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一門好生意?三大財務報表告訴你!
根據經濟部10月28日最新發布的《202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59萬家,占全體企業達98%以上,創歷年新高。台灣所稱的中小企業,是指實收資本額在新台幣一億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二百人之事業。這些中小企業也許並不需要精細的財務報表,多半只看銀行帳戶現金餘額,即能掌握公司的營運狀況。
但隨著企業規模逐漸成長,如果無法有更精準的財報,可能會無法確實掌握真正獲利的項目、是否存在吃錢怪獸;或者明明損益表數據很漂亮,毛利率卻奇低;或者現金流不明確,資產與負債評估無法準確反映公司經營狀況。當缺乏準確判斷這些數據的知識,往往導致經營者無法做出正確的經營策略。
中小企業老闆的痛:普遍不懂三大財報
「超級數字力」講師林明樟,專門教授創業者與企業中高階主管「財務思維」與「財報分析」,自2012年開辦課程以來,上過課的學員超過2萬人,涵蓋全球超過200家各行業的中高階主管,包括:阿里巴巴、好市多(Costco)、花旗銀行(Citibank)、精工愛普生(EPSON)、日立(HITACHI)、日本花王(Kao)集團、捷安特(GIANT)、統一集團等,學員遍及兩岸三地、日、韓、東南亞各國,甚至遠自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瑞士、澳洲,都有人專程來台上課。
面對這麼多創業者與中高階主管,標榜教學員看懂「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等三大財務報表的林明樟指出,有財務觀念的通常只有上市、上櫃公司,因為他們有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財務長)、有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註冊會計師)。反觀多數中小企業,對三大財務報表所知甚微,如果能同時看懂,就贏人家很多了。
中小企業創辦人經營企業多年後,為什麼無法解讀財務報表?林明樟指出,企業經營通常是「產、銷、人、發、財」,也就是剛開始為了推出好產品,幾年時間便過去了;等產品賣不出去,再重視行銷,又是幾年的時間;然後延攬人才、再研發商品,最終一、二十年過去了,才看到財務的問題。
老闆必學:三大報表如何看?
林明樟言簡意賅的說明三大財務報表的作用:透過損益表,可以了解一家公司賺了多少錢;資產負債表可檢視公司的財產與借貸情形;現金流量表則可看出公司資金的增減。
1.損益表
透過「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計算毛利率與費用率,可以看出企業所經營的生意是否賺錢、是不是一門好生意。林明樟指出,不少企業從損益表上看到公司營收數十億,最後淨利卻只有幾千萬,薪水發不出來,常常要跑三點半;或是明明帳上賺錢,卻黑字倒閉。這些情況多半因為企業老闆不曉得損益表僅供參考,沒有注意毛利率與費用率,即便有淨利也僅供參考。
那麼,毛利率多少才是好生意?林明樟認為,依行業別有所差異,從費用率回推毛利率,便可以知道應該抓多少毛利,通常製造業有25%就不錯;餐飲業至少要45%,因為房租、人事、水電大概就占成本的三分之一。而生意有沒有長期穩定獲利的能力,端視企業有沒有賺錢的真本事。
2.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或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有助企業釐清自身的財產與借貸,從中可以了解企業的經營能力。不少經營者未透過資產負債表檢視存貨是否過多、過少,應收帳款是否及時收回,只看到損益表不漂亮,就以為業績不好,需要更多的銷售額,因此反而擴大存貨。
林明樟提醒,做生意有完整的週期,要注意賺的錢有沒有真正流入公司。損益表上看到營收不錯,但營收並非收現金,通常需要幾個月現金才會流入,這段時間就可能現金不足,導致週轉不靈。
3.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關乎一家公司的底氣,做生意要「現金為王」,要「比氣長」。林明樟強調,「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只要手上夠有錢,整個市場還在,你就活得下來。」尤其是新創公司,一開始並不需要看三大報表,而是要重視現金流量,因為滿手現金,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買下想要的資產;但滿手資產,則不一定能及時換成現金活下來。
即便大型企業,也存在上述問題。林明樟舉曾是全球第二大觸控面板大廠的勝華科技為例,2012年營收超過一千億台幣,雖然營收漂亮,毛利率卻只有3%,且擴廠過度,一旦客戶抽單,手上沒有現金,公司就倒了,一千億的公司就不見了。
林明樟指出,財務報表猶如汽車的儀表板,即便不知道車子的性能、馬力、扭力,但只要看到儀表板上有紅燈亮起,就知道是否沒水、沒油、沒電。不少企業損益表明明沒有賺錢,為什麼可以繼續經營?因為仰賴借錢、融資好像軋得過去,但很容易發生財務危機,只要一個閃失就無以為繼。
透過三大財務報表,在公司營運出問題前兩三年,就可看到問題,才能提前預防,知道怎麼做調整,或怎麼轉行。
調整三步驟:比氣長、找對戰場、調整經營能力
很多時候,企業明知道毛利率不好不能做,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廠已經蓋好了,客戶也在,生意到底接還是不接?林明樟認為,如果毛利率無法提高,可以設法縮減成本,也可以透過新產品、新市場,或新品類、新應用,達到提高毛利率的目的。
林明樟強調,企業必須不斷問自己: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公司有沒有賺錢的真本事?現在生意有沒有長期穩定獲利的能力?
一旦要轉行,則可以採取「增加現金、深耕市場、調整經營體質」三個步驟,「有足夠的現金,才能存活,再回過頭來找到對的戰場、對的市場,再來調整經營能力。」他認為,很多企業沒有賺錢,卻一直在調整經營能力,其實應該要用最少的錢去測試生意能不能做,驗證「損益表存不存在」。
尤其新創團隊,更要「現金為王」。林明樟強調,不同企業生命週期其實是不一樣的,新創團隊通常公司制度亂,且因為沒有賺錢能力,損益表是虛的,資產負債表也是虛的,只有股本是實的。因此團隊的任務就是「把損益表變實」。
因此,第一個「增加現金」的步驟,必須這麼做:「把你手上的錢省省地花,找到你的客戶,找到你的市場,確定損益表能存在,將損益表變實(即真正獲利),跨越第一個2.5年的死亡之谷。」隨著規模越來越大,則進入第二個步驟「深耕市場」:「要能夠將損益表變大,在自己的領域做到一米深、百米深、千米深,做到自己的品類王,做到自己灘頭堡裡的霸主。」第三個「調整經營體質」階段,則專注在經營管理、經營效率。
過去曾有經營事業失敗經驗的林明樟對「比氣長」深有體會,因此於2020年再度創業推出「GA黃金甲」保健食品時,就準備了7年的資本,確保這7年公司能正常營運。
會員思維:縮短用戶的心理距離
至於企業經營者應如何深耕自己的領域,林明樟建議要有「會員思維」,以客戶為中心。當多數人為了搶冷流量,透過廣告觸及、促銷等活動招攬客戶時,不妨好好經營既有的熟客、鐵粉,透過三個提問:「你最喜歡我們什麼地方?你最討厭我們什麼地方?如果你是創辦人,你會做什麼改變?」以便掌握自身的強項,調整經營體質,拉近與客戶的心理距離。
他以IBM的轉型為例:1990年至1993年間,原本的「藍色巨人」電腦大廠,連續虧損金額高達168億美元。當時新上任的CEO葛斯納(Louis Gerstner)從該公司1993年第一季的業績報告發現,公司大型電腦與個人電腦業務均表現不佳,但服務項目的收入卻有所增長。因此,葛斯納決定收購蓮花(Lotus)軟體公司,搶進軟體服務戰場,之後更將企業組織調整為以顧客為中心重組,讓公司的管理層由原本的9層減至4層。
林明樟表示,當時葛斯納帶了一組人大量地詢問客戶,了解到客戶最討厭的是服務慢,事情通知8個部門才得到協助,抱怨為什麼不能提供單一窗口?針對這些問題,IBM積極進行轉型,「葛斯納就是看到客戶可能想要什麼,以及他現在面臨的問題。創業就是在解決問題,你解決的問題越大,價值越高。」
透過組織重組,組織能對外界環境得以做出迅速的反應,葛斯納的管理模式,被認為是90年代之後,最重要的組織變革與管理創新之一,將企業界的思維從「產品中心」轉向「客戶中心」。
林明樟建議:「永遠面向客戶,花更多的時間跟鐵粉聊天,不重要的事情則採取外包。」他舉例,這幾年社群平台的演算法一直改變,可以外包讓專人協助公司操作,省下來時間做更重要的事情,如核心產品的研發或會員服務,他強調要永遠專注在能夠「不斷積累競爭力」的事情上。
整體而言,林明樟建議中小企業的老闆不要什麼都管,他認為控制一些小的費用,如水、電、衛生紙、便當等並不重要,「管到後面,員工都不做事了。你一直去盯財務、會計人員盤點資產,它也不會影響到你經營事業會不會輸。」他誠心建議企業老闆應該要花心力在損益表,要努力增加營收,增加毛利率,要抓大放小,不要做小數點以下的努力。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40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40期)謝謝!
但隨著企業規模逐漸成長,如果無法有更精準的財報,可能會無法確實掌握真正獲利的項目、是否存在吃錢怪獸;或者明明損益表數據很漂亮,毛利率卻奇低;或者現金流不明確,資產與負債評估無法準確反映公司經營狀況。當缺乏準確判斷這些數據的知識,往往導致經營者無法做出正確的經營策略。
中小企業老闆的痛:普遍不懂三大財報
「超級數字力」講師林明樟,專門教授創業者與企業中高階主管「財務思維」與「財報分析」,自2012年開辦課程以來,上過課的學員超過2萬人,涵蓋全球超過200家各行業的中高階主管,包括:阿里巴巴、好市多(Costco)、花旗銀行(Citibank)、精工愛普生(EPSON)、日立(HITACHI)、日本花王(Kao)集團、捷安特(GIANT)、統一集團等,學員遍及兩岸三地、日、韓、東南亞各國,甚至遠自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瑞士、澳洲,都有人專程來台上課。
面對這麼多創業者與中高階主管,標榜教學員看懂「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等三大財務報表的林明樟指出,有財務觀念的通常只有上市、上櫃公司,因為他們有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財務長)、有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註冊會計師)。反觀多數中小企業,對三大財務報表所知甚微,如果能同時看懂,就贏人家很多了。
中小企業創辦人經營企業多年後,為什麼無法解讀財務報表?林明樟指出,企業經營通常是「產、銷、人、發、財」,也就是剛開始為了推出好產品,幾年時間便過去了;等產品賣不出去,再重視行銷,又是幾年的時間;然後延攬人才、再研發商品,最終一、二十年過去了,才看到財務的問題。
林明樟認為企業經營者應深耕自己的領域,要有「會員思維」,以客戶為中心。黃昱攝影
老闆必學:三大報表如何看?
林明樟言簡意賅的說明三大財務報表的作用:透過損益表,可以了解一家公司賺了多少錢;資產負債表可檢視公司的財產與借貸情形;現金流量表則可看出公司資金的增減。
1.損益表
透過「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計算毛利率與費用率,可以看出企業所經營的生意是否賺錢、是不是一門好生意。林明樟指出,不少企業從損益表上看到公司營收數十億,最後淨利卻只有幾千萬,薪水發不出來,常常要跑三點半;或是明明帳上賺錢,卻黑字倒閉。這些情況多半因為企業老闆不曉得損益表僅供參考,沒有注意毛利率與費用率,即便有淨利也僅供參考。
那麼,毛利率多少才是好生意?林明樟認為,依行業別有所差異,從費用率回推毛利率,便可以知道應該抓多少毛利,通常製造業有25%就不錯;餐飲業至少要45%,因為房租、人事、水電大概就占成本的三分之一。而生意有沒有長期穩定獲利的能力,端視企業有沒有賺錢的真本事。
2.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或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有助企業釐清自身的財產與借貸,從中可以了解企業的經營能力。不少經營者未透過資產負債表檢視存貨是否過多、過少,應收帳款是否及時收回,只看到損益表不漂亮,就以為業績不好,需要更多的銷售額,因此反而擴大存貨。
林明樟提醒,做生意有完整的週期,要注意賺的錢有沒有真正流入公司。損益表上看到營收不錯,但營收並非收現金,通常需要幾個月現金才會流入,這段時間就可能現金不足,導致週轉不靈。
3.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關乎一家公司的底氣,做生意要「現金為王」,要「比氣長」。林明樟強調,「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只要手上夠有錢,整個市場還在,你就活得下來。」尤其是新創公司,一開始並不需要看三大報表,而是要重視現金流量,因為滿手現金,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買下想要的資產;但滿手資產,則不一定能及時換成現金活下來。
即便大型企業,也存在上述問題。林明樟舉曾是全球第二大觸控面板大廠的勝華科技為例,2012年營收超過一千億台幣,雖然營收漂亮,毛利率卻只有3%,且擴廠過度,一旦客戶抽單,手上沒有現金,公司就倒了,一千億的公司就不見了。
林明樟指出,財務報表猶如汽車的儀表板,即便不知道車子的性能、馬力、扭力,但只要看到儀表板上有紅燈亮起,就知道是否沒水、沒油、沒電。不少企業損益表明明沒有賺錢,為什麼可以繼續經營?因為仰賴借錢、融資好像軋得過去,但很容易發生財務危機,只要一個閃失就無以為繼。
透過三大財務報表,在公司營運出問題前兩三年,就可看到問題,才能提前預防,知道怎麼做調整,或怎麼轉行。
調整三步驟:比氣長、找對戰場、調整經營能力
很多時候,企業明知道毛利率不好不能做,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廠已經蓋好了,客戶也在,生意到底接還是不接?林明樟認為,如果毛利率無法提高,可以設法縮減成本,也可以透過新產品、新市場,或新品類、新應用,達到提高毛利率的目的。
林明樟強調,企業必須不斷問自己: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公司有沒有賺錢的真本事?現在生意有沒有長期穩定獲利的能力?
一旦要轉行,則可以採取「增加現金、深耕市場、調整經營體質」三個步驟,「有足夠的現金,才能存活,再回過頭來找到對的戰場、對的市場,再來調整經營能力。」他認為,很多企業沒有賺錢,卻一直在調整經營能力,其實應該要用最少的錢去測試生意能不能做,驗證「損益表存不存在」。
尤其新創團隊,更要「現金為王」。林明樟強調,不同企業生命週期其實是不一樣的,新創團隊通常公司制度亂,且因為沒有賺錢能力,損益表是虛的,資產負債表也是虛的,只有股本是實的。因此團隊的任務就是「把損益表變實」。
因此,第一個「增加現金」的步驟,必須這麼做:「把你手上的錢省省地花,找到你的客戶,找到你的市場,確定損益表能存在,將損益表變實(即真正獲利),跨越第一個2.5年的死亡之谷。」隨著規模越來越大,則進入第二個步驟「深耕市場」:「要能夠將損益表變大,在自己的領域做到一米深、百米深、千米深,做到自己的品類王,做到自己灘頭堡裡的霸主。」第三個「調整經營體質」階段,則專注在經營管理、經營效率。
過去曾有經營事業失敗經驗的林明樟對「比氣長」深有體會,因此於2020年再度創業推出「GA黃金甲」保健食品時,就準備了7年的資本,確保這7年公司能正常營運。
會員思維:縮短用戶的心理距離
至於企業經營者應如何深耕自己的領域,林明樟建議要有「會員思維」,以客戶為中心。當多數人為了搶冷流量,透過廣告觸及、促銷等活動招攬客戶時,不妨好好經營既有的熟客、鐵粉,透過三個提問:「你最喜歡我們什麼地方?你最討厭我們什麼地方?如果你是創辦人,你會做什麼改變?」以便掌握自身的強項,調整經營體質,拉近與客戶的心理距離。
他以IBM的轉型為例:1990年至1993年間,原本的「藍色巨人」電腦大廠,連續虧損金額高達168億美元。當時新上任的CEO葛斯納(Louis Gerstner)從該公司1993年第一季的業績報告發現,公司大型電腦與個人電腦業務均表現不佳,但服務項目的收入卻有所增長。因此,葛斯納決定收購蓮花(Lotus)軟體公司,搶進軟體服務戰場,之後更將企業組織調整為以顧客為中心重組,讓公司的管理層由原本的9層減至4層。
林明樟表示,當時葛斯納帶了一組人大量地詢問客戶,了解到客戶最討厭的是服務慢,事情通知8個部門才得到協助,抱怨為什麼不能提供單一窗口?針對這些問題,IBM積極進行轉型,「葛斯納就是看到客戶可能想要什麼,以及他現在面臨的問題。創業就是在解決問題,你解決的問題越大,價值越高。」
透過組織重組,組織能對外界環境得以做出迅速的反應,葛斯納的管理模式,被認為是90年代之後,最重要的組織變革與管理創新之一,將企業界的思維從「產品中心」轉向「客戶中心」。
林明樟建議:「永遠面向客戶,花更多的時間跟鐵粉聊天,不重要的事情則採取外包。」他舉例,這幾年社群平台的演算法一直改變,可以外包讓專人協助公司操作,省下來時間做更重要的事情,如核心產品的研發或會員服務,他強調要永遠專注在能夠「不斷積累競爭力」的事情上。
整體而言,林明樟建議中小企業的老闆不要什麼都管,他認為控制一些小的費用,如水、電、衛生紙、便當等並不重要,「管到後面,員工都不做事了。你一直去盯財務、會計人員盤點資產,它也不會影響到你經營事業會不會輸。」他誠心建議企業老闆應該要花心力在損益表,要努力增加營收,增加毛利率,要抓大放小,不要做小數點以下的努力。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40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40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