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脫七大迷思,供應鏈減碳堅定上路

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永續轉型已納入企業ESG治理的一環。台灣逾九成是中小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為國際品牌代工,面對極大的減碳壓力。在這樣的浪潮下,企業如何跨出減碳第一步?

應對氣候異常,企業界愈來愈明白,供應鏈減碳是重中之重。然而,這條路絕非坦途,甚至充滿了各種迷思。

諸如「減碳成本高昂,對企業不划算」或是「供應鏈減碳需要大規模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難以實現」,以及「減碳一定得投入大量新技術」「會影響生產效率延遲交貨」等偏見與迷思,都會造成企業觀望心態,成為永續轉型的跘腳石。

迷思1〉對碳的認知,我們真的同處一個地球上嗎?

實際情況:許多企業目前對碳普遍認知不足,甚至連CEO也不例外。

踏進三陽工業位於新竹湖口的機車生產線,每隔約40秒,一台125cc的SYM牌二輪便俐落組裝完成,效率神速。創下「一桶油從台北騎到高雄」的國民省油神車、2023全新迪爵,就誕生於此。

殊不知,早在17年前,三陽便開始溫室氣體的盤查工作,是最先感受到全球低碳風潮的第一線公司。如今身為機車業龍頭,帶領供應鏈減碳「順理成章」。總計有十家供應商響應,透過改善製程減少能耗,預計計畫結束時,可達3746.09公噸CO2e的減碳效益。

扮演供應鏈的「低碳引路人」,三陽工業發言人田人豪提及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困難,不是說服供應商參與,而是需要先跟協力廠溝通一些基本觀念。

「當初接觸時,供應商排排坐,其實大家頭上一堆問號,」田人豪說,當下就有人問,員工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如何計入碳排?其中一位更開玩笑說,放屁算碳排嗎?田人豪索性一臉認真回答:「如果你是牛的話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