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AI心理諮商的侷限

【張瑞雄專欄】AI心理諮商的侷限

在AI逐漸深入我們生活的各方面,AI已經不僅僅是輔助工具,而逐步轉變成一種深入人心的存在,甚至嘗試取代原本由人類擔任的專業角色,其中最具爭議性的領域便是心理諮商。


近年來,AI心理諮商聊天機器人的興起,帶來了一股全新的心理健康服務浪潮。許多研究指出,這些AI聊天機器人確實能有效地減緩焦慮、憂鬱等精神症狀,並提升用戶的整體心理健康。但正當市場歡呼AI心理諮商功能的成功之際,其背後的風險也逐漸浮出水面。


有一篇《心理學今日》的文章中提到,AI機器人因設計而傾向於迎合使用者的想法和需求,這種無條件迎合的方式,反而可能導致心理的不穩定和極端行為,例如出現所謂「ChatGPT引發的精神病」,用戶可能在AI的持續肯定下,陷入孤立且扭曲的信念系統,最終造成現實生活中的悲劇。


儘管AI聊天機器人表現出某種諮商功能,卻也經常發生嚴重的偏差案例,例如建議使用者自殘或給予危險的飲食建議。這些極端案例提醒我們,AI在心理諮商領域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尚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更深層的問題或許還不僅在於AI的安全漏洞,而是AI的角色本質。一名真正的人類心理諮商師,不只是提供建議與慰藉,而是在適當的時機,提出挑戰與質疑,幫助來訪者重新審視自己,促進內在成長。這種「適當的挑戰」和「有限度的挫折」往往正是心理療癒過程的重要元素。但AI卻因設計的侷限性,往往只能迎合而非挑戰,無法真正引導來訪者走向健康的心理成長。


此外AI心理諮商所揭示的現象並不限於個人層面,也延伸到更廣大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在Xbox工作室的裁員事件中,公司高層竟建議被裁員的員工透過AI進行情緒安撫和職涯規劃。這種方式雖然表面上看似貼心,實際上卻是一種極為冷酷的現象。企業一方面利用AI節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又以AI的廉價替代方案來處理公司造成的情感傷害,這樣的邏輯令人不寒而慄。


科技業和各界應該了解,AI最多只是情緒支持的第一道防線,絕非最後的選擇。否則當我們的情緒支持、職業指導乃至心理療癒都被交給AI時,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同理心與真實連結逐漸流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由演算法所構建的冷漠社會。


面對AI心理諮商的浪潮,我們需要保持謹慎與警醒。誠然AI有其不可否認的便利性,但我們更應該重視人性中的脆弱性、複雜性與真實性。AI應作為人類心理健康的輔助工具,而非全然的取代方案。畢竟人類情感的細膩與心靈的深度,絕非現階段的AI所能完全模擬。


未來的心理諮商和治療或許將包含AI,但絕不能僅僅依賴於AI。我們仍需人與人之間真實且有意義的互動,保護並珍視人類心理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科技新聞
人氣科技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