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多少投資人操作ETF賺錢了?
這幾十年來,最成功的金融商品當屬「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d Traded Fund,簡稱ETF)了。世界各國的ETF都出現爆炸性成長。不論從淨值、發行檔數、交易金額看,都是如此。根據Statista的統計,全球ETF在2003年有276檔,約2,000億美元的規模,到了2022年計有8,754檔,約10兆美元的規模。台灣的ETF也是百花齊放,首檔0050在2003年發行,規模35億台幣,到2023年已有240檔以上,規模破3兆台幣,受益人人數達640萬,號稱全國每4人即有1人持有ETF。
主動轉被動 不是那麼容易
這當然是投資史上的重大改變:從主動型轉而擁抱被動型投資,而且是在相當短的期間,加速蛻變。但投資人的行為,是否因持有ETF而有所轉換,甚至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從而改善投資報酬率,則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行為上的改變非常不容易,而全球這麼多投資人一起改變,更需要時間。主動型投資與被動型投資的行為天差地遠,投資人真能無縫接軌嗎?不無疑問。
首先,許多投資人喜歡把ETF當成股票,進進出出。所以,就算台股平均每年漲15%,也不表示0050投資人每年賺15%。這點在拙文〈股票投資的關鍵能力〉所提的「富達內部報告」已經解釋過了。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年化報酬率高達29%,但投資人進進出出,平均只得到7%。而報酬率最高的客戶竟然是死亡或失聯者,因為他們無法進出。
其次,ETF已經從早期的市值型ETF,以追蹤整體股市為主,發展出主題式、產業型、高股利型等只追蹤市場一小部分股票的ETF。這些ETF理論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非系統性風險,某些主題型ETF的成分股更是彼此高度相關,這樣的設計,和效率投資組合的概念背道而馳。長期而言,投資績效很難打敗大盤。
對德國ETF投資人的實證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的布達加雅(Utpal Bhattacharya)教授曾以德國網路券商約8,000名客戶自2005年至2010年的交易資料,分析投資人買進ETF之後,報酬率的變化。結果頗令人震驚:投資人買進ETF之後,投資組合的報酬率並沒有改善。他認為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買到錯誤的ETF,一是買賣時機錯誤。布達加雅教授於是針對每個客戶資料,在第一次買進ETF時,假設性地改為買進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是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所編製的證券指數)全球市值型ETF,並設定成買進持有(Buy and Hold),中間沒有進出。結果發現,投資人的ETF部位,年化報酬提升了2%。
換句話說,只要買進持有最原始的市值型ETF,不要交易,就可以有很好的績效。而花心思去挑主題型ETF,並且進出操作,反而影響績效。這個研究結果,對於五花八門、交易熱絡的ETF市場,無疑是一個諷刺。大家忙了半天,到底有沒有賺錢啊?
巴菲特與對沖基金的百萬賭注
巴菲特在2008年1月1日和對沖基金界做了一個一百萬美元的賭注,他賭標普500的指數基金10年的績效會勝過5檔對沖基金的組合。到了2017年12月31日,扣除費用,標普500指數基金的報酬率是125.8%,而對沖基金組只有36.3%。差距之大,令人咋舌。證明買進持有指數型基金十年,勝過主動操作的對沖基金。
但如果你以為買進持有10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就錯了。事實上,標普500指數2008年那一年跌了大約40%,很少人能面不改色繼續持有。而在獲利較高的年度,也很少人能忍住誘惑,不獲利了結。買進持有,是一種很不同的投資行為,一般投資人是做不到的。
投資人仍以主動型思維操作ETF
筆者認為,大多數投資人還是以主動操作的舊思維、舊習慣在玩原本是被動投資工具的ETF。由於ETF交易方便,各種主題一應俱全,加上不是個股,投資人不用選股、研究財報,更不用擔心公司被掏空或倒閉,真是太適合波段操作了。
例如:你覺得電動車前景看好,市場就有電動車ETF。人家已經幫你打包好了,你不用研究電動車產業、有哪些公司股票上市、哪一家獲利比較好,也不用擔心買錯股票、不用計算目前股價是否便宜。反正電動車ETF買下去就對了。萬一行情不如預期,很簡單,停損賣掉。
更有甚者,既然主題式ETF是由基金公司構想出來的,與其推出電動車、半導體、人工智慧這類具體產業的主題,不如弄一些抽象而又迎合投資人的形容詞:高成長、高股息、低波動等,再加上槓桿型、反向型ETF可以強化獲利速度,讓投資人幾乎無法拒絕。
市值型ETF買的是市場指數,是一個有效率的投資組合。投資人不用做研究,只要買進市場指數並長期持有,就有難以匹敵的報酬,這是有理論依據的。但跟隨流行,推出各種受歡迎主題的投資組合,則不是這麼一回事。說白一點,不用做功課,買進ETF長期持有就可以發大財,只限於原始的市值型。
如果你認為人工智慧或電動車未來前途無量,千萬不要以為閉著眼睛無腦買進人工智慧或電動車ETF就大功告成了。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請花時間好好研究這個產業以及每一家公司,然後再決定如何投資。這個步驟絕不能省略。
別誤會,我不是說人工智慧、電動車、半導體產業的ETF沒有前景或不看好,而是說,這些主題型ETF本質上與台灣50、標普500或MSCI全球指數基金有很大的不同,投資人應當有所認識。
寫到這裡,不禁感嘆:究竟有多少投資人長期操作ETF賺錢了?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51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51期)謝謝!
主動轉被動 不是那麼容易
這當然是投資史上的重大改變:從主動型轉而擁抱被動型投資,而且是在相當短的期間,加速蛻變。但投資人的行為,是否因持有ETF而有所轉換,甚至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從而改善投資報酬率,則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行為上的改變非常不容易,而全球這麼多投資人一起改變,更需要時間。主動型投資與被動型投資的行為天差地遠,投資人真能無縫接軌嗎?不無疑問。
首先,許多投資人喜歡把ETF當成股票,進進出出。所以,就算台股平均每年漲15%,也不表示0050投資人每年賺15%。這點在拙文〈股票投資的關鍵能力〉所提的「富達內部報告」已經解釋過了。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年化報酬率高達29%,但投資人進進出出,平均只得到7%。而報酬率最高的客戶竟然是死亡或失聯者,因為他們無法進出。
其次,ETF已經從早期的市值型ETF,以追蹤整體股市為主,發展出主題式、產業型、高股利型等只追蹤市場一小部分股票的ETF。這些ETF理論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非系統性風險,某些主題型ETF的成分股更是彼此高度相關,這樣的設計,和效率投資組合的概念背道而馳。長期而言,投資績效很難打敗大盤。
對德國ETF投資人的實證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的布達加雅(Utpal Bhattacharya)教授曾以德國網路券商約8,000名客戶自2005年至2010年的交易資料,分析投資人買進ETF之後,報酬率的變化。結果頗令人震驚:投資人買進ETF之後,投資組合的報酬率並沒有改善。他認為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買到錯誤的ETF,一是買賣時機錯誤。布達加雅教授於是針對每個客戶資料,在第一次買進ETF時,假設性地改為買進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是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所編製的證券指數)全球市值型ETF,並設定成買進持有(Buy and Hold),中間沒有進出。結果發現,投資人的ETF部位,年化報酬提升了2%。
換句話說,只要買進持有最原始的市值型ETF,不要交易,就可以有很好的績效。而花心思去挑主題型ETF,並且進出操作,反而影響績效。這個研究結果,對於五花八門、交易熱絡的ETF市場,無疑是一個諷刺。大家忙了半天,到底有沒有賺錢啊?
巴菲特與對沖基金的百萬賭注
巴菲特在2008年1月1日和對沖基金界做了一個一百萬美元的賭注,他賭標普500的指數基金10年的績效會勝過5檔對沖基金的組合。到了2017年12月31日,扣除費用,標普500指數基金的報酬率是125.8%,而對沖基金組只有36.3%。差距之大,令人咋舌。證明買進持有指數型基金十年,勝過主動操作的對沖基金。
但如果你以為買進持有10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就錯了。事實上,標普500指數2008年那一年跌了大約40%,很少人能面不改色繼續持有。而在獲利較高的年度,也很少人能忍住誘惑,不獲利了結。買進持有,是一種很不同的投資行為,一般投資人是做不到的。
投資人仍以主動型思維操作ETF
筆者認為,大多數投資人還是以主動操作的舊思維、舊習慣在玩原本是被動投資工具的ETF。由於ETF交易方便,各種主題一應俱全,加上不是個股,投資人不用選股、研究財報,更不用擔心公司被掏空或倒閉,真是太適合波段操作了。
例如:你覺得電動車前景看好,市場就有電動車ETF。人家已經幫你打包好了,你不用研究電動車產業、有哪些公司股票上市、哪一家獲利比較好,也不用擔心買錯股票、不用計算目前股價是否便宜。反正電動車ETF買下去就對了。萬一行情不如預期,很簡單,停損賣掉。
更有甚者,既然主題式ETF是由基金公司構想出來的,與其推出電動車、半導體、人工智慧這類具體產業的主題,不如弄一些抽象而又迎合投資人的形容詞:高成長、高股息、低波動等,再加上槓桿型、反向型ETF可以強化獲利速度,讓投資人幾乎無法拒絕。
市值型ETF買的是市場指數,是一個有效率的投資組合。投資人不用做研究,只要買進市場指數並長期持有,就有難以匹敵的報酬,這是有理論依據的。但跟隨流行,推出各種受歡迎主題的投資組合,則不是這麼一回事。說白一點,不用做功課,買進ETF長期持有就可以發大財,只限於原始的市值型。
如果你認為人工智慧或電動車未來前途無量,千萬不要以為閉著眼睛無腦買進人工智慧或電動車ETF就大功告成了。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請花時間好好研究這個產業以及每一家公司,然後再決定如何投資。這個步驟絕不能省略。
別誤會,我不是說人工智慧、電動車、半導體產業的ETF沒有前景或不看好,而是說,這些主題型ETF本質上與台灣50、標普500或MSCI全球指數基金有很大的不同,投資人應當有所認識。
寫到這裡,不禁感嘆:究竟有多少投資人長期操作ETF賺錢了?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51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51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