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建國市場成「食材寶庫」!印度與俄羅斯人都來這挖寶
身披古典紅磚外牆,坐擁巴洛克式建築底蘊,乍看之下,與東京車站有幾分神似的台中建國市場,是中部最大食材集散地,外觀獨樹一格、攤位格局井然有序,是近年來公有市場改建迭代的經典代表,成為許多觀光客「朝聖」的新景點,連印度、俄羅斯顧客,都來此「挖寶」。
對比當前的吸睛面貌,很難想像,半世紀前,原址位於東區建國路的建國市場,是棟被大量流動攤販圍繞的住商混合建築。由於鄰近干城營區,伙房兵常就近前往採買,且附近設有多間軍用品店,因此在地人多以「兵仔市」稱之。
自1972年啟用以來,建國市場因食材豐富、價格實惠,肉品、海鮮、蔬菜水果、五金用品,應有盡有,外加緊鄰火車和公車站的交通優勢,使之成為台灣中部農產品、百貨的主要集散地,台中及周邊縣市許多餐飲、飯店業者,都是老主顧。
客群驚人,攤商幾乎個個從零售商升格為批發商
現任建國市場自治會會長蔡鈴欽回憶,40年前,想在建國市場租個攤位,難如登天。而龐大的集客能力,致使許多攤販,即便擠不進市場內,也要在外圍擺攤,一度讓建國市場外集結了超過500攤的流動攤販。
當年,蔡鈴欽和父親在建國市場外圍擺攤,販售醃漬菜脯,經常貨都還沒卸完,就被消費者搶購一空,「建國市場每個攤位,都像經銷商,要什麼(商品)都有,薄利多銷,一次滿足你的需求。」蔡鈴欽說。
於建國市場周邊擺攤超過十年,蔡鈴欽才終於「等」到一個市場內的攤位,在此創立銷售各式素食醬菜的「新隆發醬園」,一路經營至今,還獲得經濟部「五星樂活名攤」肯定,而台鐵便當中的菜脯,正是「新隆發醬園」的招牌商品之一。
陪伴台中居民走過40多個年頭的「舊建國市場」,為配合鐵路高架化和中區再生計畫,於2016年9月吹熄燈號,並於同月搬遷至建成路現址,以巴洛克式建築外觀,展現全新形象。
外觀翻新、機能升級,上市場採買像逛Costco
對比當前的吸睛面貌,很難想像,半世紀前,原址位於東區建國路的建國市場,是棟被大量流動攤販圍繞的住商混合建築。由於鄰近干城營區,伙房兵常就近前往採買,且附近設有多間軍用品店,因此在地人多以「兵仔市」稱之。
自1972年啟用以來,建國市場因食材豐富、價格實惠,肉品、海鮮、蔬菜水果、五金用品,應有盡有,外加緊鄰火車和公車站的交通優勢,使之成為台灣中部農產品、百貨的主要集散地,台中及周邊縣市許多餐飲、飯店業者,都是老主顧。
自1972年啟用以來,建國市場成為台灣中部農產品、百貨的主要集散地。黃菁慧攝
客群驚人,攤商幾乎個個從零售商升格為批發商
現任建國市場自治會會長蔡鈴欽回憶,40年前,想在建國市場租個攤位,難如登天。而龐大的集客能力,致使許多攤販,即便擠不進市場內,也要在外圍擺攤,一度讓建國市場外集結了超過500攤的流動攤販。
當年,蔡鈴欽和父親在建國市場外圍擺攤,販售醃漬菜脯,經常貨都還沒卸完,就被消費者搶購一空,「建國市場每個攤位,都像經銷商,要什麼(商品)都有,薄利多銷,一次滿足你的需求。」蔡鈴欽說。
於建國市場周邊擺攤超過十年,蔡鈴欽才終於「等」到一個市場內的攤位,在此創立銷售各式素食醬菜的「新隆發醬園」,一路經營至今,還獲得經濟部「五星樂活名攤」肯定,而台鐵便當中的菜脯,正是「新隆發醬園」的招牌商品之一。
在此創立銷售各式素食醬菜的「新隆發醬園」,一路經營至今,還獲得經濟部「五星樂活名攤」肯定。黃菁慧攝
陪伴台中居民走過40多個年頭的「舊建國市場」,為配合鐵路高架化和中區再生計畫,於2016年9月吹熄燈號,並於同月搬遷至建成路現址,以巴洛克式建築外觀,展現全新形象。
外觀翻新、機能升級,上市場採買像逛Cost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