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日子更好過的5種工作法

俗話說:40不惑。但放在現今的職場,40歲以後的困惑,可能只多不少。有人隨年紀漸長,身價如老酒愈陳愈香;有人卻陷入「比上不足,比下不如」的窘境。究竟,決定兩者差異的分野在哪裡?如何完美跳越這個重要分水嶺?

如果以22~25歲跨入職場,65歲退休來計算,40多歲的年紀,剛好在這段職場旅程的中點,堪稱是個人職場的重要分水嶺。

為什麼說是分水嶺?因為進入40歲以後,再也不能用過往20、30多歲的方式來面對工作。40歲猶如是人生中體力與智慧兩條曲線的交叉點,再往後,體力與耐力開始下滑,相對地,工作經驗與智慧卻持續上升。

繼續用30多歲時,靠體力與耐力苦幹的工作方式,那麼,40歲這個點就變成每下愈況的「死亡交叉」;若轉換工作方式,讓經驗與智慧持續發揮,那麼,40歲以後的生涯,就等於跨過蒸蒸日上的「黃金交叉」。

日本著名生活經濟評論家川北義則,在《關鍵40歲》書中,用「中古車」與「古董車」來比喻兩者的差別。川北義則指出,有人像中古車,價值隨年紀年年降低,有人則像古董車,反而年年增值。古董車型的工作者,時時將智慧應用在工作上,別人難以取代,如同古董車在打造過程中,每個細節都是藝術,一點一滴都是心血。

究竟,什麼才是40多歲該有的工作方式與態度?

以舉辦企業研修課程為主的日本企管顧問公司EmaMay董事長大塚壽,在《40歲,好日子才開始》書中,提供了幾項參考做法。


自己找最能表現突出的決勝戰場

大塚壽指出,過了40歲以後,他開始發展出在某項領域成為日本第一的概念,把決勝戰場拉到自己最擅長、有利的領域。

例如,他認為在企管顧問這一塊,無法和大前研一相比,但他發現自己在企業法人行銷顧問與業務員實績訓練上,有機會成為日本第一。選擇強項的領域深耕,才能凸顯自己。

立可人事顧問科技事業群顧問諮詢總監鄧耀中,以他擔任獵人頭工作,面談過上萬名工作者的經驗分析,40歲以上風采迷人,讓人印象深刻的工作者,「都是具備insight,能提出化繁為簡的洞見,」他指出。關鍵來自鎖定自己的專長領域後,成為有自信的專家,真正變成這個戰場上讓別人叫得出來的名字。


果斷做出決策

過了40歲,經常開始扮演主管或是專案負責人的角色,被要求能夠快速做出正確決策。沒有人希望被貼上優柔寡斷、決策反覆的標籤。

台灣愛普生影像科技事業群副總經理呂理迪以自己的經驗為例,他認為,要提高決策速度,避免反覆修改,最重要的,是養成自己「多聽少講」的習慣,一方面讓團隊成員把意見與現況充分表達,掌握正確資訊;另方面,邊聽就可以邊想,用邏輯去推演各種可行方案,「這樣的決策,才會更solid(堅定、可被信賴),」他表示。有時反而能從團隊一片混亂中,找出更快速的解決方式,也不需要在後頭邊做邊修改。「隨時提醒自己不要衝動,還沒聽清楚就草率做決策,」呂理迪說。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144期,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3031】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