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國外經驗 時尚產業需多方資源加持

對於時尚產業,人們總會欣羨光鮮亮麗的一面,或是聯想到巴黎或倫敦聲勢浩大的時裝週,身材姣好的模特兒在舞台上伴隨鎂光燈優雅走秀。很多行業都有經紀人,時尚設計師也不例外,莊國琳身兼台灣最近相當火紅的旅英服裝設計師陳劭彥的經紀人;除此之外,倆人更合夥經營服裝品牌SHAO YEN。在這之前,他曾任職於琉璃工房和大趨勢畫廊,從當代藝術界的藝術經紀,轉換跑道到時尚產業,其中的動力為何?

琉璃工房打開眼界 張毅是生命中的貴人

「我過去一直待在藝術界,會進來時尚界其實是誤打誤撞的。」莊國琳笑著說道。雖然現在跨足時尚產業,但過去在琉璃工房和大趨勢畫廊的豐富藝術經歷,也成為涵養他現在工作的重要養分,而藝術和時尚其實是能互為表裡的。最早在琉璃工房擔任行銷企劃時,他專門負責向政府及民間企業提案,申請募款補助,他接過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的案子,與工研院的創意中心也合作過。

「在琉璃工房我最幸運的是,遇到了執行長張毅,他是我進社會影響我最深的貴人。」莊國琳感性地說。他從張毅身上學習到的不只是做事方面,更珍貴的是做人的道理。張毅對美學的態度相當嚴謹,待人十分寬宏,張毅透過跨界合作案引領莊國琳與許多業界前輩接觸,如建築師陳瑞憲、創意人許舜英、音樂大師張弘毅、美國MIT Media Lab等,這些種種都幫助莊國琳在工藝界的眼界能迅速打開成長,也奠定了日後時尚設計經紀紮實的基礎。

莊國琳認為台灣要有自己的時裝週,新銳設計師才會有發光發熱的舞台;另外要借鏡國外經驗,並整合時尚相關資源及人力


轉戰時尚界 改變古又文一生

三年多之後,莊國琳覺得在工藝界已學到很多,想看看不同面向的藝術──純藝術,而2007年正是當代藝術最火紅的時候,於是他決定投身於畫廊界。一開始因為沒有相關的經驗,所以他先在小畫廊工作,畫廊因為資金不足,後來倒閉,他輾轉才進入當時台灣三大畫廊之一的大趨勢畫廊擔任公關經理,也就是所謂的藝術經紀人。「大趨勢畫廊的總經理葉銘勳是我出社會遇到的第二個貴人,他經營的畫廊是台灣少數做藝術經紀的策展型畫廊。」也因為如此,莊國琳才知曉台灣有些藝術家在國際藝壇的地位是很崇高的,他也才開始考慮認真做藝術經紀人。在大趨勢期間,他策畫執行過許多知名藝術家的展覽,包括前輩雕塑家李再鈐的戶外大型雕塑展、低限藝術的莊普、錄像藝術的陳界仁、當代攝影的吳天章等等,他們在當代藝術界名聲響亮且極富國際知名度,而年輕一輩做卡漫的劉時棟、賴九岑等,他也經手規劃過。

在因緣際會下,於英國文化貿易辦事處的一場研討會上遇到了古又文,他當時在時尚界還沒沒無聞,因為古又文單親家庭的背景與莊國琳相仿,加上一顆想扶植後進的心,讓莊國琳決定義務幫忙,動用在畫廊累積的人脈,為想參加美國「Gen Art設計大賽」的古又文籌措比賽的經費。莊國琳憶及當時四處碰壁、人情冷暖的情景,「那時候因為古又文沒有知名度,所以沒有人想支持他,加上文建會又沒有適當的補助項目。想找一些大企業的老闆贊助,他們又覺得效益不大,他們會說贊助藝術就好,為何要贊助時尚!」會有這樣的誤解,都是根植於台灣社會對時尚的不瞭解,所幸後來有一家英國瑜珈公司Agoy願意贊助比賽經費。之後,他透過一些藝文媒體朋友的協助先行舖路、並且透過駐外單位的協助以及台灣時尚公關朋友的幫忙,讓古又文得獎後從紐約紅回台灣,古又文在《不讓殘酷的神支配》一書中提曾到因為莊先生的幫忙,改變了他的一生。有了與古又文的合作經歷,加上莊國琳的母親是做裁縫,從小他是在裁縫機旁長大,對服裝有一定的感情,所以從藝文界轉戰時尚界,對於他當然是不陌生。

台灣時尚產業問題多 需多方面整合

在開始了服裝設計師經紀人這個身分,投身於時尚產業後,莊國琳發覺台灣時尚界要克服的條件很多,這其中包括國內紡織工廠的外移,「這個問題相當嚴重,因為工廠外移後,一些老師傅就必須退休,造成打版裁縫技術的斷層,而現下的年輕人又只想當頭銜好聽、光鮮亮麗的設計師,這是很可惜的!」
其次是店家通路的問題,台灣的店家制度大都是用寄賣的方式,很少有買斷的,這對時尚設計師來說也是一項阻礙。而另一個問題就是台灣缺少自己的「時裝週」,「如果沒有時裝週,年輕人就沒有舞台,國際的重要媒體不會來,關注度就比較少,這都是環環相扣的。」莊國琳語重心長地說道。

除了上述時尚界存在的困境,台灣獨立時尚設計師還需面對的是,在台灣難以買到好的高級面料。台灣好的面料都外銷,造成台灣設計師要買好的面料都必須到國外購買,有些甚至還是台灣製造的。「台灣上中下游供應鏈都出了問題,台灣獨立設計師其實很辛苦,台灣市場又小,整體環境『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莊國琳感嘆地說。另一個對台灣獨立服裝設計師的不利條件則是「快速時尚」的興起,它是一種以更快的速度將伸展台上的時尚轉為服飾銷售的商業模式。這個模式改變了時尚界的生態環境,連高級精品也受到衝擊,獨立服裝設計師同時遭受快速時尚和高級精品的夾擊,自然是很辛苦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台灣的技職教育嚴重斷層,很多很好的職業學校被整併、服裝科系消失。

莊國琳進一步論述台灣必須要有「時裝週」的原因,他覺得台灣的電影有「金馬獎」、音樂有「金曲獎」,這些獎項在亞洲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台灣的紡織業很強,如果沒有時裝週,是一件可惜的事!另一方面,莊國琳認為台灣的獨立服裝設計師必須改變思維,不能只是停留在設計當季的作品,必須要提前半年準備,如春夏時就設計秋冬的衣服,反之則然。莊國琳認為,「國際時裝週就是展出提前半年的作品,如此買家才能提前買單,如果是賣當季的,那設計師交貨的時間就會被壓縮。以台灣的台北魅力展來說,同時存在當季以及下一季的作品,只賣當季的,就只能吸引到亞洲尺寸相似的消費市場的買家,而且他們大多已經將採購預算用光;更重要的是,歐美的買家不太會想來台灣下單。」

企業媒體加持 中韓時尚勢力看好

相較於台灣,近年南韓和中國的時尚產業的興起及捲起的時尚潮流,則讓人驚豔,究其原因,其背後都有來自國家政府、私人企業及影視媒體的推波助瀾!以中國來說,現在共有20幾個時裝週,他們的作法是希望每一個省或每一個城市都能舉辦自己的時裝週。時裝週是對城市的美學行銷,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像「哈爾濱時裝週」由主辦單位提供機票及住宿,邀請一些知名的時尚領袖,藉由國際媒體的報導,打開能見度及知名度。他提到,現在中國的設計師很多擁有聖馬丁或皇家藝術學院、倫敦時尚學院的學歷,有些甚至是以第一名優異的成績畢業,本身的設計能力強,又有國內企業如大型車商及酒商的力挺,讓中國的時尚產業日漸看好、聲勢扶搖直上。

而媒體也是加持的一大助力,東方衛視製播的《女神的新衣》,節目內容是由幾位女神級的明星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時裝設計大PK,爭奪買主的訂單。另外,中國一些藝人也開始力挺新銳設計師,像是紅遍兩岸的《我是歌手》,參加的歌手尚雯婕就力棒年輕新銳設計師,連續在節目上穿著多位不同新銳設計師的作品,透過這個節目的高收視率,及歌手本身的正面形象,讓電視前的觀眾更快認識設計師的名字,另外國際時裝週裡可以看到許多國際中文版的時尚總編力挺自家的設計師,將一些國際人脈資源介紹給這些設計師。在中國不管是媒體、企業或是鎮的態度都是很開放的,他們希望美學產業從中國製造變成創意中國。

南韓的新銳設計師則是有大企業,如三星做他們的強力後盾。三星的董事長李健熙在1990年初去美國洛杉磯參訪,拿自家產品和其他廠商相比,發現自家手機的設計很boring,缺乏設計感,回南韓後他開始帶動產品的轉型,以「設計優先」為經營策略之一。另一個關鍵是三星設立了三星時尚設計獎金(Samsung Fashion & Design Fund),專門贊助時尚新秀,只要是韓籍設計師,不管是居住於國內或境外,都可以申請,而且不求新秀們的回饋,可見三星對時尚人才提拔的不遺餘力。莊國琳認為,「三星對時尚的宏闊視野及作法,可供國內企業借鏡,也可贊助一些新銳設計師。」

充實不同面向的知識 強大設計能量

對於時尚設計師的入門之道,莊國琳認為必須先思考自己是否適合做設計師,他也很鼓勵年輕人去創業,但創業有許多限制,包括資金與人力上的需求,尤其在資金這一塊,他和陳劭彥創業前四年也是不支薪、因為新秀的收入,一開始一定會很辛苦,所以要思考清楚手邊的資源及條件夠不夠。設計師是需要時間的養成,在這之前,要先充實自身的美學素養,不只是要熟知藝術史或設計史,還要接觸不同面向的知識,如社會學、文化、工業,甚至是運動並且多看展覽及表演,如此才能觸類旁通,靈感信手捻來,設計的能量才會強大。

對近年流行的「打工度假」,他也持正面看法。他認為年輕人可藉此機會去國外看看,如果決心要走時尚這條路,則可選擇倫敦或是巴黎,去那裡體驗時尚的風氣,有時裝週、藝術表演或是博物館有展覽都去觀賞,一方面對能力涵養有加分外,也能為就業準備打下良好的基石。

莊國琳

現職|旅英設計師陳劭彥經紀人及SHAO YEN共同創辦人
學歷|英國南安普敦學院媒體研究碩士、英國羅芙堡大學藝術設計博士班入學(現休學中)
經歷|琉璃工房擔任行銷企劃、大趨勢畫廊公關經理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10月號(462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