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今昔3/零碳長島2035年實現 廟島媽祖廟也有台灣信徒

煙台今昔3/零碳長島2035年實現 廟島媽祖廟也有台灣信徒
廟島因廟得名,島上的顯應宮建於北宋年間,是中國北方最古老、影響力最大的媽祖信仰中心之一。(圖╱王若攝)

[周刊王CTWANT] 山東煙台市的官方總面積為36,352平方公里,幾乎和台灣一樣大;但實際上,陸地面積只有13,852 平方公里,其餘都是海域。在這片廣袤的水域上,又以蓬萊外海的「長島」最為繁華。

長島是指是「長山列島」,以最大的長山島為名,整個島列是由32座島嶼組成,恰好將黃海與渤海自然分隔開來,其中10座島嶼有人居住,又以有媽祖廟的「廟島」最有名,所以也稱「廟島群島」。

從蓬萊港搭乘渡輪到長島約半小時航程,再轉搭小艇約5分鐘即可抵達廟島。廟島因廟而得名,島上有座建於北宋年間的媽祖廟--「顯應宮」,是中國北方最古老、影響力最大的媽祖信仰中心之一。


煙台今昔3/零碳長島2035年實現 廟島媽祖廟也有台灣信徒
顯應宮是長島的信仰中心,漁民在出海前總要先登島焚香,祈求海上平安。近年來,也有台灣的媽祖信徒組團到顯應宮進香、朝聖。(圖╱王若攝)

顯應宮歷代香火不絕,尤其在明清時期,成為漁民與航海者朝拜的聖地。千百年來,漁民出海前總要先登島焚香,祈求海上平安,顯應宮也因而聲名遠播。走進殿內,雕梁畫棟間瀰漫著檀香,古碑上仍清晰可見宋元以降的捐修記錄。導覽員告訴CTWANT記者:「隨著兩岸宗教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來自台灣的媽祖信徒也常組團來顯應宮進香、朝聖。」媽祖信仰跨越了海峽,讓這座小島成為連結彼此文化情感的橋樑。

此外,長島也在生態與永續上邁出了大膽步伐,是中國聞名的低碳示範區,預計在2035年達到全島「零碳」目標。目前島上已全面禁止燃煤取暖,取而代之的是太陽能與地熱供暖;所有公車與觀光車也改為電動,沿街設置了多處充電樁。旅遊業者若想獲得「綠色民宿認證」,必須採用節能設備並落實減塑措施。


煙台今昔3/零碳長島2035年實現 廟島媽祖廟也有台灣信徒
智能垃圾分類系統是長島推動零碳目標最有特色的政策。(圖╱王若攝)

最令本刊記者大開眼界的,是島上孫家村的智能垃圾分類系統,村民在丟放垃圾時,需先透過二維碼或人臉辨識進行身份認證,再選擇對應的垃圾類別艙門(如塑料、紙張、金屬、有害垃圾等)進行投放。投放後,內置的稱重系統會自動記錄每位村民投放的可回收物重量,並即時換算成環保積分,存入村民的賬戶中,村民可用這些積分,在專屬超市換取日常生活用品。

長島的經濟仍以海為本,綿長的海岸線,每年吸引兩百多萬觀光客前往旅遊。此外,當地盛產海參、扇貝、海膽、鮑魚、蝦蟹等珍饈,海產品年產量達數十萬噸,是長島主要的經濟命脈。在孫家村的「當地人」民宿裡,本刊記者也有幸品嘗了集合長島特產的「海鮮宴」,愛好海鮮的遊客千萬不可錯過。


煙台今昔3/零碳長島2035年實現 廟島媽祖廟也有台灣信徒
長島盛產海參、扇貝、海膽、鮑魚等珍貴海鮮,每年產量達數十萬噸。(圖╱王若攝)

但在過去,長島沿海岸線密集設立的海參、鮑魚育苗場與養殖場,雖為漁民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卻也同時對沿海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污染與破壞。後來在當地政府與居民「還給長島一個美麗的未來」的共識下,一系列包括養殖戶搬遷集中管理、輔導轉型綠色養殖、生態修復還原海岸線、提倡生態旅遊與休閒漁業等措施,才又有今日美麗的長島。

黃昏時分,本刊記者來到島嶼東北端的黃渤海交界。這是大自然給予長島最壯麗的一幕,從小山上遠眺,兩片海水清晰可辨,黃海深藍,渤海渾黃,交織成一道波動的分界線。走近海邊,脫鞋涉水而行,腳底能感受到黃海的冷冽與急流,另一側則是渤海的溫和與暖意。導覽員半開玩笑地說:「這裡是兩片海握手的地方。」

在這片獨特的水域,不僅潮流激盪,也是生物的樂園。每年成千上萬隻海鷗聚集於此,黑嘴鷗與斑海豹也把這裡當成棲息地。如今,觀鷗、看海豹、參與潮間帶課程,成了生態旅遊的新亮點,讓更多人以親身體驗理解保育的重要。


煙台今昔3/零碳長島2035年實現 廟島媽祖廟也有台灣信徒
長島位於黃渤海交界處,從小山上遠眺,兩片海水清晰可辨。(圖╱王若攝)

作為中國唯一的海島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島融合了文化、產業與生態的多重價值。這裡既有廟島顯應宮的古老香火,也有「零碳長島」的現代實踐;既有百億規模的海洋經濟,也有黃渤海交會的壯麗景觀。島上的祭海儀式、媽祖文化節與漁民生活,共同構築出一幅多層次的島嶼畫卷。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旅遊新聞
人氣旅遊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