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裕隆集團董事長 嚴凱泰:我最怕員工只當“follower”

23年前,嚴凱泰從美國回來接棒時,看好的人少之又少。

1990年7月1日,他接任裕隆首席副總經理。上班第一天,桌上躺著30份公文,其中15份是辭呈。

1993年到1995年,裕隆連年虧損,股票還被打入第二類股,壓力排山倒海而來。「那時候,人家叫我『敗家嚴』,」嚴凱泰自嘲。

在外人眼中,嚴凱泰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天之驕子,但事實上,他碰過的挫折不比一般人少,人生也跌過很多次跤。

現在,「敗家嚴」已成為嚴凱泰拿來開自己玩笑的名詞,他在汽車產業上的成就,也已有目共睹。

不過,6月中,從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手上接下榮譽博士學位時,嚴凱泰想到過往,還是眼眶泛紅,哽咽到說不出話來,只好匆匆結束致詞。

嚴凱泰事後解釋,他是想起了已逝的母親吳舜文。除了憶起亡母令他感傷,自有品牌納智捷(Luxgen)推出後獲得好評,成績亮眼,卻無法與母親分享,應該也是讓他百感交集的原因。


挑戰 打造自有品牌,擴大市場

納智捷確實是嚴凱泰的驕傲。

它是台灣第一部從第一張設計圖開始,直到成車,全部出自台灣工程師之手的汽車。此外,納智捷搭配的車用電子系統“Think+”,由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的技術團隊一手打造,這又是另一個令台灣人驕傲的自有品牌。也因此,大家對納智捷都寄予厚望。

納智捷終於讓嚴凱泰完成了自有品牌的這項「家族使命」。不過,另一項挑戰才正要開始。接下來嚴凱泰要面對的,不只是汽車市場的競爭,還有人才之戰。

自有品牌的汽車,一年至少要有100萬輛的銷售規模,才成得了氣候。以台灣一年2、30萬輛的胃納,根本沒機會──機會在大陸。

嚴凱泰指出,以前的汽車工業,一直被局限在台灣裡面,但現在,機會是不一樣的。嚴凱泰說:「在對岸,有一個近2,000萬台的數字,這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市場。」

現在,大陸這個市場不但看得到,也吃得到。2010年,裕隆與大陸東風汽車合資的東風裕隆汽車(杭州廠),終於獲得大陸審批通過,納智捷從此可以在中國大陸生產。


需求 兵源不足,急尋電子人才

對嚴凱泰及整個團隊來說,現在正要大顯身手。但是,回過頭看,這支部隊的陣容卻還不夠完備。

嚴凱泰的難題在於「有將無兵」。

嚴凱泰身邊,一直有著一群精銳的專業經理人,以中華汽車常務董事林信義、裕隆汽車總經理陳國榮、華創車電總經理劉一震等人為首的經營團隊,個個身經百戰,在汽車產業界具有一席之地。

但是,作戰要有兵。兵源不足,是嚴凱泰現在最頭痛的一件事。

根據裕隆的規劃,未來10年,每年將會推出一款納智捷新車,這還不包括同系列的其他車型。每一款新車,都要有一組設計團隊,現有人力根本不敷使用。於是,專門負責設計納智捷的華創車電,開始大規模招兵買馬。「一次開出需求就是200人,也不排除增加到1,000人,根本是天量,」一位內部員工說。

而且,華創急於尋找的並不是機械人才,而是電子人才。華創總經理劉一震指出,智慧科技車是將來汽車發展的走向,一輛汽車的電子含量,會從現在的20%、30%,提高到50%。因此,電子人才的比重會高過以往。也就是說,華創面對的是一個競爭最激烈的人才市場,劉一震坦言:「要找機械人才不難,但找電子人才就很競爭了。」(完整內文請見《Cheers雜誌》130期,http://www.cheers.com.tw/doc/page.jspx?id=40288abc30b0f2190130e00814c01273 )


延伸閱讀:



※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雜誌網站》。http://www.cheers.com.tw/
※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