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眷村菜/李天鐸

談眷村菜/李天鐸

李天鐸(中華眷村文化發展總會副秘書長)

眷村菜是「克難運動」創造出來的眷村生活寫照。

那時候:沒有冰箱,每個家庭孩子多,正在長大,大家都很窮,食指浩繁、怎麼辦?

那時候:每個家庭,按照大、中、小口、分配糧票,每個月配給車來到村子,廣播領取:米、麵、油、鹽、黃豆,後來才可以折代金。
所以當時:每個月發糧和看電影,是眷村大人、小孩們,最歡欣鼓舞、期待盼望的時刻。

然後:那些眷村媽媽們,也都年輕,如何餵養孩子?讓他們吃飽,怎麼辦?

於是大家湊伙討論,什麼菜便宜、又可以吃兩頓、還要不容易餿、壞、好保存,怎麼做?

我們家第一次配到眷舍時,是一房、一廳、一個小廚房的乙種眷舍,在板橋浮洲里文和新村,終於有個可以稱為「家」的房子了,那是民國51年,之前我們在北投街上租房子,不是被欺負、就是租不起,短短三年、搬過四次家,爸爸媽媽一天到晚、見面時都在討論,孩子、生活、週遭不友善,帶來的壓力,又怕被我們聽到。

「家」一個安定、安全,屬於我們、自己的家、不需要再漂泊、流浪,擔心、受怕,幾乎是我們這代眷村人,最大的追求和夢想,也是夢魘。

因為我們沒有土地,無法著陸,生不了根、怎麼可能長的大?套句媽媽們當時的講法:連飯都吃不飽?還想什麼反攻大陸?

新家後門口、剛好有口井,配上抽水機,每天不斷有人來打水,上午最熱鬧時間、是媽媽們帶著臉盆和新買的菜,一邊打水一邊洗菜,張家吃什麼?李家做什麼?饅頭怎麼做?蔥油餅、水餃、包子、花捲、山東大餅、揉麵、發麵、撖皮、釀酒,你家做、我來學,七嘴八舌就怎麼湊出來,既便宜、又好做,有點鹹、好下飯的、能夠吃飽的叫做「眷村菜」。

最俱特色的是泡菜和滷菜,一口缸:紅、白蘿蔔、包心菜、江豆、刀豆、辣椒、生薑……儘管往裡扔,只要不沾生水。

一鍋老滷汁:豬腳、牛肉、豆乾、海帶、雞翅、滷蛋⋯加上五香、八角,滷汁配白飯、饅頭,好吃極了!

那是我學做眷村菜的啟蒙地,因為我們家在水井邊,家中三個男孩,我是老大,母親當老師,浮洲里中山國小當時;分上、下午班、二班制,配合媽媽教書時間,我學著做菜。

「眷村菜」是我們來自大江南北,流浪聚合、相扶互助,在艱苦環境下,配合國家「克難運動」被逼出來,充血帶淚也有歡笑、團結的生活寫照,按照當下說法,「八卦流行」不也是眷村媽媽們,七嘴八舌、東家長、李家短,帶出來的嗎?(圖片翻攝網路海光二村眷村私房菜餐廳)

(李天鐸呼籲大家一起來寫我們的生活故事)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