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港口而生 新舊兼容的鹽埕風華

鹽埕,從地方的曬鹽場,在日治時期都市規劃下,躍升為高雄第一的「盛場」(さかりば);戰後又成為舶來品交易與接觸美國文化的窗口。鹽埕的發展有許多因緣際會,但是都離不開與高雄港的連繫。

拜訪《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高雄第一盛場:鹽埕風》的作者李文環,他開門見山點出:「高雄市兩個主要街區——哈瑪星和鹽埕區,是由日本政府一手打造出來的;今日高雄的基礎也是日本時代奠定下來的。」

李文環從經濟觀點爬梳,論述鹽埕從鹽田搖身一變成為高雄最繁華鬧區的過程。(林旻萱攝)


日本人一手打造的街區

高雄港舊稱「打狗港」,因天津條約開港,而躍上了國際舞台。甲午戰後,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考量運送重要資源(如樟腦、糖、米)至日本的交通方式,鐵道與港口成為首選。縱貫鐵道從北一路鋪設到打狗港驛(今「舊打狗驛故事館」),並且疏濬港口,取其淤砂填海造陸成了今日的哈瑪星。「打狗港驛1900年通車,填海造陸首期工程在1905年完成,其後港口貿易穩定成長, 1907年打狗港的貿易就超過安平港。」李文環回溯高雄的發展。
港口帶來的利潤,使總督府迅速開展第二期的築港計畫(1908~1945),哈瑪星發展漸趨飽和,鄰近的鹽埕成了首選,碼頭、倉庫及新市街等用地需求,使鹽埕轉型變身為新式街區。
李文環要我們回想,早期的輪船都是散裝貨輪,出口的砂糖、稻穀,皆以麻袋打包,分批由碼頭工人搬運裝卸,需求大量勞力,帶來工作機會,吸納了大批的移民入住。這些勞動力多來自鄰近的澎湖,當地的漁民逢秋冬季就因東北季風吹拂無法出海捕魚,選擇就近到打狗打工,時間一久,移工變定居,高雄的移民以澎湖最多。日後返鄉的鹽埕子弟邱承漢回想,小時候餐廳會取名望安或七美海產店,會吃南瓜米粉和長條狀的澎湖絲瓜,這一點都不違和,都與澎湖來的移民相關,也成為日後追尋歷史的線索。
再者則是船員,李文環引用數據,在高雄一期築港完成時(1912年),一年至少有150艘船進出,一艘船約有40~50名船員,到了1920年之後,一年至少有600多艘船進港,隨之而來的船員少說上萬人。做為港口發展的主要人力,李文環補充說明,不要小看船員和搬運工的消費力,他們薪水優渥,但要紓解工作的壓力和海上生活的寂寥,上岸後縱情在酒家等聲色場所或是提供娛樂的劇場,成了鹽埕發展初期產業的主力,也開發了特殊的市場需求。

瀨南街上葉太太的「織補」,是鹽埕還碩果僅存的壁攤之一。因應過度的商場人潮而產生的壁攤,利用騎樓、巷道的畸零地做生意,不難想見當年鹽埕人潮的門庭若市。(林旻萱攝)


盛場時代來臨

以往史學家多從「生產」角度論述地方史,但李文環認為鹽埕更適合從「消費」的角度觀察。拿哈瑪星和鹽埕兩地來說,專精於經濟史的李文環從戶籍資料來佐證,哈瑪星的銀行多、海運業多、漁業多,鹽埕則是百貨業多、餐飲業多、劇場多和休閒娛樂業多,「哈瑪星是政治經濟中心,鹽埕則是被塑造成消費服務的地方。」
他再援引日本學者沖浦和光對「盛場」的論述:「盛場是指結合了特殊行業、服務業、百貨消費業等等,提供服務和娛樂的街區。」港口為鹽埕帶來了人力與商機,除了日常物質的消費外,特殊的聲色場所應聲發展,又有提供大眾娛樂的劇場林立,接續帶動了料理店、百貨店及相關商店的聚集。
李文環爬梳了史料,從現代化的飲食、多樣化的休閒和華麗的百貨數個面向論述鹽埕「盛場」的樣貌。港口發展帶起市街人口成長,促成新式的公設市場出現;飲食一條街的出現,是外食文化及休閒飲食的指標;專賣和菓子的菓子屋,都展現了當時文化的豐富度。還有重視空間展演的酒樓、料理屋的門庭若市,讓吃食不只是果腹,更進入文化的層面,昭示這城市是如何走在時代的前端。
咖啡——跟著生活情調走入了1930年代的高雄,多數咖啡館聚集在鹽埕區,全盛時期有21家之多。日治時期有四座劇場座落鹽埕:高雄劇場、金鵄館、鹽埕座、昭和館,影音娛樂帶動餐飲、流行消費。鹽埕町曾被譽為「高雄市的銀座」,而鹽埕還真有一棟建築以「銀座」命名,「高雄銀座」(今「國際商場」)是一座使人目眩神迷的商品街。高雄第一家百貨公司——吉井百貨1938年開幕,在地人暱稱「五層樓仔」,和台北的菊元、台南林百貨並稱日治時代三大百貨;李文環提出數據,從高雄設市(1924年)至吉井百貨開幕,短短14年,生活用品及百貨店家的數量遽增為505家,更是將鹽埕推向消費的高峰。
遙想街區當年的榮景,「叁捌地方生活」創辦人邱承漢形容:「當年的鹽埕,就是現在的台北信義區。」

昔日拆船業從遊輪拆卸下來的物品包羅了生活的日常所需,連留聲機、黑膠唱盤都有。(林旻萱攝)


拆船古董店裡的無奇不有

拆船業則是鹽埕歷史上的一個小插曲。李文環再聊起,二戰後,高雄港沈船遍佈,當時政府允許民間打撈拆解轉售獲利,船隻被解體後的各種鐵料、機件、廢五金等,再轉售給不同的需求者,這成為高雄拆船業的源頭;其後業者看好拆船的利潤,又從國外進口報廢船隻,拆船業在高雄繁榮了20多年;唯拆船的工安問題與環境汙染問題,讓政府收回拆船碼頭,拆船業在1980年代從巔峰走向沒落。
老一輩的人會記得公園路上一整條的五金街,是拆船業衍生的周邊榮景;如今要再憶起拆船業那段光景,我們拜訪位在愛河岸邊經營「航海古董商行」的收藏家黃道明。探進店裡,堆積如山的古董僅留下一處走道空間,「我做這一行已經50多年了」,黃道明說,在他的收藏裡,最罕見的就是天文鐘和六分儀,他取出一個木盒,是1898年的天文鐘,「以前沒有GPS,船要出港的時候,要使用天文鐘和六分儀,校正航線是否偏離。」
經營古董買賣,要博古通今,問黃道明怎麼能知曉這麼多事情,「很多是客人教我的;當年,客戶會先來電報,註明要船上的家具或是儀器等,我就去找拆船的老闆交涉,有時候老闆不懂貨,隨便出售,就像一場賭注。」
拆船業光景好的時候,同業就有兩百多家,拆卸的品項多是外銷。除了船上專業的導航工具,「這是日本留下的潛水頭盔、羅經台、各國製的霧號、探照燈、俥鐘……」黃道明隨口點數,都是寶貝。
遊輪上還包羅了生活的日常所需,他秀出一台百年的削鉛筆機,口中說著船上鍋碗瓢盆很好賣,手一指角落留著非賣品的自動演奏鋼琴,「還有黑膠?」「有呦!等一下放給你聽。」不一會兒,他手轉留聲機發條,「Silent night, holy night……」樂音流瀉而出,讓人頓時陷入戰後的鹽埕區,美國大兵玩樂閒晃,酒吧林立的光景。

邱承漢回鄉的理由,只是單純的擔心,「小時候喜歡的鹽埕好像要不見了。」


說著港口故事的街區

二戰後的鹽埕,再次因時代巨輪而開展不同的面貌。1950 年代美國協防台灣,美軍船艦常停泊在高雄港補給和維修,鹽埕成為美國大兵休假玩樂的地方,鹽埕內直通港口的七賢三路被稱是「酒吧街」,帶動周邊餐飲、服飾、娛樂業,美軍配給的菸酒、電器、衣物、軍用品等,透過管道流入市面,成為搶手貨。
當時島內特殊的政經局勢,政府管制外匯,對進口商品施予高關稅制,但擋不住真正想要流通的人或貨,鹽埕因鄰近港口,船員私帶外國貨品入境變賣,「舶來品」悄悄現身,要找最流行的,當然來鹽埕。
2011年回鄉的邱承漢,訪談周邊鄰居,做田野調查,也發現了街區地理空間的趣味。
像新樂街是有名的銀樓街,為什麼銀樓會聚集開設在港口附近,邱承漢得到的回答,「因為這邊臨近港口,資訊最流通」,在資訊封閉的時代,每天港口有跟香港對開的船,可以得到最新的國際外匯、金價資訊。李文環則說,這裡是當年船員出航前獲得金銀融資以便回航帶水貨的地方。邱承漢還訪談到港口邊的車行老闆,也是因為當年船員都愛買一台偉士牌,一來拉風,二來車廂空間大,可以存放很多舶來品,讓車行儲存了很多舊車零件,至今仍可專修偉士牌為主。
邱承漢的外婆當年去日本學美髮與新娘禮服設計,回台在五福四路上開設「正美美容院」。一開始以美容美髮為主,邱承漢說:「你想那個年代有誰有能力負擔?就是在隔壁酒吧街上班的bar girl呀!」初期事業靠著bar girl撐下來;後來營業額仰賴西式婚紗,因為正美對面就是堀江商場,當時南台灣的流行指標就是堀江商場,連香港的奇華月餅在這邊都買得到;新人籌備婚禮,會來新樂街買金飾和十二禮,被「正美」櫥窗內的細緻婚紗吸引,店家名氣一出,很多客人特地從外地來租婚紗。
「你會發現這邊的商店就像是人際關係的六度分隔理論,不管怎麼牽連都會跟港口有淵源。」邱承漢說。

把塩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打造成青銀共市的空間,邱承漢希望把「上市場」的記憶與互動在空間中保留下來。


成為海洋的城市

這屬於港口的生活感,是邱承漢所眷戀的。說起他回鄉的理由,「一開始蠻單純的,就是小時候喜歡的鹽埕好像要不見了。」
外婆的店面在90年代因轉作外銷而閒置,邱承漢想讓熟悉的空間被保留,但總要讓空間在新時代找到新的功能。改建工程除了保留下空間的歷史與軌跡外,分別取外婆與自己出生的30與80年代,命名為「叁捌旅居」(後改為工作室,更名為「叁捌地方生活文化」),象徵世代傳承。
回鄉後,他也發現了鹽埕的失衡,大家認為新的比舊的好、舊的物件一直消失;回鄉的隔年,僅存的一間老戲院被拆掉了,「這樣一來能夠見證鹽埕這街區曾經有22家劇院的歷史就不見了,現在只能靠口述昔日的光景。」邱承漢惋惜地說。此外,大量的資源投注在駁二特區,昔日熱鬧喧嘩的老城區反而少人聞問,邱承漢擔憂,「駁二無法代表鹽埕的過去,缺了老城區這一塊,就會像根被抽走一般,當有一天再回首時,這邊如果只剩下駁二……」
他動念改造「塩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延續為老空間找到新時代的功能與意義,「很多的人情味或者生活方式是建立在『上市場』的互動裡,把空間保留下來,那樣的記憶與互動就會繼續維持。」要改造老市場,絕不是讓老攤商離開,而是用不同經營模式導入年輕客群。他先在市場租一個攤位,開起「叁捌菜攤仔」二手物品交換平台,先成為市場的一員,和原有的攤商溝通理念,再由團隊承租下其他攤台,招募評選青年攤商進駐;在傳統市場裡,豬肉攤旁開起了創意料理,賣起魚漿炸物,可以坐下喝一杯,大咬一口異國捲餅,這樣的「青銀共市」,也吸引年輕世代願意走進傳統市場。
2020年,他更在「高雄銀座」找到合適空間而發展出住宿為主的複合式場域「銀座聚場」,旅宿和咖啡廳的結合,實驗老空間更多的可能性。在叁捌團隊的影響下,鹽埕不再一昧地拆掉老建物,而是越來越多人進駐在老空間裡長出新的創意,越來越多人願意走進舊城區,認識鹽埕新舊交融的氣息。
這樣的話說從頭,是否勾起你一訪鹽埕的好奇?不妨聽聽邱承漢的建議,搭輕軌到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再徒步從駁二特區晃進老城區;或是搭港輪從海上觀覽高雄港,散步港邊,你將更能體驗到這個因港口而生的城市,港口與生活的緊密繫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