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興起---年輕人,你要做植物還是動物 ?

有個笑話關於機器人興起:現代的紡織廠只需雇用一個人和一條狗,人負責餵狗,狗則負責阻止人接近機器。



看起來是危言聳聽,但以科技不可控制的發展力量來看,也許不久將來就可能成真。尤其從前年起,智慧機器人進展一日千里,對現行工作警鐘一波波敲起。最近Google的人工智能機器人AlphaGo,在韓國首爾打敗前世界第一圍棋高手李世乭,更掀起對智能機器人又愛又恨的情結。

今年1月瑞士達沃斯論壇上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這個第四波工業革命(蒸汽、機器、資訊),在2020年(只剩4年),15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將減少超過500萬個工作崗位。人工智慧機器人未來還會進入企業董事會。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帶來更快的創新週期,給企業、勞動者、政府和社會造成巨大的挑戰。

美國科學促進會日前開年度大會時,美國德州萊斯大學資訊科技研究院主任瓦爾第指出,機器人未來30年內將幾乎完全取代人力,危及數千萬個工作機會,等於美國的1/4就業人口。例如藥劑師、獄警、剔雞骨、調酒工作等等,都可以機器替代。當人類不再需要工作,將面臨尋找生命意義的「前所未有重大挑戰」,以及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緊張關係進一步加劇。

雖然這些專家呼籲政府早日因應,以減少社會問題,但是靠政府,台灣人已經有太多經驗,政府不可靠。機器人霸占職場,是股擋不住的洪流。各種工作年齡層的人都必須注意,縱使貴為領導階層,也不能逃此命運,前年開始,財星500大企業設立營運長比率從50%降低到35%,雅虎、麥當勞及Tiffany的營運長,退休或被開除、或離職後都不再設營運長,使營運長成為「瀕危物種」。

但是新科技必定產生新機會,職場人留意可能產生的新機會,例如大數據興起,新就業者就不是只有統計學家了,有個新的頭銜誕生──「資料科學家」,成為高科技勞動力市場上最熱門的職位之一。例如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裡斯‧法雷爾在讀博士期間從事巨型粒子加速器資料研究工作,如今,他的工作是分析商業點評網站Yelp上的點評。認知心理學博士,現在專門研究人們的行為模式,從而判斷哪些零售商更有可能遇到顧客要求退貨。

不管新機會、舊機會,年輕人都必須踏出自己舒適圈,必須有跨界的勇氣和能力,包括跨疆界、跨領域及跨文化勇氣。

■年輕人必須是動物,不是植物

郭台銘曾說過,企業家是動物,須在全球尋找商機;而政客是植物,植物只管本土化,只能在原來地方找機會。現今年輕人也得像企業家,有開疆闢土的雄心,必須是動物,而不是植物。

以往個人只是企業裡的一顆螺絲釘,未來卻可能自己就是一人的Work(任務)企業,帶著跨界的能力,穿梭在不同企業和專案之中,直接執行各項任務。中國大陸人也有類似說法,做硬碟還是要做隨身碟,硬碟昂貴功能強大,但隨附電腦,不易移動,硬碟一壞,電腦等於報廢;反之,隨身碟輕巧可人,便於攜帶,插到哪台電腦都可以用。是個人選擇,也各有利弊,但攸關你一生職業的選擇。

渴望做動物或隨身碟的世界年輕人所在多有,一位23歲的西班牙青年Jesus Jimenez騎起自己家的馬到德國去找機會。他因為失業多時,父親也被裁員,只好到德國謀職,但沒有錢買機票,也沒有錢買車票,只有騎馬,帶上禦寒的毯子和幾袋香腸與火腿,告別家鄉,朝著德國出發,此行要騎2300公里(等於台北到高雄近6倍距離),才能到達德國目的地,他說:「我只想找個工作,不管用什麼方法到達目的地。」

而最讓台灣年輕人難以抉擇的,就是跨界到大陸就業。To go or not to go,讓很多年輕人困擾多時。

我認識一位王先生(化名),40歲,是電子工程師,仍然只拿月薪4萬元一個月。這位王先生剛畢業時,到電子公司做事,專業技能強,公司積極培植他成為明日之星,但是當公司要派他去大陸時,他太太堅決反對,怕先生在大陸胡搞,王先生只好從命,因為一直沒有大陸經驗,阻礙了升遷,只能做工程師。2008年金融海嘯後,公司營運不佳,王先生遭裁員,半年後,找到工作,做了幾個月後,新公司又要派他往大陸,他同樣拒絕,不久又遭裁員,現在仍然賦閒在家。

以前,大陸經驗是職場人的一張亮麗名片,曾幾何時,似乎成為不可或缺的名片。現在已經不是To go or not to go的問題,是必須去,如何去,如何光彩地去,如何精彩地活。

現在中國大陸開放很多專業職位,如大學教師、國家或省級實驗室研究員給境外人士,台灣人專業深、基礎好,又有國際觀,常成為首選。最近大陸各省大學加強聘請台籍教師,這項措施實在兩益,讓台灣壯年學者認識大陸,大陸學子也因台灣老師受惠。已經聘用50多位台灣老師的中山大學分校南方學院(位於廣東從化)表示,台灣老師研究能力強,較民主,注重師生關係,學生對台灣老師的評鑑都很高。

很多職場專家呼籲年輕人,走出舒適圈,相對地就是踏入不舒適圈,但是年輕朋友也不要忘記,這個年齡的人很容易適應環境,先嘗試幾年,是否中國可以變成次舒適區,台灣仍然是你的舒適圈,放假、退休都可以回來,台灣一直都在這裡,不會消失。放眼80萬台灣人在大陸工作,不可能只有你不能適應。

台勞最有成就之一應屬阿里巴巴財務長蔡崇信(名律師蔡中曾之子),是阿里巴巴的「隱英雄」!當年蔡崇信放下70萬美元年薪的德國投資公司工作,千里迢迢來投奔馬雲,每月只拿500塊人民幣的薪水,幫馬雲去註冊公司。夏夜,蔡崇信揮著汗水對著白板和第一批員工講股份講權益,將18份完全符合國際慣例的英文合約,叫馬雲和十八羅漢簽字畫押,才使阿里巴巴規範化運作。

如果沒有蔡崇信這樣的人加入,阿里巴巴會是一個家族企業,會一直以「感情」、「理想」和「義氣」去維持團隊,也不可能有今日的風光。有的人也許不是飛黃騰達,但是豐富了自己的人生經歷。

東莞有家台灣家具廠商運時通(專長於床墊),董事長陳燕木20餘年來在大陸闖蕩,同業封他為「床墊教父」,他的次子陳冠翰今年30歲,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碩士,本來想進電子公司做上班族,不想進自己公司,更不想去大陸,但是看到父母每天辛勤張羅生意,心中不忍,覺得自己太自私,只顧自己喜好,於是來到大陸從業務員開始做起,了解中國市場運作。

回憶這3年,他覺得自己成長比前20幾年多上幾倍,因為中國大而複雜,每地風俗不同,每人習慣相異,接觸人多,可以看到最善良的人,也可以看到最醜惡的人,可以接觸到最美好的事,也可以接觸到最醜陋的事,陳冠翰回台灣時,覺得比同學、朋友增加見識很多。

■踏出台灣找尋機會

除了中國大陸,東協各國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東協10加1各國都是欣欣向榮的國家,而且美國和中國都要拉攏,各國都在經濟的旭日期,前途可期。

台灣的年輕人,與其詛咒全球化,詛咒資本主義,等著它們崩盤,不如擁抱全球化。與其抗議、憤怒、排斥,不如踏出台灣找尋機會,畢竟,前面已經有先輩走過這條路,旁邊眾多同齡人在走這條路,你,不是唯一要離鄉背井,找尋生計的人。

(本文摘自《30》雜誌2016年5月號《自戀世代》)http://www.30.com.tw/journal_content_b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