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PINK、COLDPLAY、林俊傑開演唱會,為何都找「必應創造」?
今年韓國人氣女團BLACKPINK來台開唱,創下上億觀光財,下半年,英國搖滾天團COLDPLAY接力來台,而台灣歌手林俊傑、劉若英等,也開啟世界巡迴演唱會,為何他們都找「必應創造」籌辦演唱會?
南韓天團BLACKPINK世界巡迴演唱會「BORN PINK」最終場,剛在南韓畫下句點。回顧今年3月在高雄世運主場館的台灣場演出,短短兩天,共吸引約九萬名歌迷,更為高雄帶來近兩億新台幣的「觀光財」,足見韓國流行音樂的驚人魅力。
而台灣本土流行音樂也不遑多讓,開啟疫後演唱會風潮。今年,歌手劉若英、戴佩妮、周華健、任賢齊、林俊傑,樂團告五人、五月天等均接力開啟全球巡迴演出。隨著數位串流平台音樂超越實體唱片銷售,演唱會儼然成為近年流行音樂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鮮少歌迷知道的是,上述國內外大咖歌手明星,均指定「必應創造」(以下簡稱必應)籌辦演唱會,可說展演界的台灣之光,今年下半年,更接下英國搖滾天團COLD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必應憑什麼獲得國內外巨星青睞?風光背後,台灣流行音樂又面臨哪些出海挑戰?
演唱會幕後靈魂人物,老闆現場督軍
9月中旬正中午,位於台北市內湖的必應台灣辦公室裡,剛結束劉若英、毛不易中國演唱會的必應董事長周佑洋,旋即將啟程林俊傑巡迴演唱會。在歌迷尖叫聲包圍、聲光設備照耀下的場場精彩演出背後,都是身高一米八的周佑洋親自督軍。
一名與他共事多年的工作伙伴解釋:「每一場歌迷看到劉若英吊在高空舞台開唱,都要有洋公(周佑洋)在,她才安心。」
台灣的展演產業如何打下出海基礎?要回到必應前身,五月天主唱阿信命名的「相信音樂國際公司」旗下,一個專門負製作和承接旗下歌手或其他唱片公司演唱會的製作部門。
疫情間合資成立中國公司,擴大接案量能
2014年獨立成立的必應創造,2018年正式走入資本市場,當時被市場定位為「五月天概念股」,這是過去業界熟知的必應,但即便如此,疫情期間遙遙無期的解封之路,仍困擾著他們。
「我們是最早暫停的產業,也是最晚恢復的,」周佑洋感慨表示。這段時間,必應與旗下300名員工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抓緊喘息時間,與中國市占率最大的「太合音樂集團」合資成立「有秀必應」,深耕華語流行音樂最大市場。
往年,必應每年平均籌辦的展演與節目製作約400場,但今年粗估約高達600場。換算下來,平均一天在全世界就有兩場展演是由必應籌辦,這也帶動必應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8.3億元,稅後淨利8906萬元,EPS 2.02元,創下同期新高。更吸引英國雜誌特地飛來台灣,專文介紹必應籌備演唱會的幕後製作過程。
一路從燈光音響設備小弟入行的周佑洋,至今累積20多年專業,觀察現階段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有三大挑戰:市場規模小、專業人才培養不易、制度尚未完善。
台灣展演市場小,企業夠大才能活
必應創立以來,不乏與國外團隊合作的經驗,問起周佑洋是否羨慕國外團隊的專業分工?他坦言:「剛開始做這一行確實會!」因為比起歐美、中國甚至近十來崛起的韓國市場,台灣展演市場規模較小,他卻也深刻體悟到:「展演行業在國外,也許不一定要是頂尖也能生存;但在台灣,必須成為產業的頂尖者。」
這同時也是必應的優勢與機會,它是台灣少數兼具軟硬體資源的展演公司,不僅能設計演出製作的軟體內容,硬體技術、設備與工程等專業領域也扎根超過十年。
必應旗下設有製作部門,可獨立承接活動,提供藝人或公司多種演出選擇,客戶黏著度高;而疫情間投資成立的「有秀必應」,持續招募人才,培訓後漸漸壯大,目前員工數約30人,已具備獨立承辦巡演能量,包括薛之謙、毛不易等知名歌手巡演。
「經驗值」是必應最大的優勢,周佑洋以舞台上的一張高腳椅舉例:「(藝人)唱到第五首歌的時候,要轉場換成自彈自唱,這時候我們的工作人員誰都可以拿高腳椅上去,但在國外,只有工會的人可以拿那張椅子,如果你拿了,等於搶了他的工作權。」
在美國,展演幕後工作人員均有所屬工會組織,像是IATSE(The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Theatrical Stage Employees,國際戲劇舞台技術工作者聯盟),並且由工會派遣專業人員;台灣則是由承攬的公司旗下專職員工負責,雇傭關係與台灣大不同,透過經驗值才能打磨出屬於必應團隊的SOP。
硬體方面,必應至今累積上萬場的展演,重點投資於燈光、音響等設備。周佑洋說明,必應和客戶在國外演出時使用一樣的設備,除了對接更順暢,也幫助技術人員在學習和實際使用時更接軌國際。
台流出海契機:結合文化產業打團戰
台灣流行音樂未來如何拓展至海外市場?除了中國,周佑洋觀察,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甚至是印尼都是華語音樂試圖突破的市場,要怎麼做?以2019年中國電視劇《陳情令》為例,除了捧紅了兩位男主角,熱潮甚至延伸到音樂專輯、演唱會等一系列產業,必應承辦該劇的泰國粉絲見面會,就是成功出海的例子之一。
周佑洋認為,關鍵在於不能將音樂產業獨立出來孤軍奮鬥,因為單一歌手或樂團跨出海外市場仍須具備國際知名度,若能結合戲劇、電影等多面向文化產業對外行銷,「團體戰」將可幫台灣流行音樂打造出海的契機。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南韓天團BLACKPINK世界巡迴演唱會「BORN PINK」最終場,剛在南韓畫下句點。回顧今年3月在高雄世運主場館的台灣場演出,短短兩天,共吸引約九萬名歌迷,更為高雄帶來近兩億新台幣的「觀光財」,足見韓國流行音樂的驚人魅力。
而台灣本土流行音樂也不遑多讓,開啟疫後演唱會風潮。今年,歌手劉若英、戴佩妮、周華健、任賢齊、林俊傑,樂團告五人、五月天等均接力開啟全球巡迴演出。隨著數位串流平台音樂超越實體唱片銷售,演唱會儼然成為近年流行音樂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鮮少歌迷知道的是,上述國內外大咖歌手明星,均指定「必應創造」(以下簡稱必應)籌辦演唱會,可說展演界的台灣之光,今年下半年,更接下英國搖滾天團COLD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必應憑什麼獲得國內外巨星青睞?風光背後,台灣流行音樂又面臨哪些出海挑戰?
演唱會幕後靈魂人物,老闆現場督軍
9月中旬正中午,位於台北市內湖的必應台灣辦公室裡,剛結束劉若英、毛不易中國演唱會的必應董事長周佑洋,旋即將啟程林俊傑巡迴演唱會。在歌迷尖叫聲包圍、聲光設備照耀下的場場精彩演出背後,都是身高一米八的周佑洋親自督軍。
一名與他共事多年的工作伙伴解釋:「每一場歌迷看到劉若英吊在高空舞台開唱,都要有洋公(周佑洋)在,她才安心。」
台灣的展演產業如何打下出海基礎?要回到必應前身,五月天主唱阿信命名的「相信音樂國際公司」旗下,一個專門負製作和承接旗下歌手或其他唱片公司演唱會的製作部門。
疫情間合資成立中國公司,擴大接案量能
2014年獨立成立的必應創造,2018年正式走入資本市場,當時被市場定位為「五月天概念股」,這是過去業界熟知的必應,但即便如此,疫情期間遙遙無期的解封之路,仍困擾著他們。
「我們是最早暫停的產業,也是最晚恢復的,」周佑洋感慨表示。這段時間,必應與旗下300名員工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抓緊喘息時間,與中國市占率最大的「太合音樂集團」合資成立「有秀必應」,深耕華語流行音樂最大市場。
往年,必應每年平均籌辦的展演與節目製作約400場,但今年粗估約高達600場。換算下來,平均一天在全世界就有兩場展演是由必應籌辦,這也帶動必應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8.3億元,稅後淨利8906萬元,EPS 2.02元,創下同期新高。更吸引英國雜誌特地飛來台灣,專文介紹必應籌備演唱會的幕後製作過程。
一路從燈光音響設備小弟入行的周佑洋,至今累積20多年專業,觀察現階段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有三大挑戰:市場規模小、專業人才培養不易、制度尚未完善。
台灣展演市場小,企業夠大才能活
必應創立以來,不乏與國外團隊合作的經驗,問起周佑洋是否羨慕國外團隊的專業分工?他坦言:「剛開始做這一行確實會!」因為比起歐美、中國甚至近十來崛起的韓國市場,台灣展演市場規模較小,他卻也深刻體悟到:「展演行業在國外,也許不一定要是頂尖也能生存;但在台灣,必須成為產業的頂尖者。」
這同時也是必應的優勢與機會,它是台灣少數兼具軟硬體資源的展演公司,不僅能設計演出製作的軟體內容,硬體技術、設備與工程等專業領域也扎根超過十年。
必應旗下設有製作部門,可獨立承接活動,提供藝人或公司多種演出選擇,客戶黏著度高;而疫情間投資成立的「有秀必應」,持續招募人才,培訓後漸漸壯大,目前員工數約30人,已具備獨立承辦巡演能量,包括薛之謙、毛不易等知名歌手巡演。
「經驗值」是必應最大的優勢,周佑洋以舞台上的一張高腳椅舉例:「(藝人)唱到第五首歌的時候,要轉場換成自彈自唱,這時候我們的工作人員誰都可以拿高腳椅上去,但在國外,只有工會的人可以拿那張椅子,如果你拿了,等於搶了他的工作權。」
在美國,展演幕後工作人員均有所屬工會組織,像是IATSE(The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Theatrical Stage Employees,國際戲劇舞台技術工作者聯盟),並且由工會派遣專業人員;台灣則是由承攬的公司旗下專職員工負責,雇傭關係與台灣大不同,透過經驗值才能打磨出屬於必應團隊的SOP。
硬體方面,必應至今累積上萬場的展演,重點投資於燈光、音響等設備。周佑洋說明,必應和客戶在國外演出時使用一樣的設備,除了對接更順暢,也幫助技術人員在學習和實際使用時更接軌國際。
台流出海契機:結合文化產業打團戰
台灣流行音樂未來如何拓展至海外市場?除了中國,周佑洋觀察,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甚至是印尼都是華語音樂試圖突破的市場,要怎麼做?以2019年中國電視劇《陳情令》為例,除了捧紅了兩位男主角,熱潮甚至延伸到音樂專輯、演唱會等一系列產業,必應承辦該劇的泰國粉絲見面會,就是成功出海的例子之一。
周佑洋認為,關鍵在於不能將音樂產業獨立出來孤軍奮鬥,因為單一歌手或樂團跨出海外市場仍須具備國際知名度,若能結合戲劇、電影等多面向文化產業對外行銷,「團體戰」將可幫台灣流行音樂打造出海的契機。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