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孩子恐被迫上閩南語課,本土語言教育淪笑話?
全國高中推行本土語言教育上路滿一年,近期竟傳出不少高校靠著挖角國中小同類教師等等急就章手法達成。同時由於老師難尋,恐讓原住民學生被迫去學閩南語,失去學「祖先的話」政策美意。這場尊重本土多元語言教育的革命,是否淪為空談?高中生又在當教育創新白老鼠?
教育部推動的《國家語言發展法》,111學年度起開始於高一正式實施課程,並列為「部定必修」2學分。不過,施行1年來,近期教師荒怪象愈來愈多!
有教育界工作者私下透露,因為本土多元語種老師難尋,有不少高中索性往在國中小任職的本土語言教師挖角,反正一堂課的鐘點費,只是從360元增加到420元,就能吸引大批長期陷入薪資停滯的老師們跳槽。
另外,還有學生被迫直播和其他校共學,只因為語種老師找不到。甚至還有原住民學生,因為該校苦尋不著超級珍貴的原住民語種老師,有可能因此被迫去上閩南語課或客語課,根本失去了當初讓學生學「祖先的話」政策美意。
究竟,這個打著實現落實文化平權、保護語言文化的教育政策,是否已淪入「為做而做」?困境有哪些?以下是國內教育界第一線面臨衝擊的人士說法。
師資不足,福利不佳
以閩南語為例,金門高中坦承,不少高中在缺乏準備時間,以備齊師資的情況下,只能申請延後一年施行,該校也屬於其中一員。
金門高中校長許自佑表示,金門高中是透過培育自己老師,來解決到外界找通過認證教師的師資不足問題。從編制內的國文老師、歷史老師及一位國文代課老師,共3人去參加課程取得認證。
許自佑指出,這個真的不容易,老師們都很努力。畢竟還是延後了一年,就知道政策理想和實際執行中間的距離。
全國高中教育產業公會更指出,不少國小及國中的閩南語教師近期因此被挖角到高中。這種離奇的搶才荒,也是因為新政策,各高中忙著找足老師才上演。
事實上,本土語言教育實際上有多難達成?《遠見》盤點教育界人士分析高中學校施行《國家語言發展法》內幕,彙整出以下3點困難點:
3大困難點政策難施行
1. 語種太多,培訓不足在缺乏準備時間,以備齊師資
就算是相對最普及的閩南語,因為有證照的師資總量就那些,要短期內大幅增加不容易。更別說原住民族有16族,語種多,師資更不足。客家話則因為區域不同,有腔調的問題與差異性。
在這樣的狀況下,聘用代理教師須達16堂課才得以開缺,然而許多小學校班級數少,校方只能聘請教學支援工作人員或鼓勵校內教師考照兼任,但目前人員供不應求、教師負擔重。
2. 證照專業門檻高,待遇卻沒吸引力
取得中高級證書的人,若非教師無教師證(或無取得教育學程資格),無法比照師資老師領的薪水,只有鐘點費。另外,學校教師也必需參加教育部辦理的5 天共 35 小時本土語言教師認證培訓研習,考試取得中高級以上認證,才能擔任該課程教師。但,目前通過率不到2成情況下,可謂門檻相當高。
3. 政策設計不佳,各校倉促應戰
依照規定,高中生在7月時才會調查要學習哪一種本土語言,只留給教務單位10多天時間去找老師。同時,教育部承諾只要學生有選填該語言,就得開課,實際上還是得有最少約12人才可能開班,根本是逼各校狗急跳牆。
新竹女中考慮採直播共學
到底現在該如何因應?有沒有相對好的方式?新竹女中校長林桂鳳指出,由於本土語言採用學生自由選擇,因此每年以及每個班的人數,會因為學生的選擇而有不同。若是沒有辦法聘請到有特定語種專長的老師時,會以直播共學的方式解決問題。
對於新竹女中可以順利的找齊師資開課,林桂鳳認為「全力配合政策」是唯一目標,也不諱言新竹算是都會區,相較於偏鄉人才資源比較豐富。
原住民小孩恐被迫學閩南語
立法委員謝衣鳳則認為,很多學校只能開閩南語和客語,會不會變得原住民小孩只能選閩南語和客語?明明許多原住民心中渴求的正是傳承祖先文化。這樣有何意義?
另外,母語是閩南語的學生,因選修閩南語的人太多,也可能只能去選客語,這些即將出現的亂象,只是突顯了因缺乏師資,無法學習想學的本土語言,也失去政策原意。
此外,透過線上遠距方式上課,解決師資問題,關鍵是當學生數在少數時,老師有辦法與每個學生互動,上課的成效還不錯,但當學生數較多時,學習的成效就略顯不彰。對遠距線上課程,就有學生反應,用Google Meet開課程,同學根本沒在聽,只是在做自己的事。
《國家語言發展法》也許立意良善,想要保護弱勢文化,但是實踐上能否讓每個小孩都能學到自己想學的語言?或是反而造成學習上的排擠?考量高中學程未來與大學銜接,誘發自學的能力而非填鴨,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這些恐怕只能等教育部進一步思考改進。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教育部推動的《國家語言發展法》,111學年度起開始於高一正式實施課程,並列為「部定必修」2學分。不過,施行1年來,近期教師荒怪象愈來愈多!
有教育界工作者私下透露,因為本土多元語種老師難尋,有不少高中索性往在國中小任職的本土語言教師挖角,反正一堂課的鐘點費,只是從360元增加到420元,就能吸引大批長期陷入薪資停滯的老師們跳槽。
另外,還有學生被迫直播和其他校共學,只因為語種老師找不到。甚至還有原住民學生,因為該校苦尋不著超級珍貴的原住民語種老師,有可能因此被迫去上閩南語課或客語課,根本失去了當初讓學生學「祖先的話」政策美意。
究竟,這個打著實現落實文化平權、保護語言文化的教育政策,是否已淪入「為做而做」?困境有哪些?以下是國內教育界第一線面臨衝擊的人士說法。
師資不足,福利不佳
以閩南語為例,金門高中坦承,不少高中在缺乏準備時間,以備齊師資的情況下,只能申請延後一年施行,該校也屬於其中一員。
金門高中校長許自佑表示,金門高中是透過培育自己老師,來解決到外界找通過認證教師的師資不足問題。從編制內的國文老師、歷史老師及一位國文代課老師,共3人去參加課程取得認證。
許自佑指出,這個真的不容易,老師們都很努力。畢竟還是延後了一年,就知道政策理想和實際執行中間的距離。
全國高中教育產業公會更指出,不少國小及國中的閩南語教師近期因此被挖角到高中。這種離奇的搶才荒,也是因為新政策,各高中忙著找足老師才上演。
事實上,本土語言教育實際上有多難達成?《遠見》盤點教育界人士分析高中學校施行《國家語言發展法》內幕,彙整出以下3點困難點:
3大困難點政策難施行
1. 語種太多,培訓不足在缺乏準備時間,以備齊師資
就算是相對最普及的閩南語,因為有證照的師資總量就那些,要短期內大幅增加不容易。更別說原住民族有16族,語種多,師資更不足。客家話則因為區域不同,有腔調的問題與差異性。
在這樣的狀況下,聘用代理教師須達16堂課才得以開缺,然而許多小學校班級數少,校方只能聘請教學支援工作人員或鼓勵校內教師考照兼任,但目前人員供不應求、教師負擔重。
2. 證照專業門檻高,待遇卻沒吸引力
取得中高級證書的人,若非教師無教師證(或無取得教育學程資格),無法比照師資老師領的薪水,只有鐘點費。另外,學校教師也必需參加教育部辦理的5 天共 35 小時本土語言教師認證培訓研習,考試取得中高級以上認證,才能擔任該課程教師。但,目前通過率不到2成情況下,可謂門檻相當高。
3. 政策設計不佳,各校倉促應戰
依照規定,高中生在7月時才會調查要學習哪一種本土語言,只留給教務單位10多天時間去找老師。同時,教育部承諾只要學生有選填該語言,就得開課,實際上還是得有最少約12人才可能開班,根本是逼各校狗急跳牆。
新竹女中考慮採直播共學
到底現在該如何因應?有沒有相對好的方式?新竹女中校長林桂鳳指出,由於本土語言採用學生自由選擇,因此每年以及每個班的人數,會因為學生的選擇而有不同。若是沒有辦法聘請到有特定語種專長的老師時,會以直播共學的方式解決問題。
對於新竹女中可以順利的找齊師資開課,林桂鳳認為「全力配合政策」是唯一目標,也不諱言新竹算是都會區,相較於偏鄉人才資源比較豐富。
原住民小孩恐被迫學閩南語
立法委員謝衣鳳則認為,很多學校只能開閩南語和客語,會不會變得原住民小孩只能選閩南語和客語?明明許多原住民心中渴求的正是傳承祖先文化。這樣有何意義?
另外,母語是閩南語的學生,因選修閩南語的人太多,也可能只能去選客語,這些即將出現的亂象,只是突顯了因缺乏師資,無法學習想學的本土語言,也失去政策原意。
此外,透過線上遠距方式上課,解決師資問題,關鍵是當學生數在少數時,老師有辦法與每個學生互動,上課的成效還不錯,但當學生數較多時,學習的成效就略顯不彰。對遠距線上課程,就有學生反應,用Google Meet開課程,同學根本沒在聽,只是在做自己的事。
《國家語言發展法》也許立意良善,想要保護弱勢文化,但是實踐上能否讓每個小孩都能學到自己想學的語言?或是反而造成學習上的排擠?考量高中學程未來與大學銜接,誘發自學的能力而非填鴨,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這些恐怕只能等教育部進一步思考改進。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