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手術切過頭 醫示警「空鼻症」風險高

鼻塞手術切過頭 醫示警「空鼻症」風險高
醫師建議民眾若有慢性鼻塞問題,可先考慮藥物治療,必要時再選擇微創手術、保留部分鼻甲功能(圖/醫院提供2025.10.14)

[NOWnews今日新聞] 30多歲的林姓男子長期受鼻塞困擾,開會時難以專注,夜間呼吸不順更影響睡眠品質。今年初他決定接受傳統下鼻甲切除手術,術後鼻腔雖明顯變得通暢,卻出現呼吸困難與窒息感,經檢查發現罹患「空鼻症」。經由醫師以異體骨重建手術後,終於重拾順暢呼吸的感覺。

林男就醫時表示,原以為手術能徹底改善鼻塞,但術後仍感覺「鼻子好像還是塞著」。回診時醫師檢查並無異常,他卻持續感到吸不到氣,甚至每吸一口氣都伴隨乾燥、灼熱與刺痛感。雖然鼻腔表面上已暢通,但這種「看似通、卻更不舒服」的矛盾狀況,讓他陷入極大痛苦。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徐俊傑指出,鼻腔內的鼻甲如同天然的「空氣濾網」,可讓吸入空氣在進入肺部前被加溫、加濕,並與鼻腔黏膜接觸完成調節。若因手術切除過多鼻甲,鼻腔空間變得過於寬敞,氣流將直線通過,雖看似順暢,卻失去正常的迴旋與過濾作用,導致鼻腔乾燥、疼痛,甚至出現呼吸感消失的現象。

徐俊傑說,這是因為鼻腔內感覺神經無法正常偵測氣流所致,患者會誤以為「吸不到空氣」。許多人誤以為是心理作用,不敢再就醫,但空鼻症實為鼻腔結構遭過度破壞後的真實生理問題,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焦慮、失眠或憂鬱等症狀,影響生活品質。

他指出,空鼻症多發生於曾接受鼻甲手術的患者,不論是術後立即或數年後發生,只要切除組織過多都有風險,尤其傳統「一次切到底」的手術方式風險最高。目前治療方式主要包括保持鼻腔濕潤與下鼻甲重建手術,後者可藉由植入人工肋骨、異體組織或注射PRP,重建鼻腔體積,讓氣流恢復正常迴旋,重新與黏膜接觸。

徐俊傑提醒,鼻塞手術確實能改善症狀,但也可能造成黏膜與神經不可逆損傷。若民眾有慢性鼻塞問題,應優先採用藥物治療,如使用鼻噴劑或控制過敏,必要時再選擇保留鼻甲功能的微創手術。術前務必與醫師充分討論不同手術方式的利弊;若術後出現鼻腔異常乾燥、灼熱,或雖通卻有窒息感,應儘速就醫,避免症狀惡化。



相關新聞


中市弱勢邊緣戶掉隊 議員質疑低收戶審核標準


中市后豐公托資源不足 議員引「用腳投票理論」


大學生休學遭刁難跳樓輕生 議員:可憐無助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