場內的草皮、燈光、護網都一一檢驗。為此,台中還請來美國大聯盟專家前來指導,連草皮的高度和密度都得精密講究。甚至,賽事期間,還調了四個分局的警力、設立前進指揮所,進駐維安。
翻開國際足球聯合會 (FIFA) 對於2026世足賽的的招標流程簡介,也可看出端倪。
其在評量標準中,硬體方面場館占35%、交通13%,技術支持和國際媒體中心設立為7%、住宿6%,球隊與裁判的訓練設備需求6%,球迷活動場地3%;而商業開發中,包括整體預算、預計票房與貴賓接待收入,以及媒體轉播權與行銷收入都各占10%。
然而,一個主辦國之所以能雀屏中選,不能光靠「銀子」,還得靠「腦子」。以2022卡達世足賽來說,儘管許多人批評該國豪砸2200億美元的天價辦賽事,但仔細解讀經費流向,實際用在世足賽上只有100多億美元,其中更不乏匠心獨具之作。
除了一些場館建材在賽後可循環使用來蓋公寓或大廈,以卡達國碼974為名的「974體育場」,更用974個貨櫃而堆起樂高積木式建築,完賽之後,旋即能拆解運用。同時,為了接待多達120萬的各國球迷,卡達甚至將腦筋動到各國郵輪,讓這些動輒上千間客房的水上旅館,取代新建陸上飯店,大大減少蚊子館的出現。
運動成一國、一城ESG、SDGs落地場域
值得注意的是,晚近許多國際賽事的主辦國之所以受獲好評,更是因為其以ESG這項普世價值,擦亮該國的招牌。
對此,體育署長鄭世忠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擬定的「國際體育運動憲章」就明言:「運動與體育是基本人權!」而陳美燕也指出,聯合國運動促進與和平發展辦公室提出「運動是促進教育、健康、發展與和平的手段」,顯見,運動著實是將ESG和SDGs落地的不二法門。
誠如臺師大教授李建興的妙喻:「英文,是世界共通的語言,而運動,則是世界平權的語言!」奧林匹克之所以會以五環為象徵圖勝,除了期許五大洲團結,更希望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以運動會友。
據了解,1896年,首屆奧運會在雅典舉辦後,希臘曾希望將雅典做為奧運的永久舉辦地,但奧會之父古柏坦認為,奧運會是全人類的遺產,因而力主在世界各地輪辦。
後來,國際奧會在上世紀末,體認到氣候變遷對於運動的衝擊,更自1999年起,將永續發展議題規範為承辦城市的責任及評估機制。
自此,ESG及SDGs即成為當今運動賽事的顯學與標配,進而影響了所有的賽事精神。
於是,國際足球總會在2006德國世界盃起,開始計算世足賽的碳足跡;國際田徑總會在2020年提出十年永續策略,要求所有認證賽事都得規劃環境永續作為,包括獲得國際田徑認證的萬金石馬拉松及台北馬拉松等。
風行草偃下,連辦12年的臺大EMBA校園馬拉松接力賽,2024年的賽事由富邦銀行板橋區業務副總經理沈君芳擔任總召集人,平常熱愛超馬的她,更見識過富邦與許多企業在主辦超馬賽事時,結合ESG精神的範例,於是在操盤這次的台大校園馬,即以「校園環跑,永續美好」做為賽事主題。
這場明年初開賽的活動,從籌備時期,就主張成績單、活動手冊無紙化,也強調現場不提供紙杯與瓶裝水、物資與獎項以環保或回收材質製作,更與B型企業合作舉辦植樹活動,將可以捐款廠商名義在指定地區植樹等訴求,做為活動主軸,吸引了許多企業參與捐贈,堪稱為校園賽事的一大亮點。
視角3〉預約下個兆元產業,運動類股湧掛牌潮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對一個國家或城市而言,更往往是個名利雙收的好事業。
從產業視角來看,鄭世忠解釋,在國家定義的運動相關產業,就含括了職業或業餘運動業、運動休閒教育服務業、運動傳播媒體或資訊出版業、運動表演業、運動旅遊業、電子競技業、運動博弈業、運動經紀及管理顧問或行政管理業、運動場館或設施營建業、運動用品或器材製造及批發、零售業、運動用品或器材租賃業、運動保健業等。
而隨著運動風氣的盛行,全球正進入運動紅利的時代,根據全球健康研究所(Global Wellness Institute)報告,全球運動健康產業規模從2017年的4.3兆美元,預估到2025年將會成長至7兆美元。其中,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運動消費支出約占整體GDP 2%以上,而目前只占0.7%的台灣,成長潛力可期。
據財政部統計,全台運動相關服務產業整體家數自2017年底2511家,2022年底已達5482家,台灣冀望運動產業能在2030年時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並非鏡花水月。正因為如此,許多運動相關企業皆相繼IPO,證交所更將運動產業新增為產業類別。
視角4〉運動醫學成王道,救健康也救健保
然而回歸到運動的本質,增進全民健康,更是運動之於國力最核心的環節。
晚近,運動處方成為全民醫學的王道。所為「動」則得「救」,運動不但救贖國民健康,更也減少醫療支出,不排除更能拯救岌岌可危的健保。對於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無疑是一劑社會解藥。
台灣首位具醫學背景的運動醫學博士陳俊忠曾公開指出,台灣2020年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運動訓練每週達150分鐘以上者,每年醫療支出比沒有運動者少35.34%。而美國2021年也發現,第二型糖尿病的男性患者經運動訓練,每提升心肺適能一個單位,每年醫療支出就減少5193美元。
總之,運動,讓國家更給力,讓城市更加分,正所謂體育立國正當紅,台灣,準備好了嗎?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