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低估了人類
「AI愈來愈厲害,我的工作會被取代嗎?」自ChatGPT發布後,可以說全民都陷入了AI 2.0狂熱中。目前人類對AI的共同憂慮,是人類會被取代。但從《哈佛商業評論》本期系列文章讀來,可以精準地說,至少到目前為止:人類的確會被AI取代,但不會完全被取代。
「我們低估了人類,」特斯拉(Tesla)電動車公司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說。
本期《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刊載以下這段故事:2017年馬斯克嘗試推動「關燈工廠」,希望廠區內沒人,可以全關燈量產特斯拉的Model 3車款。當時,馬斯克製造機器人來協助提升加州工廠的產量,同時克服雇用與訓練員工的挑戰,卻遭遇生產延誤,無法順利運作「瘋狂、複雜的輸送帶網絡」,迫使他放棄一部分自動化投資,並擴增高技能的勞動力。馬斯克因此有感而發地說:「我們低估了人類。」
自從去年11月Open AI發布「生成式AI」ChatGPT後,至今半年來,可說全民陷入了AI 2.0狂熱中。全球上億人口每天調校ChatGPT的功能與記憶,讓它愈來愈強大。本期封面故事就以AI為主題,刊登許多國際知名學者對AI在製造業、銷售服務,與工作職場等領域的全方位影響。
綜合這些文章,我特別要點出來的是,目前人類對AI的共同憂慮,是人類會被取代。但從《哈佛商業評論》這一系列文章讀來,可以精準地說,至少到目前為止:「是的,人類的確會被AI取代,但不會完全被取代。」
AI時代的20大金飯碗
由我主持的《請聽,哈佛管理學!》Podcast,4月7日的「人物面對面」單元即將播出專訪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的訪談。他曾對ChatGPT下過這樣的評語:「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被廣為引用,代表我們不能盡信生成式AI給的答案,AI仍需要人類的校準。
華人世界AI第一把交椅、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近期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點出,創造力、同理心、靈巧性,三者是人類的優異特質。他表示,AI時代仍然會「高枕無憂」和「有驚無險」的20種「金飯碗」,大都屬於需要軟技能的工作,例如心理醫生、形式辯護律師、管理者(真正的領導者)、科學家、數據處理和標註人員、養老護理員等。
本期的封面文章寫道,早在40年前的1982年,美國通用汽車宣布要打造一座「未來工廠」,以迎戰日本車廠的競爭。一開始希望使用4,000具機器人來負責製造,可將生產力提高三倍,需要的人力很少,工廠甚至不必開燈,因此稱為「關燈工廠」。然而,通用汽車「關燈」實驗一敗塗地,為了管理機器,後來雇用的員工比之前還要多。10年後,1992年通用汽車關閉了這座工廠。
至今30年了,人類仍然持續往關燈工廠的願景,努力精進軟硬體。但即便到了今天,學者研究仍指出,人類依舊無法完全被取代,甚至即使公司採用自動化科技,隨著生產力提升,最後反而會雇用更多員工。
因此面對AI 2.0時代,目前應該強調人機共創、人機協作,機器需要人,人也需要機器。不要過度低估人類了。
更多內容請見2023年4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人機共創新未來〉
https://www.hbrtaiwan.com/magazine/HBR200
「我們低估了人類,」特斯拉(Tesla)電動車公司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說。
本期《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刊載以下這段故事:2017年馬斯克嘗試推動「關燈工廠」,希望廠區內沒人,可以全關燈量產特斯拉的Model 3車款。當時,馬斯克製造機器人來協助提升加州工廠的產量,同時克服雇用與訓練員工的挑戰,卻遭遇生產延誤,無法順利運作「瘋狂、複雜的輸送帶網絡」,迫使他放棄一部分自動化投資,並擴增高技能的勞動力。馬斯克因此有感而發地說:「我們低估了人類。」
自從去年11月Open AI發布「生成式AI」ChatGPT後,至今半年來,可說全民陷入了AI 2.0狂熱中。全球上億人口每天調校ChatGPT的功能與記憶,讓它愈來愈強大。本期封面故事就以AI為主題,刊登許多國際知名學者對AI在製造業、銷售服務,與工作職場等領域的全方位影響。
綜合這些文章,我特別要點出來的是,目前人類對AI的共同憂慮,是人類會被取代。但從《哈佛商業評論》這一系列文章讀來,可以精準地說,至少到目前為止:「是的,人類的確會被AI取代,但不會完全被取代。」
AI時代的20大金飯碗
由我主持的《請聽,哈佛管理學!》Podcast,4月7日的「人物面對面」單元即將播出專訪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的訪談。他曾對ChatGPT下過這樣的評語:「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被廣為引用,代表我們不能盡信生成式AI給的答案,AI仍需要人類的校準。
華人世界AI第一把交椅、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近期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點出,創造力、同理心、靈巧性,三者是人類的優異特質。他表示,AI時代仍然會「高枕無憂」和「有驚無險」的20種「金飯碗」,大都屬於需要軟技能的工作,例如心理醫生、形式辯護律師、管理者(真正的領導者)、科學家、數據處理和標註人員、養老護理員等。
本期的封面文章寫道,早在40年前的1982年,美國通用汽車宣布要打造一座「未來工廠」,以迎戰日本車廠的競爭。一開始希望使用4,000具機器人來負責製造,可將生產力提高三倍,需要的人力很少,工廠甚至不必開燈,因此稱為「關燈工廠」。然而,通用汽車「關燈」實驗一敗塗地,為了管理機器,後來雇用的員工比之前還要多。10年後,1992年通用汽車關閉了這座工廠。
至今30年了,人類仍然持續往關燈工廠的願景,努力精進軟硬體。但即便到了今天,學者研究仍指出,人類依舊無法完全被取代,甚至即使公司採用自動化科技,隨著生產力提升,最後反而會雇用更多員工。
因此面對AI 2.0時代,目前應該強調人機共創、人機協作,機器需要人,人也需要機器。不要過度低估人類了。
更多內容請見2023年4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人機共創新未來〉
https://www.hbrtaiwan.com/magazine/HBR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