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議員看「台灣光復節」 馬見:歷史不該只有單一勝利敘事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針對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的歷史紀念,山地原住民新北議員馬見(Lahuy Ipin)24日表達不同看法。他指出,對原住民族來說,這一天並不是「光復」,而是主權再度被移交、土地再次被接管的時刻,因爲1945年的政權更替,並未經過任何原住民族的同意,也沒有任何條約承認「我們的地位」。
馬見表示,每年的10月25日,國家以隆重儀式慶祝「台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對多數人而言,那象徵著抗戰勝利與政權重建,是歷史光榮的一頁。然而,那一天對原住民而言,是另一層意義;當年的政權更替,並未經過任何原住民族同意,也沒有任何條約承認他們的地位。
馬見提到,島嶼的歷史在殖民更迭之間流轉:荷蘭、西班牙、明鄭、清帝國、日本,每一個政權都曾在這裡留下統治的印記,但沒有一個政權真正承認原住民族的主權。

因此,馬見坦言,對原住民族而言,所謂的「光復」並不是解放,而是殖民權力從一個政權轉向另一個政權的延續。
馬見指出,10月25日國家舉行「光復」紀念儀式,表面上歌頌民族團結與歷史榮耀,實際上卻再次重申對原住民族土地與歷史的詮釋權;在這樣的國家敘事裡,原住民族被定位為「被光復者」,被安置於歷史的邊陲,成為被象徵化的存在,而非土地的主人與主權的持有者。
馬見直言,這種單一的歷史觀,將原住民族的政治地位再次隱形,也讓殖民延續在「慶典」之中被合理化。
歷史教育長期以「收復台灣」為核心論述,但馬見表示,事實是原住民族的祖居地從未脫離原住民族的生活與文化;1945年後的台灣,確實結束了日本殖民,但對部落而言,那並不是自由的開端,而是一場新的治理體系、一種新的權力秩序。
「國家以『光復』命名這段歷史,卻忽略了這個命名本身,就是一種對原住民族主權的再定義。」馬見表示,真正的「光復」,並不在於哪一面旗插在土地上,而在於人民能否真正決定自己的命運;對原住民族而言,「光復」應該是重新掌握自決權與治理權,能以自己的名字、語言與制度治理自身。
馬見強調,當原住民族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行使主權,讓部落的法與文化再次成為社會秩序的一部分,讓族群的聲音成為國家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一天,才是屬於「我們的光復日」。
「歷史不該只有單一的勝利敘事,也不該讓某一族群的經驗被排除在國家記憶之外。」馬見說,若「光復」的真正意涵是自由與尊嚴,那麼原住民族對自由的追尋仍在進行中。
最後,馬見重申,真正的光復應該是全體人民都能被平等對待、都能以自己的身份與制度存在於這片土地之上;直到那一天,原住民族不再被誰「光復」,而是親手實現屬於自己的光復,那將是這片土地真正走向和解與重生的開始。
照片來源:馬見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揭10大死因差異 內政部:排除惡性腫瘤後國人平均壽命84.36歲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邱 璽臣
- 更多政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